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广泛运用,使不同范围内利用者共享档案资源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档案数字化是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传统的以纸张、录音带、录像带为存贮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片文件、声音文件和录像文件,再运用各种存储管理技术将他们存贮于各种介质上,并可通过各种方便的查询手段迅速检索出所需要的档案资料。凭借网络互联技术,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逐步建立起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档案目录中心和真正意义上的档案数字信息中心,以供需要者查询、搜索,人们将更多地从网络中获取档案信息,从而使档案信息利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化的档案具有资源数字化、管理网络化、智能化、用户使用方便化等优点。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档案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具有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同时数字档案还具有开放、易于检索、便于利用等特性,这样利于档案信息资源更广泛更高效地服务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档案信息数字化将使得许多的利用者不需要直接到档案馆,任何电脑都可进入档案管理系统查阅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另一方面,网上利用档案的开展,将会使档案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进入极好的良性循环之中。例如:档案人员可利用已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进一步开发档案资源,快捷地进行文献汇编、数据汇编、专题汇编等各项工作。然而,一直以来,诸多原因使得计算机技术在档案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档案的保密性和社会大众的利用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使档案在信息化方面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利用的需求。例如:有学者从统计数据中揭示:馆藏档案的利用和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关系不密切(该情况多属于省级以上国家综合性档案馆,应该说县区级综合性档案馆还是比较贴近民生的)、档案利用需求和馆藏档案不一致。档案信息利用的困境,既取决于档案信息本身的特点,也取决于档案利用的方式、权限的等诸多制约因素,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档案信息提供者、管理者、服务者以及利用档案用户意识和行为的多重影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标就应该使利用者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检索和利用所需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