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手设计一个惜春与智能儿玩耍的情景,便可通过对惜春归宿的表面暗示带出一则重要批语:“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第七回甲眉)。脂批“总是得空便入”(甲夹),与正文配合得何其默契。好个“闲闲一笔”,将“送宫花”在暗线中的重要地位竟如此“反语”形容,不过脂批依然有言在先:“文字不反,不见正文之妙”,妙就“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第三回甲旁)。同理,对批语显然也不能批一人“即作此一人看”。
“一人不落,一事不忽,伏下多少后文。岂真为送花哉!”(第七回甲夹)由批可见“送宫花”直接关系到“后半部线索”,当然欲领会整个反面故事,就须从此处入手。撞开了这个“机关”,后文的一切才会变得顺理成章,尽收水到渠成之效。从脂批角度认识了“送宫花”,其实小说正文中也有蹊跷。如在送花中途,突然岔出一段周瑞家的碰见她女儿的情节,对话中带出“来历不明”、“递解还乡”等语,这是“双歧岔路之笔,令人估料不到之文”(本回甲夹),如果我们不作“岔路”理解上述情节,而仍承接“送花”之事,其文意就在“估料”之中了。作者本欲暗示读者注意花袭人的“来历不明”,这种“双歧岔路”的典型手法,作者与批者在后文中常常用到。
薛家暗送宫“花”,让人难已觉察。不过仍有一人例外,她就是由绛珠仙子下凡的林黛玉。看她在宝玉最后拿到宫花时的表现就与众人不同,宝玉憨态十足,而黛玉只“看了一看”,露出冷笑神情。脂批不失时机提醒读者:“在黛玉心中,不知有何丘壑”(甲夹),而且类似的话紧接又进一步:“吾实不知黛聊胸中有何丘壑”(甲旁)。我们切勿误以为黛玉尖刻之态是在耍小脾气,而是正在“解九连环”(详见正文)——破解“送宫花”的“连环”之计!作者赋予她一种先知先觉般的强烈色彩,她心里洞悉有关花袭人的一切。这一点,后面第五章还会详细论及;另外还应一提,本回尾焦大的醉骂很有意思。表面上写他因对派送秦钟不满而“趁着洒兴”“任意洒落洒落”,其实所谓“像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究竟指暗里送谁,恐怕也是文字间“故意综错”(甲夹)、别有针对吧。至于焦大为什么会“骂”,但见后文可知。
作者以“倒叙”形式(第三回末已介绍袭人情况)通过完整的“送宫花”情节,详细而隐晦地交代出花袭人真实的来龙去脉,是薛家通过某种途径将她暗派到了宝玉身边。“花”从此不离宝玉左右,直至后来进入了怡红院。但如果再注意小说紧接的下文,还可发现有“甄家”字样,并有“咱们送他的,……一并都交给他们带了去罢?”之言。这并非作者闲笔,这个“送”字其实仍暗承“送宫花”之意,袭人的真正去处在甄家。文虽万变而未离其宗,“送宫花”至此才算真正结束。关于宝玉与甄家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详见中篇分析。
薛家派遣袭人的意图究竟何在?是善意还是恶意?袭人到底去干什么呢?书中必有详细而曲折的情节存在。就此一连串的疑问,作者没有直接用“花”的形式来回答,而是更为隐蔽地编了一个形象有趣的小故事。为了后文更容易追踪“花”的线索,我们先走进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