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亭山上,苏马荡边,中秋赏月,别有一番情趣。我们几个朋友相约,找了一个地势高阔卫生条件尚好的农家乐,摆两盘月饼,炒几盘山菜,大家推杯换盏,高谈阔论,无拘无束,好不快哉!山高月朗,林涛阵阵,清风悠悠,完全没有山下万州重庆的炎热和烦闷,每个人的心情就显得格外的舒畅。<?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一番海阔天空天南地北之后,大家忽然把话锋一转,就具体讨论到我们立身处地的谋道镇来了。什么是“谋”?什么是“道”? 孔夫子和赵尔丰说的是什么样的“谋道”? 而我们到这里来了,生活在这里之后,应该是“谋”什么样的“道”?众说纷纭,咬文嚼字,追根溯源,说“谋”论“道”,莫衷一是,直到夜深,各自归寝。
回到陋室,余兴未尽,看窗外月光如水,夜霭如纱,我又不竟坐在书桌之前,翻字典,查资料,上网站,一定要把这个“谋道”弄个清楚明白。
(一)关于“谋”。
查《新华字典》:1.计划,计策,主意。2.设法寻求。3.商议。
查《辞海》: 1.计策:计谋。2.计议:商量。3.咨询。4.图谋:营求。
以“谋”开头组成的两个字的词,有谋夫,谋士,谋主,谋克,谋府,谋面,谋生,谋略,如此等等,但是查不到“谋道”。
(二)关于“道”
查《新华字典》: 1.路。 2.方向。 3.道理,正当的事理。 4.方法,办法;技术。 5.道家,古代的思想流派。6.道教,我国主要宗教之一。7.指某些反动组织。8.说,比如说长道短。9.量词。
查《辞海》: 1.道路。 2.法则,规律。 3.宇宙万物之本原,本体。 4.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论语.公治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于谋。” 5.封建伦理纲常。 6.方法。 7.从,由。 8.古代诸侯出行,先祭路神。 9.治理。《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10.通“导”。11.说,讲。
以“道”在后组成两个字的词,有王道,霸道,国道,便道,正道,邪道,公道,得道,中道,如此等等,但是字典辞典上查不到“谋道”。如果要在互联网上查找“谋道”,那不管是
百度还是谷歌,它显示出来的答案都是“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
(三)孔子的“道”
我国古代最先提出“道”这个概念的是老子。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 他把“道”看成为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本体。老子提出哲学意义上的上的“道”以后,对于不同种类的追寻者,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他们对“道”解释和发展又各有不同了。韩非子在《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他把“道”理解为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总根源和总规律。西汉董仲舒把“道”看作为封建伦理纲常,他在《举贤良对策三》中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佛教的“道”,就是“中道”。所述道理,不堕极端,不脱离两边,即为“中道”。对于朱熹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所谓“道”就是“理”。“存天理,去人欲”,这就是“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千奇百怪,千变万化。
孔子的道,是中庸之道,是思想境界、道德规范和方式方法。中庸之道,也即君子之道,
是传统儒家修行的途径。这种道,是自然的天道,更是世间的人道。它要求君子自觉地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修炼成为有理想人格和实际本领,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这样的境界,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表述,那就是天地和谐,万物生长,世间太平,社会安定,百姓安康。
要达到这样崇高的境界,除了象孔夫子那样的至圣至贤的人物要努力外,其他所有的有理想有德行的君子都要为之奋斗不息。虽然象孔子那样的至圣先师为数不多,但是我们把孔子关于道的要求具体化,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具体化分成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生财之道,父子之道,朋友之道,夫妻之道,如此等等细化之后,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之符合天理、道德和人情的规范,甚至尽善尽美,那就容易多了简单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皆可为圣贤,人皆可成尧舜,那就是现实的事情了。
《中庸》述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祟礼。”中庸之道,君子之道也。重视道德修养,遵从礼教规矩,忠厚诚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苦钻研学问,博大精深,温故知新,通晓世事,明暸人情。因此,君子观察处理事物,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胸有成竹,中规中矩,拿捏得恰到好处。范蠡在《国语.越语》中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积极进攻,胜而不骄,败而不馁,道便无处不在。” 君子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苛求于人。这就是君子之风,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待人处事的风范。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