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噶仁波切吧 关注:300贴子:1,668
  • 8回复贴,共1

【070924转载】<<活佛心得>>26----30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26节:诚信的价值

----------------------------------------------------------------

这几年,在国内的媒体上,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总会出现"诚信"这

个词。这个词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所包含的价值,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我们

国家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

广,在经济原则之外,讲求一些道德原则,是彼此信任、形成可持续发展

的必要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很多中国的古代故事都教导人们要诚实守

信,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接受新鲜事物越来越多,

人们认识世界的观念也在高速变化着,而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却不是一两天

就可以提高的,在这种高速的变化中,有一些人降低了自己的道德标准,

进而影响了自己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处世原则,也是难免的了。正

所谓有因必有果。 



佛家是向来讲求诚信的,这种诚信,不仅是说不妄言、不打妄语这么简单

的行为标准,而且,我们还要求每一个修持的人,从内心里将自己展露给

世人,做到心底无私地对待人和世界。 



也正因为如此,佛教才能流传几千年,而且兴盛不衰。 



在我们藏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早些年,喜马拉雅山附近很少有外国人去观光,只是每年有一小部分的探

险家进行登山探险,或者有些艺术家进行采风活动。 

这一年,有一队日本的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一天,他们请当地的一个藏

族少年帮买啤酒。当时,由于藏区还不是很发达,卖啤酒的地方很少,那

个少年在山区跑了3个多小时才买了回来。这让日本游客很感动。第二

天,游客们又让少年去买啤酒,这一次,他们给了他很多钱。可是,让他

们想不到的是,这个少年竟然没有回来。直到第三天深夜,那个少年敲开

了游客们的门。 

原来,这个少年一开始只买到了4瓶啤酒,他觉得对不起游客们给他的那

么多钱,于是又翻了一座山,过了一条河,才买到了另外6瓶。在他返回

的路上,却摔坏了3瓶,于是他回家取了钱,又去购买了3瓶。 

这个少年哭着递给日本游客们10瓶啤酒,并拿出一堆玻璃碎片。 

这个故事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了,让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们都非常感

动。 

于是,喜马拉雅山的游客越来越多,全世界了解藏区美丽风光和淳朴民风

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丝毫不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藏区,藏民们的真诚、守信和不被污

染的心灵,就像这个故事所描绘的一样。 

这就是诚信的价值。 



这个价值,从故事的表面意义上说,带动了藏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

仅仅是这些吗?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诚信,让更多的人被感悟,被引领,更多的人因此

相信了这个世界还有一片净土,并怀着感激和朝圣的心,愿意接近并融入

这片土地、这片没有肮脏的世界。 



在藏传佛教地区,几乎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接受佛教的感悟,因此很

多去过的人都认为,这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片精神净土。藏民们的诚

信,是由于他们世世代代的坚定不移的修持。我相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

地方,让佛法感染更多的人,这片地区也终究会成为一片净土的。 



我从来没把诚信当作一个单一的经济原则概念,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信仰

的高度。诚信,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这种高尚的力

量,不仅能让自己快乐,让自己远离贪嗔痴的恶趣和互相不信任、互相猜

忌的生活环境,还能感染他人,让对方快乐,让更多的人相信这个世界的

美好,并愿意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这不就是诚信的价值吗?这种价

值,不是必单纯的经济价值更大吗? 




1楼2007-09-24 19:46回复
    第27节:搬走那块叫做"习惯"的石头

    ----------------------------------------------------------------

    很多人信仰佛法,也愿意皈依佛家,但是,一听说佛家的戒律就有些畏惧

    了。我身边的一些人就曾经问过我:"师傅,我吸烟喝酒都十几年了,实

    在戒不掉,是不是不能皈依了?"我总是对他们说,"慢慢戒,是可以戒掉

    的。" 



    我不能说对戒律有畏惧情绪的人求佛的心不诚,应该说,很多人立刻就能

    严格地遵从戒律,是虔诚而且有毅力的。但是,我也认为,暂时不能很好

    地持戒的人,不能武断地评判他们皈依的心不诚。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只

    要心中有佛法,能够好好地修持,就一定能够坚持戒律,而且,所戒之事

    会越来越多的。 



    这里不谈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连习惯的力量都控

    制不了,都畏惧,那么,求佛的道路上是要受到大的逆境的。 



    也有很多俗家弟子向我求教,"师傅,我已经很注意用善心去体谅他人,

    但是,往往我遇见一个人时,还是先用世俗的思维想问题,比如说他的来

    意啊、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啊。" 

    我想,对于生活在世俗生活中的人,对待世间的思维方式已经产生了自己

    的习惯,就像这样的例子,每个人见到一个陌生人,都会从对方的外表、

    装束、气质、言谈举止等方面判断他,这就是所谓"第一印象",而这,就

    是习惯。生活在世俗社会中,这是难免的。 

    但是,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很多世俗的习惯却是要我们努力克制的。比

    如关于吸烟喝酒的戒律,让一个习惯于它的人一下子戒掉是有难度的,但

    一定要明白,这是生活的习惯,而不是生活本身,认识到这一点,那么,

    对戒律还会畏惧吗? 



    换句话说,如果相信习惯的力量要大于信仰的力量,那么,这个人的生活

    还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习惯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内心中生长的石头,自己不去搬,它就长在

    那里不出去。 



    我家邻居的院落里,多年来一直有一块大石头,露在地面上有一尺见方

    吧。很多人出入院子的时候都得小心,不然就会被绊一下。记得小的时候

    我问邻居的叔叔,为什么不把石头搬开呢?叔叔对我说,"吉祥,你看它

    露在地面上就那么大,地下的部分不知道有多大呢,这么重的石头,谁能

    搬得走啊。再说,这块石头从我爷爷在的时候就有了,如果能搬,我爷

    爷、我爸爸,他们早就搬走了。"我曾经想和他家的小伙伴搬掉它,我的

    小伙伴也说,"这石头在我家这么多年了,肯定是搬不走的。" 

    等我被认证为转世活佛、从尼泊尔学习佛法再回到家乡时,我看到那块石

    头已经不在了。叔叔告诉我,是他家新娶的儿媳妇搬走的,说来也怪,当

    石头被挖起来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地下的部分并不多,总体上也不重。可

    是,它就在那儿埋了几十年。 

    叔叔的儿媳妇没有受到这个家庭习惯认识的影响,所以,她可以搬走石

    头,而那位叔叔,包括他的儿子,都觉得上一辈人的话是有道理的,所

    以,当他们习惯于认为那是一块大石头的话,他们当然不想费力气去搬动

    了。 



    看看,改变一块地方,只需要改变一下你因为习惯造成的固执心理。 


    那么,要想改变一个世界,改变一个人,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当我们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我们习惯于立刻评价出对他的好坏来,当我们

    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埋怨别人,当我们放松了修持的时候,我们

    习惯于不良的生活方式。 



    "习惯于做什么什么",这就是一个固执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让我们生

    活不快乐的石头,成为我们心里有贪嗔痴的石头,你自己不去搬走这块石

    头,谁会去搬呢? 

    搬走那块石头,很简单,从改变自己的习惯开始。就像我说的,连习惯都

    不愿意去改变,都畏惧这种改变的人,又怎么能改变你的生活和世界呢?


    2楼2007-09-24 19:49
    回复
      第28节:修心重于修行

      ----------------------------------------------------------------

      看到这个题目,不要误解我的意思,其实,"修行"二字,一在"修",二

      在"行",用修好的心去"行",在"行"中还要时刻注意对心的"修",这样,

      才能让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的同时,让自己的行为感化众生、解脱众生苦

      难,而在行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体察世间的苦,让自己在观心的时候

      更加精进。 



      "修心"和"修行"是同时的,是互相缠绕的,是互相促进的,我们断然不能

      将两者分离开来,这样,两者都修不好,比如,如果在"行"中没有大慈悲

      心,或者在"行"中不注意检视自己贪嗔痴三恶趣,这样的修持能有进步

      吗? 



      但是,我为什么说"修心重于修行"呢?这个"重",不是先后顺序的"重",

      也不是程度的"重",这一点万万不可误解。我说的问题,是针对我的一些

      在家修持的弟子的实际问题而来的。 



      比如,有很多弟子对我说,他们在打坐的时候,往往不能打跏趺,腿怎么

      也盘不上去,因此苦恼,认为这样打坐的效果打了折扣。 

      又比如,很多弟子会每天静默地坐一个小时,用这段时间观察自己的内

      心,但是,又往往因为被俗务干扰,这一个小时的时间不能全心投入,或

      者缩了水,也因此苦恼。 

      类似这样的事件是很多的,这些弟子的苦恼都是怕因为形式问题不能保证

      修持的效果。我想,如果在修持中还产生苦恼,那么修持的效果也真就不

      能好了,在这个时候,很多人是需要师傅的指点和引导的。 



      还是以打坐为例吧,结跏趺坐是很难的,有全跏和半跏两种,佛经上说的

      结跏趺坐,是指全跏,趺就是足背,要将两脚的足背都放在腿上打坐,这

      就是全跏趺坐,放一只,就是半跏了。结跏趺坐还有两种,先用右脚押在

      左腿上,手是左在上的,是降魔坐,汉地佛教有很多是这样的。在藏传佛

      教的瑜伽法门中,是先用左脚压在右腿上,手是右押左,这是吉祥坐。佛

      陀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腿是吉祥坐,手是降魔印。 



      我是从小就打坐的,这在藏传佛教地区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且,在我打坐

      的开始,也有很多奇异的现象发生在我的身上,比如,我第一次就能很轻

      松地结跏趺坐。而在藏区,由于大部分人是从小就练习打坐,所以,基本

      上没有感受到打坐的苦。 



      但是对于很多成年以后才皈依佛门的人,尤其是对很多俗家弟子来说,我

      想,打坐对他们讲还是有些困难的,一方面,身体,尤其是腿的骨骼已经

      成型,很多人说"搬不上去",这是可能的,另一方面,我知道很多人在能

      够打全跏之初,往往有一段时间,是会困的,身子是打坐的姿势,其实已

      经快睡着了,这一关被我们称为"昏沉",这时正念提不上去,进入"无

      明"状态了,即使在这一关过去后,还有"打妄想"一关。每一关都会让人

      心念繁杂的。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我们要知道,我们修持佛法的根本,是让自己的心能通到佛的境界,用我

      们的心去指导我们的行为,共同通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而世间所有的幻

      象,我们都不要去执著。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就不要过于执著于打坐的

      姿势,那是形式问题。试想,如果我们的姿势做得非常好,但是心思还是

      想着俗务,并没有提起觉照,打坐又有什么用处呢? 



      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执著于全跏或者半跏,并因此产生烦恼,那修持的

      效果又能怎么样呢?当然,结跏趺坐更有利于提起觉照,更能观照到佛的

      真谛。但是,如果想着腿的疼痛,如果想着自己的姿势是不是正确,而时

      时不能发菩提心、念生死无常,这样的修持就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我说,修心比修行还要重要。如果不能打全跏,那么我们可以从半跏

      入手,如果因为身体的原因,比如残疾、瘫痪等等,不能打半跏,那么也

      不要强求打坐,毕竟,有很多方式可以观心。而能真正地修心,让自己每

      天都得到心的净化,对佛法的领悟更多一些,这才是根本。 



      当然我所说的是一时的具体问题,并不是说放弃修行的方法,要想得到更

      好的修持效果,必要的方法还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一个具体的问题来

      说,如果暂时不能打全跏,可以从半跏入手,逐渐地练习,终归有一天可

      以打全跏的。这其中,一是不能放弃,不要以为不打也可以;二是不能拘

      泥于形式,为了打全跏而打全跏,这两种观念都是不对的。


      3楼2007-09-24 19:58
      回复
        第29节:说谦让

        ----------------------------------------------------------------

        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个人,谦让是每一个人的美好品德,它包含了对别人的

        尊重、礼貌和自己的处世态度。佛家要创造和谐、平等、我为人人的社

        会,那么,谦让的为人处世态度就应该是每一个佛家弟子要努力修持的,

        同时,我们也要在对别人谦让的同时,让对方感受到谦让这一美德的好

        处,让他们也能以谦让的心去对待更多的人。 



        世俗社会中,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善良的,对人是谦让的,不管是不是佛家

        弟子,这一美德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了,这固然是让人欣喜的。 


        但是,社会上又有那么多让人不解的矛盾现象,比如说谦让,在饭店,我

        们经常可以看到聚会的人争着买单,或者礼让比较重要的人物坐"上座",

        然而,在公交车上,那么多老年人、抱小孩的妇女站在车上,而他们身边

        就是熟视无睹的坐着的年轻人。我想,这样的年轻人,也很有可能昨晚还

        在谦让地请别人吃饭呢。 



        也许有人可以说,谦让更多地发生在熟人之间,对认识的人当然有感情、

        有评价,谦让是必须的,对不认识的人,似乎就没什么必要了。但我们要

        知道,众生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能有远有近的。 



        退一步来讲,即使我们承认谦让这样的美德在熟人相处中发挥得更多,但

        是,试想一下,有多少人在公司、在公众场合,对领导、同事可以谦让,

        但回到家里时,对父母、兄弟并不谦让?难道,父母、兄弟这样的亲人还

        比不上在社会上认识的人熟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人的谦让是虚伪的,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有可能

        是利益的获取、人际关系的顺通等等,而不是发自内心的。 



        对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谦让,我们佛家弟子的态度是,这是业障,是众虚

        妄中最恶的一种。很多虚妄幻象,迷惑了世俗人的双眼,让他们欣喜、满

        足,但却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大自在。上面所说的虚伪谦让就是一

        种。 



        有一则居士和高僧的故事,会让人收益匪浅。故事说,一位高僧和一位居

        士在一起吃饭,桌上有一大一小两碗面,高僧将大碗的推到居士面前,居

        士却不客气地把面吃掉了。高僧为此有了意见,他觉得居士应将大碗再推

        回来,这是恭敬的表现。可是居士却一点谦让的行为都没有。这样对

        吗? 

        居士说:"我再将您推给我的大碗推回到您的面前,那不是我的本愿。既

        然不是我的本愿,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难道您把大碗让给我是真心的

        吗?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故事啊!在种种场合下,明明心里非常地想,却不敢

        去做,假装地去谦让,却让自己难受。表面上是礼貌的,可内心却在背叛

        自己,这岂不是在难为自己?如果更进一步,觉得对方不谦让,心里有了

        意见又不好明说,这时心里就有了嗔,有了怨恨,可又能怨对方吗?殊不

        知礼仪是一种形式,而拘泥于礼仪的形式不过是虚假的表现,坦率真诚才

        是做人的真谛。 



        谦让也不是错误的,但要看一个人怎么想的。你对别人谦让,不能指望别

        人再谦让给自己。要达到这种境界,非常地难啊!


        4楼2007-09-24 20:00
        回复
          第30节:不要上自己的当

          ----------------------------------------------------------------

          最近总会出现这样的新闻,说是一些诈骗团伙或者个人,说手里有文物、

          名表等值钱的东西要低价出售,或者有的人在路上捡了值钱的东西或者

          钱,要和过路人分等等,上当的大多数是妇女或者老年人。 



          其实,这样的诈骗手法已经是老一套了,报纸、电视等多次提醒人们不要

          中了恶人的圈套。但是,还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新闻见到报上。一方面,我

          为犯罪分子的行为感到罪恶,真心希望他们能弃恶从善,并接受国家法律

          的惩罚;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佛法精神在社会事务中起到了很好的作

          用。比如说,很多新闻在报道中都说,公安机关提醒人们,不要贪小便

          宜,不要因为自己的贪念上当。 



          应该说,公安机关是预防犯罪、打击罪恶的机关,面对犯罪时,他们的本

          职工作是捉捕犯罪分子。因为善心、因为对社会和谐的良好愿望,他们能

          够对更多的人做有益的提醒,是我十分高兴看到的。同时,他们的提醒是

          十分让我欣赏的。 



          骗子能够得逞,不是说他们的骗术有多高,而是被骗的人有了贪念,这种

          贪念让他们相信了利益、前景这些幻象的东西。几乎每个受骗的人都觉得

          自己得到了便宜,得到了利益。但是,我们要分清楚的是,究竟是骗子让

          一个人上了当,还是这种贪念让他上了当呢? 



          其实,对这个问题,佛经中早有了解释。《大庄严论经》第十五卷记载,

          释迦牟尼说过这样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一个富家媳妇常被婆婆责骂,她

          便来到林中,爬到树上,想在这里安歇一个晚上。树下有个池塘,她的身

          影当然映在水中。 

          半夜的时候,有一个婢女走到池塘边,看到水中的倒影,以为是自己的,

          便自言自语地说道:"我这么漂亮,干嘛替别人挑水呢?"她便打破水桶,

          对主人家提出抗议。大家都认为她疯了。 



          释迦牟尼把这种现象称作"倒惑"。婢女为什么会有"倒惑"呢?因为她就是

          希望自己长得漂亮,而且要摆脱粗重的劳动。她实际已经上当了,她不是

          上水中倒影的当,也不是上了自己眼睛的当。她是上了自己求美之心、怕

          苦之心的当。 



          这个故事不是很典型吗?世上有很多人受骗上当,他们大多都有"倒惑"。

          这种"倒惑",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方面,是人在没有信仰、不进行修持

          的时候,必然地会有贪、嗔、痴,贪让人迷失了自我,也就让骗子可以利

          用;另一方面,他们被世间的幻象所迷惑,尤其凭空而来的钱财、富贵摆

          到面前时,不去分析其虚妄的本质,只想着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能够得到

          多少。但是,要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妄,都是幻象,没有大智慧,没

          有慧眼,又怎么能不被迷惑呢? 



          佛家讲因果,上当受骗,不能说骗子的骗术有多高,其因还是在于自己。

          如果自己的当都不上,还能上了骗子的当吗?


          5楼2007-09-24 20:02
          回复
            我想知道哪里有卖这本书的?我在北京,谢谢


            7楼2007-10-29 21:21
            回复
              我想知道哪里有卖这本书的?我在北京,谢谢! 
               
               
               作者: nihao125521 2007-10-29 21:21   回复此发言 

              ===============================================淘宝上有卖~~


              8楼2007-10-30 12:16
              回复
                谢谢你的回答。
                大家都很想见到他吧,我也很想呢,怎么才能见到他啊


                9楼2007-10-30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