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最新的一部小说,无论读者和评论界怎么评价,我依然认为它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甚至比他获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读着更过瘾。有关打官司的小说和电影不少了,最有名的应该是刘恒编剧的 《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让我想起了这部电影,但是它比《秋菊打官司》更绝,秋菊已经够执著的了,而《我不是潘金莲》 中的李雪莲打官司几乎到了强迫症的程度,她将告状的过程变成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但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觉得可爱,让人同情。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被丈夫欺骗,被亲戚朋友开涮,又被各级地方领导打压,但她始终有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逻辑和精神,“走投无路却又勇往直前”(评论家摩罗语)。正如她最爱说的一句话:“事儿不是这个事儿,理儿不是这个理儿。”当年的秋菊最后找到了说法,可李雪莲就没那么幸运,她原本被逼无奈讨说法,却绕进了权力与制度的怪圈,小逻辑绕不过大逻辑,二十年的时间,她一次次告状,每次又不得不转换被告人,当她自认为希望将至的时候,最初的被告人死了,告状的链条断了,她和她的官司也成了没有缘由没有指向的笑话,这正应了前面我引述的刘震云的话:悲剧产生在喜剧之中,喜剧产生在悲剧之中。李雪莲的遭遇肯定是个悲剧,但是作者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它便有了“黑色幽默”的效果,结局是以喜剧收场,但是我们能用传统的喜剧概念来解读这个故事吗?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最终倒霉的是弱者,喜剧也注定了是悲剧。无疑李雪莲在刘震云的小说中是主角,而在这个像铁一样的现实社会中,她连配角都当不了,永远是个群众。
屈指算来,认识刘震云已经二十多年,给我的印象,他是个外表憨厚谦虚,内心狡黠自信非常的人。他待人客气,脸上常带着微笑,而其内心之所想别人却很难猜透,所以若想了解他的内心,就只能借助他的小说,从中探究他对人性的剖析和对人,包括我们每个人的揣摩。刘震云对自己笔下人物的苛刻是出了名的,无论好人坏人都不留丝毫的情面。从他早年的获奖短篇《塔铺》到被誉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经典的《一地鸡毛》《单位》,再到《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莫不如是。我以为目前国内笔触最犀利的几个作家是莫言、刘恒、阎连科、王刚和刘震云,他们对于人性阴暗面的认识和揭示,深入骨髓、力透纸背。而刘震云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又多了层幽默和本能的喜剧性。这是我对刘震云的评价。
《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最新的一部小说,无论读者和评论界怎么评价,我依然认为它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甚至比他获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读着更过瘾。有关打官司的小说和电影不少了,最有名的应该是刘恒编剧的 《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让我想起了这部电影,但是它比《秋菊打官司》更绝,秋菊已经够执著的了,而《我不是潘金莲》 中的李雪莲打官司几乎到了强迫症的程度,她将告状的过程变成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但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觉得可爱,让人同情。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被丈夫欺骗,被亲戚朋友开涮,又被各级地方领导打压,但她始终有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逻辑和精神,“走投无路却又勇往直前”(评论家摩罗语)。正如她最爱说的一句话:“事儿不是这个事儿,理儿不是这个理儿。”当年的秋菊最后找到了说法,可李雪莲就没那么幸运,她原本被逼无奈讨说法,却绕进了权力与制度的怪圈,小逻辑绕不过大逻辑,二十年的时间,她一次次告状,每次又不得不转换被告人,当她自认为希望将至的时候,最初的被告人死了,告状的链条断了,她和她的官司也成了没有缘由没有指向的笑话,这正应了前面我引述的刘震云的话:悲剧产生在喜剧之中,喜剧产生在悲剧之中。李雪莲的遭遇肯定是个悲剧,但是作者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它便有了“黑色幽默”的效果,结局是以喜剧收场,但是我们能用传统的喜剧概念来解读这个故事吗?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最终倒霉的是弱者,喜剧也注定了是悲剧。无疑李雪莲在刘震云的小说中是主角,而在这个像铁一样的现实社会中,她连配角都当不了,永远是个群众。
屈指算来,认识刘震云已经二十多年,给我的印象,他是个外表憨厚谦虚,内心狡黠自信非常的人。他待人客气,脸上常带着微笑,而其内心之所想别人却很难猜透,所以若想了解他的内心,就只能借助他的小说,从中探究他对人性的剖析和对人,包括我们每个人的揣摩。刘震云对自己笔下人物的苛刻是出了名的,无论好人坏人都不留丝毫的情面。从他早年的获奖短篇《塔铺》到被誉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经典的《一地鸡毛》《单位》,再到《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莫不如是。我以为目前国内笔触最犀利的几个作家是莫言、刘恒、阎连科、王刚和刘震云,他们对于人性阴暗面的认识和揭示,深入骨髓、力透纸背。而刘震云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又多了层幽默和本能的喜剧性。这是我对刘震云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