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兵分四路出击匈奴,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各领骑兵一万出塞反击匈奴。这一战在汉匈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朝由全面防御转向主动进攻,而也正是这一战,打掉了李广用了半辈子建立起来的威信。
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其余两位公孙将军出代郡和云中。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李广全军覆没,伤重被俘,公孙敖出代郡,损七千,公孙贺出云中买了一包味精,卫青出上谷,横扫匈奴祭祖圣地龙城。
这一战的结果成了李广一生的转折,他在武帝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从汉军头牌变成了戴罪之身,公孙敖和公孙贺也被证明不堪大用,于是,汉军的一哥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卫青的身上。
司马迁为李广开脱罪责,说李广树大招风,招来了匈奴的主力,寡不敌众,所以全军覆没。这牵扯出了一个问题,匈奴的主力到底在哪里,李广面前的军队到底是不是匈奴的精锐。
到了技术性的时刻。献丑了。我们把云中,雁门,代郡,上谷一字排开。从战果推测,出云中(最右边)的公孙贺没有遇到匈奴,大草原几日游就回来了,也就是说,匈奴并没有调动河套的军队,而原本盘踞漠南的右贤王部很可能去往雁门方向,从侧面上反应匈奴人并没有将汉朝这次的攻击放在眼里,而是将名气相对的较大的李广部作为首要打击目标,而李广和公孙敖损失最重,而雁门和代郡两地又相毗邻,从侧面说明匈奴的军队基本集中在雁门代郡一带,攻击上谷的军队应该也在战斗前往雁门和代郡集中,出上谷的卫青遭到轻视,但是匈奴究竟调动了多少军队是个谜。寡不敌众这句话有些暧昧,匈奴单于有没有亲自出马,史记中并无直接交待,面对这种大规模的会战,匈奴单于很可能亲率本部坐镇中路指挥调度,而不会亲自前往阵前,由此推测在雁门和代郡的匈奴军团应该属于左贤王和右贤王,纵观汉匈战史,左贤王的军队可以说是匈奴主力军团里面作战素养最差的(参见霍去病漠北决战)而右贤王的军队也是空有数量没有质量(参见卫青漠南之战)。匈奴左贤王主管东部战区,右贤王负责西部战区,那么此战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李广遇到的右贤王部,而公孙敖遇到从自己防区迂回到雁门的左贤王部,而卫青则穿过左贤王相对空虚的防区突袭龙城。
以这个来断定汉武帝照顾卫青就未免有些偏颇,首先,上谷是摩擦升级的地方,战前武帝不可能透析匈奴的布阵,其次,即便卫青横扫了龙城圣地,此时,击败公孙敖的匈奴左贤王兵团如果围追堵截,卫青一样面临恶战,很明显匈奴人没有想到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