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吧 关注:35贴子:206

【陕西历史】秦始皇陵兵马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8-16 14:22回复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此外,秦始皇陵兵马俑全部面向大海的方向。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8-16 14:23
    回复
      2025-08-06 09:58: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开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冢所用黄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采石场之间,该地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岸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秦始皇陵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足见其雄伟神奇。如今所呈现出来的兵马俑,只占到秦始皇陵总体部分的3.5%。其余部分,我国如今尚无能力开发和保护。由此可见秦始皇陵的宏大。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8-16 14:24
      回复
        1974年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组织的发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1974~1977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临潼县西杨村西南的3座秦俑坑中发现。三坑在秦始皇陵陵园东垣外1公里许的东门大道北侧,皆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1974年3月发现的1号坑最大,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14260平方米。坑内作土棱与坑道栉比相间布局,东战车组成的40路纵队,除位于边沿、担负侧翼与后卫的武士分别面向南、北、西方外,其余38路武士及战车一律面朝东方。按已发掘部分的排列密度推算,1号坑埋藏兵马俑总数达6000余件。
        1976年发现的2号坑,位于1号坑东端北侧20米处,平面略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据已发掘资料推算,此坑埋藏兵马俑约14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兵马俑亦面朝东方,其兵种、阵容、造型及姿态等方面,均比 1号坑丰富多彩。3号坑位于1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东距2号坑约120米,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 520平方米,坑内埋藏木质战车1辆,陶马4匹,武士俑68件。武士俑作环绕周壁、面内相向排列。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兵马俑的装备情况判断, 1号坑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 2号坑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 3号坑是统领1、2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2009年6月,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展开第三次发掘。13日下午,在古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正式开始。国家文物部门给秦俑博物馆考古队颁发了“发掘证”,随后考古工作正式展开。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8-16 14:26
        回复
          地宫在不在骊山?
          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8-16 14:29
          回复
            墓室完好与否?
            探测发现,墓室周围有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与此密切相关。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8-16 14:29
            回复
              地宫有无水银?
              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并且在中央十套《走近科学》栏目中提到,水银有降温防腐的作用,降温是使秦陵保持恒温,好像就是皇宫的宫殿一般,而防腐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墓室中的尸体。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8-16 14:30
              回复
                墓道有几条?
                探测结果表明,只有东、西各一条墓道。而从商周到汉代,帝王墓道通常为东南西北4条。这一新发现引起专家极大关注。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8-16 14:30
                回复
                  2025-08-06 09:52: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陵墓为何选在骊山之阿?
                  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
                  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可见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其次,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颠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幛。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8-16 14:31
                  回复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8-16 14:32
                    回复
                      兵马俑为何不戴头盔?
                      秦始皇的兵马俑有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一种小圆帽,考古人员证实,发髻。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他们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
                      2000多年前,秦国一位兢兢业业的县法律秘书“喜”为人们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条线索。“喜”曾经3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案件。两个秦兵在战场上为了争抢一个对手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秦统一中国前135年,改革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 无法忍受的严苛法律。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战争是通向财富和荣誉之路,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士兵们争抢敌人首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
                      “喜”的竹简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种冲动:奋勇杀敌、建功立业。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这些陶土的战士向后人传递的是秦人强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进和强大的攻击武器,却不注重装甲,这是全军的规定还是士兵的自觉行为?或许是来自秦人好战本性的一种上下共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人们只能进行推测了。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8-16 14:33
                      回复
                        兵马俑上涂的紫色从何而来?
                        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特别的是,在一个2017年之久的墓地里发现的8000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都是彩绘,且大多数都有一种罕见的亮紫色。据科研人员结果发现,这是一种还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BaCuSi2O6),秦俑是最早使用它的实物,因此被称作中国紫。
                        非天然颜料在古代并不多见,特别是蓝紫色,堪称稀罕。而中国紫以及埃及蓝(CaCuSi2O6)都被确认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人造蓝紫色。由于两者都是二价碱土金属+铜硅酸盐结构,2000年,苏黎世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教授海因茨·伯克(Heinz Berke)就发表文章提出中国紫源自于埃及蓝,认为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早证据之一。
                        这个结论在几年后遭到了质疑,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的研究人员认为该说法中一些细节经不起推敲。其一、中国蓝和中国紫的最早记录均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9~221年),比丝绸之路早了几百年。其二、埃及蓝传入不仅仅涉及到一种颜料本身的传入,还涉及到了工艺的引进。更重要的一点,埃及蓝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铜钙(CaCuSi2O6)。以当时的自然知识水平,中国古代的工匠们如何能想到用钡取代钙?迄今也没有在中国地区出土的文物上发现任何和埃及蓝成分一致的颜料。而且,这种成分上的改变绝非简简单单换一下配方就可以做到,需要更高的制造温度——因为钡的分子量大于钙,所以含钡化合物的熔点也远远高于含钙化合物。
                        为了找出中国紫的真正来源,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表明,研究人员认为它很有可能是秦代道士们制作玻璃假玉时得到的一种“副产品”。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8-16 14:34
                        回复
                          [未解之谜]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8-16 14:35
                          回复
                            没有统帅俑
                            这些陶俑无论是步兵、弩兵、骑兵、车兵,都属武士俑,并不见统帅俑。有人认为,可能是按秦制,每次出征前由秦王指令,一名将帅任统帅。还有人认为,也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是秦军最高统帅,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神圣尊严,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马俑坑之中。这两种说法,都是猜测而已。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8-16 14:35
                            回复
                              2025-08-06 09:46: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青铜剑不折
                              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极为对称均衡 。
                              它们历经2,000年,从地下出土,却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进工艺。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而且只有在一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秦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些青铜剑的韧性异常惊人。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精湛的铸剑技艺,令人膛目结舌,却不知为何。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8-16 14: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