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大同吧 关注:39,325贴子:2,342,404
  • 16回复贴,共1

大同的砖城墙是何时变为土城墙的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没修复前都是土城墙,古代应该是砖砌的吧?


1楼2013-09-28 22:12回复
    咋没有,解放前还有了,解放后开始拆的,文革时期毁坏的更严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9-28 22:18
    回复
      大同城墙是明洪武年间在辽金旧土上重新修铸的,那时候留包上砖了,一直保存到解放后。不过旧时城墙只是外侧包砖,内侧只是有有城楼处包砖!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9-28 22:21
      回复
        五十年前拆城墙盖学校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9-28 22:28
        回复
          建国以后,六十至七十年代基本破坏殆尽了、


          5楼2013-09-28 23:01
          回复
            平遥小县城都是砖砌的,大同作为北方军事重镇,城墙等级要高很多。


            6楼2013-09-28 23:02
            回复
              是呀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09-29 04:32
              回复

                明王朝为防御蒙古、女真的不断侵扰,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政策,致使各府、州、县城的城墙修筑得十分坚固,由原来的土城墙全部改为砖砌。其中大同城为边关重镇,城墙修的尤为壮实,高大雄伟,城防设施齐全,史称“金汤之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对大同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北魏都城、唐辽金元旧土城的基础上,从南截去1.38公里,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方为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砖分大、中、小三号,中号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18公斤,为现代砖的7倍。
                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垛口为瞭望和射击口,共580米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设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上各建重檐九级歇山顶、三层重楼一座,外有廊柱环绕,平面均为凸字形,面积约1420平方米。城墙四角各建角楼,西北角楼称“乾楼”,高大瑰丽,为“大同八景”之一。
                城墙四面还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城墙外轮廓凸凹排列有序,突出部分为城墙垛子,每边计12个,外加角墩计52个,墩距113米,墩作梯形结构,底边长32米,顶边长20米,顶面积400平方米。四角墩相距6.6米,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以发挥侧射、策应和多角度瞭望的作用。
                四门之外是瓮城,面呈方形,面积为17000平方米,瓮城旁设城门,门洞进深约30米,门上建“箭楼”或称“匾楼”。东瓮城内建岳王庙、王狱庙;西瓮城有老爷庙、白衣庙;南瓮城有药王庙;北瓮城有眼光寺、关帝庙。城外侧修有壕堑,深约5米,宽10米,俗称护城河。波光涟漪,环绕古城。各门设吊桥。城东、南、北各设小城(关城)。


                IP属地:山西9楼2013-09-29 08:31
                回复
                  什么时候建设的展览馆就什么时候没有城砖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9-29 08:44
                  回复


                    12楼2013-09-29 17:42
                    回复


                      14楼2013-09-30 03:21
                      回复
                        那是从民国38年开始的


                        IP属地:山西15楼2013-09-30 13:39
                        回复
                          我看了一篇专业人员写的文章,对大同古城墙的包砖情况叙述的很详细,现在转抄在这里,供大家研究:以前的土城墙都没有包砖,到明朝火器得到迅速发展,原有的土城墙已容易被火器(火铳)攻陷,人们想到了用砖包砌墙体。在砌砖里有“三一五一丁条法,十字骑马梅花丁”之说,而旧城墙砌的就是梅花丁,即先放一块横砖,紧挨放二块顺长砖,按此循环放置。明朝盛行此种砌法,尤其是城墙,它结构合理,吻合紧固,比清朝盛行的三一五一砌法强多了。
                          城墙用砖都是糙砖,即没有经过打磨、切割、加工的砖。常用型号有大城砖或二城砖,大城砖长44—48厘米,宽22—24厘米,厚11—13厘米,二城砖长38—44厘米,宽19—21厘米,厚9—12厘米。旧城墙用砖长42厘米,宽21厘米,厚11厘米,属二城砖。从收存的样砖来看,当时用砖不仅有附近砖窑烧制的,还有左云、右玉等地的。有军人烧制的,也有服刑人员和民窑烧制的。使用白灰或掺泥浆砌筑,灰缝厚度在1.3—3厘米之内,外侧收分(为了墙体更加稳定,砌砖时下大上小,且按一定比例退台砌砖)20%多,墙体内侧砌筑无规则顺砖直上,直上段与土墙体倾斜部位用整砖或碎砖、碎瓦、石渣补砌。墙基根厚度在1.8米多。城墙内侧没有砖砌体,只是土墙,上部砌有女儿墙。


                          IP属地:山西16楼2013-09-30 16: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