雪迹禅香吧 关注:279贴子:6,379

|▍star┈━═推荐0620|▍萍水相逢亦是他乡之客(推荐短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到星晴在推荐文
大多以长篇小说之类 而我这里 大多是散文 随笔 短篇小说
都是 无意之间看到 念到 或者是在杂志上 或者是在做语文阅读中
所以是萍水相逢
希望喜欢
---
先前开过一个帖子 就不再拿过来 咋这里贴个地址
重新开始


1楼2013-06-20 13:23回复

    先来一首歌 熊木杏里 我很喜欢她


    2楼2013-06-20 13:27
    回复

      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
      作者:张晓风
      午夜,我去后廊收衣。
      如同农人收他的稻子,如同渔人收他的网,我收衣服的时候,也是喜悦的,衣服溢出日晒后干爽的清香,使我觉得,明天,或后天,会有一个爽净的我,被填入这些爽净的衣衫中。
      忽然,我看到西邻高约十五公尺的整面墙壁上有一幅画。不,不是画,是一幅投影。我不禁咋舌,真是一幅大立轴啊!
      大画,我是看过的,大千先生画荷,用全开的大纸并排连作,恍如一片云梦大泽。我也曾在美国德州,看过一幅号称世界最大的画。看的时候不免好笑,论画,怎能以大小夸口?德州人也许有点奇怪的文化自卑感,所以动不动就要强调自己的大。那幅画自成一间收藏馆,进去看的人买了票,坐下,像看电影一样,等着解说员来把大画一处处打上照灯,慢慢讲给你听。
      西方绘画一般言之多半作扁形分割,中国古人因为席地而坐,所以有一整面的墙去挂画,因而可以挂长长的立轴。我看的德州那幅大画便是扁形的,但此刻,投射在我西邻墙上的画却是一幅立轴,高达十五公尺的立轴。
      我四下望了望,明白这幅投影画是怎么造成的了。原来我的东邻最近大兴土木,为自己在后院造了一片景致。他铺了一片白色鹅卵石,种上一排翠竹,晚上,还开了强光投射灯,经灯一照,那些翠竹便把自己“影印”到那面大墙上。
      我为这意外的美丽画面而惊喜呆立,手里还抱着由于白昼的恩赐而晒干的衣服,眼中却望着深夜灯光所幻化的奇景。
      这东邻其实和我隔着一条巷子,我们彼此并不贴邻,只是他们那栋楼的后院接着我们这栋的后院。三个月前他家开始施工,工程的声音成天如雷贯耳,住这种公寓房子真是“休戚与共”,电锯电钻的声音竟像牙医在我牙床上动工,想不头痛也难。三个月过去,我这做邻居的倒也得到一份意外的奖品,就是有了一排翠生生的绿竹可以看。白天看不算,晚上还开了灯供你看,我想,这大概算是我忍受噪音的补偿吧?
      我绝少午夜收衣服,所以从来没有看到这种娟娟竹影投向大壁的景致,今晚得见,也算奇缘一场。
      古代有一女子,曾在夜晚描画窗纸上的竹影,我想那该算是写实主义的笔法。我看到的这一幅却不同,这一幅是把三公尺高的竹子,借着斜照的灯光扩大到十五公尺,充满浪漫主义的荒渺夸大的美感。
      此刻,头上是台北上空有限的没有被光害完全掐死的星光,身旁又有奇诞如神话的竹影,我忽然充满感谢。想我半生的好事好像都是如此发生的:东邻种了一丛竹,西邻造了一堵壁,我却是站在中间的运气特别好的那一位,我看见了西园修竹投向东家壁面的奇景。
      对,所有的好事全都如此发生,例如有人写了《红楼梦》,有人印了《红楼梦》,有人研究了红学,而我站在中间,左顾右盼,大快之余不免叫人来一起来瞧瞧,就这样,竟可以被叫做教授。又例如人家上帝造了好山好水,工人又铺了好桥好路,我来到这大块文章之前,喟然一叹,竟因而被人称为作家。
      东邻种竹,但他看到的是落地窗外的竹,而未必见竹影。西邻有壁,但他们生活在壁内,当然也见不到壁上竹影。我既无竹也无壁,却是奇景的目击者和见证人。
      是啊,我想,世上所有的好事都是如此发生的。


      3楼2013-06-20 13:30
      回复
        -------------------
        很喜欢张晓风 她的书看的不多 也都是小文章 有好几篇我都认真写在我的本子上
        她有一本散文集 一一风荷举
        也是很不错


        4楼2013-06-20 13:32
        回复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中国](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唉乃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于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梭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部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5楼2013-06-20 13:34
          回复
            ---------------------
            林清玄的东西很多 但是 这篇初次看到是在小考中的一篇阅读 实在喜欢 但是题目却又很难
            所以 印象深刻


            6楼2013-06-20 13:35
            回复
              林斤澜《春风》原文阅读
              作者:林斤澜 加入日期:08-11-11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冰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毂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8楼2013-06-20 13:40
              回复
                ----------------
                贴了两篇林斤澜先生的作品 尤其是看到春风 那时候恨不得马上去北方 看春风吹皱一池春水
                第一篇 盆景同样给予我很大感慨 创造本身是寂寞的 写作者要耐得住寂寞 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可以注意到 第二篇 我没有删去加入时间 08年
                林先生在09年去世 愿好


                9楼2013-06-20 13:43
                回复
                  ==============今日暂封===========================


                  10楼2013-06-20 13:47
                  回复
                    张晓风,家里有她的《送你一个字》。
                    那年购书时想到了三毛的《送你一匹马》。
                    我对散文挑剔,这文体不适合做正餐,最适宜做饭后甜点,比如此刻,微风轻送,晚霞斜阳,刚刚好。
                    张晓风,亦秀亦豪,可温柔可厚重,慨叹于清白文字下的丰盛承载,又佩服多年保持的纯粹文心,“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这评价甚得我心。
                    刚重新翻读了你给我的信,仿佛品了杯沁凉的清茶。
                    一起读书真好。


                    11楼2013-06-20 18:35
                    收起回复
                      林清玄有本《清欢》,很喜欢,文如其字,清净,欢喜。


                      13楼2013-06-21 16:25
                      收起回复

                        接着 前几天的来
                        再放一首歌


                        14楼2013-06-22 13:11
                        回复
                          同样 这里提到了创作的问题 在苦夏中作者有了更加蓬勃的创作欲望
                          当然我们必定会遇到生命的苦夏
                          并且希望自己如作者般享受它 拥抱它 崇拜它
                          ---
                          ps 我最讨厌夏天了 呜呜呜


                          16楼2013-06-22 13:18
                          收起回复
                            ------
                            文字能穿越时光么 其实不一定 西汉那么多史学家 被我们铭记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所以 更应该以严格的态度来要求自己 希望自己能够留下点什么
                            留给后世 让他们如兰亭中的王羲之一般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18楼2013-06-22 13:26
                            回复
                              ------------
                              前几日考完考试边有同学一起去凤凰玩 十五个人的团队 自己却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一方面是自己已经去过 另一方面自己是在不太适应如此多人的旅行
                              当然 最深层次的原因是 我觉得凤凰离我太远了
                              或者说离我想象中的样子太远了
                              她是喧闹的 繁华的 唯独不是清秀的 恬淡的
                              那些老的吊脚楼早就被改造成了酒吧 商店 原著苗民早就把他们的珍宝贡献给了商业
                              我想 只有艺术 历史融于生活才会得以永恒 才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好似 你若遇到一只美丽的瓷碗 不用天天擦拭 供养 而只需回归生活
                              做一只饭碗 他便拥有了最大的价值
                              ----
                              凤凰最近因为收门票什么的更加凄凉 ..


                              20楼2013-06-22 13: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