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历史研究吧 关注:177贴子:4,408
  • 5回复贴,共1

【历史相关】李孝常于贞观元年谋反的政治背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1楼2013-09-01 20:59回复
    每常预为诫约,亡可别树茔兆,无烦合葬,庶同上古,敛以时服,不饰珠玑。爰逮棺椁之间,咸屏金银器物。其葬务从节俭,仁孝随吾本图。此事先经闻奏,有勑许依遗旨,将终属累,令早还京。以八月廿一日,神柩遵路。即以其年十一月廿八日,迁窆於长安县之高阳原。西望舅姑之坟,用展生平之志。子外府丞家福,诉昊天而莫逮,思陟屺而无因。匍匐几筵,晓夜衔恤。眷言慎终之典,弥慛追远之心。勒石泉扃,庶传不朽。乃作铭曰:厚顺播德,灵渎降祥。芝田挺秀,兰室流芳。心固金石,志洁冰霜。动不逾矩,言则有章。彼求好合,作嫔君子。穆穆音徽,济济容止。事资畏敬,礼全终始。中馈必修,内政咸理。衅成祸结,家破凶终。独霑余庆,言厕椒宫。材方素雅,性体虚冲。以能见擢,令傅圣躬。帝承匕鬯,用践储两。名德可嘉,荥阳敦奖。宝祚已登,周国斯享。丹诚屡奏,天监难仰。婴沉疾甚,睿旨恩生。子豫无及,医缓徒迎。一期迁化,万祀扬名。殁衔圣造,冥荷重明。早识苦空,夙持教戒。有生还灭,言坚必坏。庶凭十善,方超三界。冀遇花台,俄然神逝。云薶荒野,风怆寒林。騑骖跼顾,箫管悲吟。树摇哀结,疮巨痛深。飞芬流响,刊玉镌金。



    3楼2013-09-01 21:14
    回复
      2025-08-09 10:36: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姬揔持墓志,长、宽各93厘米,46行,满行45字,志盖篆书,四边刻有缠枝卷草纹,雕刻精美。从目前已发现的唐代墓志来看,初唐三品以上高官的墓志一般边长可达80厘米,但仅有予以特殊埋葬待遇的王子、公主及功勋卓著的一、二品高官墓志边长可达到一米或以上[2],因此,从墓志的制作来说,姬揔持墓志是目前已发现的除了公主、后妃之外规格最高的唐代女性墓志之一。
      另一方面,限於中国传统历史书写的体例,正史之中除了后妃、列女之外,很少有女性形象的出现,尽管目前出土了大量女性墓志,但大多是士人的妻女,少数宫人墓志的记载大都简单且程式化,史料价值有限。而姬揔持作为唐太宗、高宗时期宫廷中活跃的重要女性,其墓志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此方墓志的志文长达二千余字,详细记载了姬揔持一生的经历,对於研究其家世源流、唐初的宫廷政治等问题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尽管在两《唐书》中几乎没有记载姬姓人物,但姬氏家族无疑是北周隋唐之际活跃的政治家族之一,目前,我们对於这一家族的了解主要仰赖於石刻资料的发现。
      自清代以来,姬氏家族的墓志便陆续有所发现,首先是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陕西咸宁出土了元智墓志和元智妻姬氏墓志,清代金石学家已对这两方墓志做了详尽的考释,原石后损於兵火,残石今存故宫博物院。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表《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清理简报》,该墓发掘时已被盗扰,但仍出土各类陶俑一百余件,其他随葬品若干,反映出墓主生前的地位。《简报》同时刊布姬威墓志的拓片,墓志长、宽各80厘米,安置於墓室与墓道相接处[3],这是惟一一方通过科学考古发掘获得的姬氏家族墓志,原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最近二十年来,姬温墓志、姬处真墓志的拓片先后刊布。姬温墓志长、宽各69厘米,现藏碑林博物馆,与其祖父姬威墓志同出土於西安东郊郭家滩,即志文中所提及的滻川乡白鹿原,无疑是其家族的墓地所在[4]。姬处真系姬温从子,其墓志长、宽各35厘米,刻写粗陋,内容简单,具体出土的情况不详,墓志云其葬於洛阳北芒山原清风里,与其先世族葬於长安的情况已有所不同,此方墓志1996年为北京朝阳区文物所查没,盖是自洛阳出土后流散入京[5]。
      本文研究的姬揔持墓志,近年来在西安出土,是其家族发现的第六方墓志,也是史料价值最高的一方。在目前已发现的姬氏家族墓志中,姬威系姬揔持祖父,姬温系姬揔持之兄,与本研究关系最为密切。
      目前,学界已对姬氏家族的墓志做了一定的研究[6],特别是日本学者伊藤诚浩译注了《姬威墓志》,并以此为中心,收集其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姬氏家族墓志,对姬氏家族的源流与世系做了详细的排比,是本研究最重要的先行成果[7]。


      4楼2013-09-01 21:15
      回复
        对於姬摠持而言,其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贞观元年(627),墓志云:“忽於贞观年始,王坐刘裕身亡,夫人缘此入宫。”此事是指其公公李孝常夥同刘德裕密谋发动政变,姬总持因坐丈夫李义余参与谋反而被没入宫掖,一下子从人生的云端坠入谷底。关於这次未遂政变阴谋的前后始末,新旧《唐书》、《通鉴》虽有记载,但可能因为叙述较为简略,一直未能引起学者足够的注意:
        贞观元年十二月戊申,利州都督义安王孝常、右武衞将军刘德裕等谋反,伏诛。[32]
        戊申,利州都督李孝常等谋反,伏诛。孝常因入朝,留京师,与右武衞将军刘德裕及其甥统军元弘善、监门将军长孙安业互说符命,谋以宿衞兵作乱。安业,皇后之异母兄也,嗜酒无赖;父晟卒,弟无忌及后并幼,安业斥还舅氏。及上即位,后不以旧怨为意,恩礼甚厚。及反事觉,后涕泣为之固请曰:“安业罪诚当万死。然不慈於妾,天下知之;今寘以极刑,人必谓妾所为,恐亦为圣朝之累。”由是得减死,流巂州。[33]
        借助新出墓志资料的提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激发传世文献的活性,注意到这一重要的政治事件。事实上,这是李世民借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后,唐廷内部一次震动巨大的政变图谋,幸而《册府元龟》中保存了一段更为详细的记载,使得我们多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段被湮没的历史背后的隐秘:
        李孝常,隋兵部尚书圆通之子。高祖时为利州都督,每以佃猎为务。太宗嗣位,表请入朝,因留京师。其子义宗坐刼盗被诛,因此怨望,与刘德裕等阴图不轨。其子义立谓其友人蔡恽曰:“我常从齐王游猎,与王相失道,傍见一老母,眉发皓然。我问王所在,答曰汝即王也。因忽不见。”鄠县丞李延曰:“往年於太和谷得一石,其状如龟,外有圆郭,中有常字。又新钱文曰‘开元通寳’,此即圆通之子孝常之符命也。”有刘文赞者,又言卫元高(嵩)诗云“天道自常”,此则孝常之谶矣。德裕乃与孝常之甥统军元弘善及监门将军长孙业谋以入直之夜,勒兵以起大事,尊李孝常为帝。德裕,武德初自洛阳归国,为秦王府库直骑,历护军、太子左内率,迁为将军,与孝常通谋,克日将反。其子孝本又谓贺娄善积曰:“我父好酒豁达,有汉高之风,手握禁兵,而左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骑卫大将军长孙顺德、郎将元律、城门郎韦元整等深亲善,今起大事,啸命必成,不宜屈於人下。”刘文赞亦奨成其事。德裕曰:“我生日有异,当汝请。又大业初童谣曰:‘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刘,不决则为李。’但李在未决之前,刘居已决之后,明知李氏以后天下当归我家,当为决之,顺天之命耳。”后谋泄,及其党与皆伏诛,死者十二人。[34]


        5楼2013-09-01 21:15
        回复
          总算知道李治是谁教导的了,姬氏教养,所以仁厚。


          IP属地:北京15楼2013-11-19 17:54
          回复
            姬总持,很独特的名字,有什么典故吗?


            IP属地:北京16楼2013-12-05 2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