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吧 关注:6,536贴子:42,017
  • 1回复贴,共1

讲讲南阳盆地的丧葬习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阳的葬丧文化有许多奇特的地方,外地人可能难以理解,本地人虽不以为怪,却大多说不出个所以然出来。过去的葬俗较为繁琐,而又讲究颇多,南阳话俗称(路数稠)。但不论任何传统习俗,都在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因时代而变革,才能被不断传承,具体讲讲宛东这里的的丧葬习俗。
临终之人大都希望在家里咽下最后一口气,而不是在医院或者他乡,但现在这个忌讳也就不算什么了。过去临终之人死在床上可是大忌,据说是影响转世轮回,让人的灵魂难以超脱,要事先把门板拆下,或者用一块木板放至堂屋的地上,一定要挨着地,扇面铺上草席之类,将临终之人放置其上。寿衣要在咽气之前穿上最佳,因为死时身体尚未僵硬。穿之前要儿女先穿在身上,暖热了再给临终之人穿上,称之为暖衣。死者嘴中还要放上一枚压口钱,一般是铜钱。死者所穿寿衣一般不用扣子,都是用带子系着,取“带子”之意。寿衣件数一般为五件或七件,为单数,不取双数。寿衣不可用首批之类,随葬之衣物也禁用兽皮,以防死者来世化为披毛戴角之属。
穿好寿衣之后,要在堂屋正中用两条板凳支起一块门板,或者支起一张用高粱的茎杆做成的席子(此物俗称帛,过去穷苦人家,买不起棺材,就用此物把遗体卷起包裹下葬),将死者置于其上。头朝外,脚朝内。灵前放置一张供桌,桌前放瓦盆,在瓦盆中烧纸祭奠,上置供品,要有一只倒头鸡,并点上长明灯,过去都用油灯,现在一般用蜡烛代替,所谓倒头鸡就是拔了毛而没有开膛的鸡,称之为倒头是因为讳言死。倒头鸡是用作引路的,引导逝者前往灵魂的安居之所,油灯则用作照路之用,避免逝者在路上孤单,被其他孤魂野鬼欺负。
过世之人一般要在家中停灵三天,每天晚上子女要在堂屋的地上铺上席子,被褥,在屋中守灵,困了也可以睡,没睡着的时候要不断地焚化火纸。有人离世后,要用浆糊把火纸贴在门神上,免得灵魂因惧怕门神而不敢回家。哪家有人过世,就三年不能贴春联。
人死以后,就要去亲朋好友家报丧,报丧者不论晴雨,均须右腋倒夹雨伞一把(说死者灵魂可藏于伞内同去),俗称“倒夹报死伞”。这个特殊的标志,便于路人和亲友识别,也便于报丧者一路方便。亲朋好友前来奔丧(吊孝)的时候一般是带一些火纸,没走到门口时,逝者家属就要在门口燃放鞭炮,行至大门口,负责接待的人接过客人手中的火纸,行至灵堂前,客人给逝者磕三个头,孝子在旁也陪着磕三个头。如果逝者是女性,其娘家人就会倾巢而出,娘家人不到齐,一般是不能下葬,而娘家人故意不到齐,通常情况下都是为了兴师问罪。有的儿女不孝敬自己母亲的,老娘舅就会带着一众娘家人大闹葬礼,让逝者的儿女丢脸难堪,也是娘家人报复出气的一种办法。逝者如果为已经出嫁的女性,其娘家人对葬礼的安排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逝者离去的第一个晚上要报庙(庙指的是土地庙),一般由长子打幡,率领众家人孙及亲友一行到土地庙“报庙”,人皆手持哭丧棒(用麻的茎秆制成,一二尺长,上面缠着纸条)。十殿阎王下面管辖着众多城隍,一县有一城隍,城隍手下又有众多土地神,土地爷就是阴间的基层干部了,死者灵魂在去往地府前,先在土地庙暂留。报庙就是告知土地爷:死者就快要前往阴间(现在没了土地庙,一般都是报到家门三岔路口)。报庙回来的途中不许回头,不许说话,也是告诉逝者,阴阳两隔,生死有别,先安身于土地庙中,免得乱跑成了孤魂野鬼。
逝者家人亲属所带的孝布是不同的,孝子头缠孝布,腰系麻绳,脚穿白鞋,女儿头缠孝布,腰缠孝布,小腿上裹着孝布,女婿头缠孝布,腰缠孝布,上身还要用孝布缠出一个X形。孙辈以下皆头缠孝布,孙辈孝布上缀一点红,重孙辈孝布上缀一点绿,外孙孝布上缀一点黄。报庙结束后就要准备挖好墓穴,先要请风水先生堪舆,寻一佳处,最好是可以福荫子孙。
逝者离去的第二个晚上,要送城,乐队在前哀乐,逝者家人及亲友携带着用纸扎的童男女和一些日常用品,带着逝者生前铺的草席,并有人挑着水,担着火纸和鞭炮,路上要用草木灰撒出一个圈,烧上一些纸,放上一挂鞭炮,浇上一勺水,此谓之一城,因地府有十城,所以要反复十次,遇上拐弯就把纸扎少了,送至最后一城,把逝者的草席烧了,然后返回。
阴阳先生选定吉日吉时后(一般3日后,逝者配偶若在选单日)入殓下葬。入殓,即将逝者遗体移入棺木。先将棺材抬至堂屋内,在棺材底部摆上七枚铜钱,按北斗七星之形,撒一层草木灰(防潮、防虫,也便于以后移葬),“铺金盖银”将逝者停放端正后,空隙处填满捆扎好的火纸和死者生前衣物。逝者两手中握上麦麸和饼子,因为传说前往地府途中要经过蚂蚁山,握有麦麸就是为了让逝者好过蚂蚁山,黄泉路上多恶犬,饼子则是为了打发恶狗。要在逝者头部上方,即棺材的大头处,钉上一块白布,不能用钉子钉,现在一般用硬币钉,遮盖住逝者的头部。亲属做最后一次瞻仰后,管事者大呼盖棺,钉棺材用一种特制的钉子(俗称抓钉),钉棺人一般为老木匠,此时子女要喊躲钉,悲壮激昂的唢呐响起(老艺人用大唢呐吹出抑扬顿挫、哭腔长拖、声嘶力竭的仿人哭声,令在场者悲从中生,无悲泪落,悲上加悲),众亲放声大哭(死者去世,亲属要在死者咽气、入殓和下葬时痛哭三次,此为“三哭”)。
在逝者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天快亮的时候,逝者的儿女要在院中设置一张供桌,点上蜡烛,摆上供品,面向南方,跪拜逝者,传说这个时候逝者已经到了望乡台,但还会记挂自己的家人,逝者会在这个时候最后回头看看一眼自己的家人 。
出殡之时,要事先用粗绳结成扣,类似于锁链的形状,缠绕棺材一周,结成扣是为了方便大家抬棺,抬棺出门上车时,逝者家人要跪在门口拦棺,以示不舍之意。之后,将棺材抬至车上。“摔盆(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一摔,出殡队伍开始行进,长子扛路幡、长孙抱逝者遗像前引(逝者的子女在出殡时都有人搀扶),幡俗称“方杆”,三十三岁以前去世的人是不能在出殡时打幡的,因为传统认为“三十三,犟过关”,灵柩后全体送丧眷属手持“哀札”紧随。一路上除乐队奏哀乐,鞭炮声声声不断外,还焚烧纸钱或焚化银锭(俗称“烧买路钱”),一路上要时不时地停下来,跪拜烧火纸,直至墓地。
下葬 灵柩抬至墓地不远外稍歇后,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将灵柩运进墓地(以示逝者快意,亲友慰藉)。稍停,子女上前观看墓穴,长子对墓穴做最后修正。墓穴修好后,卸下棺木抬扛,套上长绳,长子抗大头、左右四组人马同时拖拽,灵柩稳稳放入墓穴;逝者长子调整棺木朝向后,指挥者一声令下:“下葬”!棺材大多南北朝向,棺木于墓穴中安放好以后,由长辈站在的墓穴的西北角,逝者儿媳站在墓穴的东南角,长辈用铁锨挖起一掀土,甩向儿媳的方向,逝者儿媳用衣襟接住这一掀土,葬礼结束后带回家里,可以保佑逝者的后人。逝者家人趴在墓穴的北面,随着唢呐声响起,送葬队伍哭声一片中,墓穴随即填平,此时墓穴还没有坟丘的形状。简单填平后,将幡暂插坟中、花圈摆放周围、用过没用过的“哀札”全部插到坟的周围,插成环形,这家有几代人就插几圈。用砖头在逝者坟前砌出一个长方形的池,用作焚化火纸之用,送葬到了这里算是结束了。
下葬的事宜无奈不是太清楚,这里也就不详写了。
送葬队伍回到家中厚,逝者家中招待亲友一顿简单的饭菜,只有几道菜,真正大摆宴席要等到逝者去世三十五天后,俗称“五七客”,众亲友吃过饭后离去,逝者儿子和同姓族人的男子用土将墓穴堆起,称为“圆坟”。并在墓前烧起火堆,下葬后,主要亲属连续三晚到墓前点火守夜,陪伴亲人最后一程。逝者儿女要在家中煮好饺子带至墓地,绕着坟丘象征性的撒几圈,然后把饺子分吃。
   此后,还要“做七”(每隔七天举行一次祭拜,做过五七或七七)、直到周年(一年一次,做过三周年),五七和周年都要宴请亲朋好友。
这些习俗是比较传统的,其中的一部分早已被摒弃,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事死者,如事生。流传并保留至今的一些习俗,无疑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这些习俗中的一部分必将会被不断传承下去,成为文化传承和时代发展变革的见证。


IP属地:河南1楼2013-09-28 03:37回复
    谢吧主加精


    IP属地:河南8楼2013-10-16 14: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