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吧 关注:2,436贴子:5,476

谈谈对我人生影响比较大的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这个贴想回顾一下一路走来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文章与书籍,有兴趣的朋友们欢迎留言可以一起讨论。
在黑塞吧开贴,毫无疑问,黑塞对我的影响是钜大的。其实看黑塞的书之前,曾醉心与诛仙,其中有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雏狗。当时,这句话带来深深的震撼与无助。很多年后,看到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才能准确说出,那是在无宇宙观时的第一次觉醒,拥有人生第一次对悲剧精神的直接体验。I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0-12 14:30回复
    由此,开始了对存在更多的思考,所以到如今依然承认诛仙是本好书。
    之后,便顺理成章的接触老子,於是有了更为震撼的感受,开始了解陷入悲观主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0-12 14:33
    收起回复
      接触老子之后,迎来了铸就我一生品格的高中生活。高一的时候开始对庄子有了极其浪漫绮丽的印象,沉迷于他的想象,他的浪漫,也许至今还未抽身。那个时候对庄周梦蝶有这很深很深的疑惑,在初中的时候,会有这样一种想法,蝶梦人,人梦蝶,多么无聊的想法,人于世,哪有这么多的时间陷入这样的无聊的思考。后来才明白,当我学会思考我是谁的时候,才能明白人梦蝶,蝶梦人的涵义。
      不记得接触黑塞的具体日期,高一的时候,有个说的上话的师姐向我推荐了《悉达多》,很久之后,每当见到那位师姐,目光里带着多少感激我也不知道。
      悉达多对于我来说,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他的追求,他的赤子之心,他的挣扎,他的勇敢,他的自负,他的谦虚,这一切仿佛是另外一个自己在另外一个精神时空亦步亦趋的行走。
      他的奋斗,他的坚持仿若我的思想,扭曲,无助,却不无望,挣扎思考。
      醉心于佛教之时,曾思考肉体与精神的关系。我不能抛弃肉体,不能视他为无物,对于我来说,我害怕未知,却对未知有着憧憬,我珍惜现有,因为觉得生命是一场恩赐,无论肉体与精神。


      3楼2013-10-13 16:49
      收起回复
        年少的我是一个无知的人,接触世界的面积太过狭隘,接触了解的思想太过稀薄,总是容易被一种写的理所当然的思想打动,那时,我不明白怀疑的力量,更没有力量去塑造我自己的思想。很久之后,当我回顾那些日子,曾写下一句话,思想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积累,需要思考,需要顿悟,更加需要打压与反抗。
        高中的时候,老师总在教导,不要人云亦云,现在的我当然可以理解这六个字的意义,只是对于当初的我来说是多么的艰难,在那么多位大家的思想夹缝里行走,观看,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可是,也是到现在才明白,如果没有跳进去,如何才能真正的跳出,破而后立的意义对于我大概如此吧。


        4楼2013-10-13 16:56
        收起回复
          楼主继续~~等着~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10-13 18:26
          收起回复
            悉达多对于我的意义是另外一个自己,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如同悉达多一路修行的路,苦行,欲望,自傲,这一切都带给他莫大的煎熬,这种煎熬来自不同观念的碰撞,来自对自己的怀疑,来自自己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重建。而我在阅读这条路上走的快过人生经历许多。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似康德,一辈子不离开小镇,却没有丢失他的星空。在各种言论与怀疑中,我的思想崩溃了一次又一次,那时一种全线的崩塌,仿佛整个人变得轻飘飘。在多次实践这种崩塌之后,我明白,也许我思想的建立,我思考的深度与广度都来自于这种崩塌,但是个中滋味,难以言表。每当这个时候,我常会拿出悉达多,看一看,或者拥抱一下这本书,他与我有一种生命的羁绊,坚定我追逐信仰的道路,虽然,直到现在,我也未曾找到我的信仰,但是,换个角度,追逐信仰,这种追逐也许就是一种信仰吧。


            6楼2013-10-13 20:02
            收起回复
              23:56 2013/10/13 杂感: 今夜不可眠 在讨论一个微电影剧本 一群荒唐却真实的人 在大学这个阶段的舞台 有自己的圈子 自己的爱情 有自己的追求 有自己的不畏惧 这样的一个生活轨迹 没有刻意的思考穿插 只有简简单单的喜怒哀乐 没有结局 有的只是肆意活着的痕迹


              7楼2013-10-14 00:02
              收起回复
                在悉达多之后,对我影响较大的文章,当属《河的第三条岸》。初见这篇文章是在一次语文试卷中。现在依然会常常去看一下这篇文章,不同的时段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我习惯对一些文章进行归类,而这篇文章,我把他归于讨论追求与代价一类的文章。记得初看这篇文章,其实没有看的太懂,却有一种深深的压抑感。文中的父亲,为了寻岸,放弃了他的家他的正常生活。我常在想他的岸是什么,他又放弃了什么。文中的母亲/姐姐经过挣扎 挽救,最终选择放弃,而文中的我有着愧疚,有着怀疑,有着怯懦。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的压抑感来自这个家庭的情感,来自那种无奈。而后,每看到这篇文章却是不断的深思,也习惯去带入角色思考。


                8楼2013-10-14 23:23
                收起回复
                  其实十分简单,如果我是那个姐姐或者母亲,我会如何选择,日复一日的守着父亲,没有自己的生活,得不到回应,慢慢磨去希望,我想,我也会放弃。我认为,父亲与母亲这是两个世界的人,母亲不能理解父亲的行为,父亲更多的是无言。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爱需要相守与交流,如果做不到,我相信情感终会磨灭。
                  而父亲,对于他我有一种很奇妙的感情。一个不一样的人必将抛弃一切。我在父亲的身上看到了对这句话的实践。


                  9楼2013-10-14 23:29
                  回复
                    一直觉得这种抛弃来的凶狠而无奈,很多时候都无法选择,在得到与代价中,你可以说是或者不,却不能改变代价。父亲找的第三条岸是什么?我一直没有想出来,其实父亲也许也不知道他追寻的是什么,只是追寻的本身就是追寻的过程。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追寻的代价--孤独。


                    10楼2013-10-14 23:36
                    回复
                      孤独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周国平曾有文章《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人生在世,如同两片树叶不可能完全一样,亦不可能找到一个完全理解你的人,在人生这条漫漫旅途上,会遇到很多人,他们并不十分了解你,只是在这条没有光亮的路上陪你走了一段,然后分开,然后遇见下一个人。或多或少,他们在排解你的寂寞你的孤独。


                      11楼2013-10-15 12:54
                      收起回复
                        孤独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他让我深深着迷,又让我痛苦不堪。做一只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哲学家。这个问题陪伴了我活着的岁月。而我认为,孤独是思考的起源。而思考是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幸,却是我活着最大的幸运。很容易有一种被操控的感觉,如果生命周期很长,你可以去培育人类。因为怀疑,因为思考,因为不知自己来自何方,去往何处,我不安,更不愿就此沉静。每一个思考者,或多或少都带有偏执。文中的父亲,我对他的定位是一个偏执狂。


                        12楼2013-10-15 13:02
                        收起回复
                          坐等更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10-17 14:25
                          收起回复
                            寻找与不放弃,我觉得这都是一种偏执的表现。
                            分析一篇文章,我常常从文章叙述人开始着手。《河的第三条岸》这篇文章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由是,他里面出现的人物体现出我一生的可能生存状态。文章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我认为,写一篇小说,最难的就是以第一人称叙述。以一个在故事里的人的视角去还原一个世界比起以上帝的视角去描绘一个世界来的更为困难。而且,以第一人称行文,我认为会更加有代入感。


                            14楼2013-10-17 22:15
                            回复


                              15楼2013-10-18 00: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