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冠百王吧 关注:1,322贴子:66,771

回复:龙城飞将——世人皆道是李广,七战七捷几人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吕布,东汉末的群雄,功绩和为人没有边关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值得歌颂,所以楼主直接将他排除。(也欢迎大神前来反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11-19 00:20
收起回复
    李广,西汉边关名将,人称飞将军,有李广射虎的传说。我们先撇开太史公的一系列的赞美,开始研究他的战绩。恕楼主没有发现任何李广与龙城有关的战役。但他作为有美名的将领,又常年驻守边关,似乎又满足歌咏的条件。我们先暂时将李广作为龙城飞将的候选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11-19 00:26
    收起回复
      2025-08-14 23:12: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卫青,西汉名将,原为骑奴,后官至大司马大将军。与匈奴战,七战七捷。首战匈奴,率部越过阴山,直捣龙城。卫青第一战就呼应了句中的龙城,阴山。但没有飞将的称号,所以,也将他作为候选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3-11-19 00:32
      收起回复
        接下来,楼主打算引用教练的观点和分析——李广,请把龙城飞将还给卫青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3-11-19 00:36
        回复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兵分四路出击匈奴,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各领骑兵一万出塞反击匈奴。这一战在汉匈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朝由全面防御转向主动进攻,而也正是这一战,打掉了李广用了半辈子建立起来的威信。
          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其余两位公孙将军出代郡和云中。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李广全军覆没,伤重被俘,公孙敖出代郡,损七千,公孙贺出云中买了一包味精,卫青出上谷,横扫匈奴祭祖圣地龙城。
          这一战的结果成了李广一生的转折,他在武帝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从汉军头牌变成了戴罪之身,公孙敖和公孙贺也被证明不堪大用,于是,汉军的一哥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卫青的身上。
          司马迁为李广开脱罪责,说李广树大招风,招来了匈奴的主力,寡不敌众,所以全军覆没。这牵扯出了一个问题,匈奴的主力到底在哪里,李广面前的军队到底是不是匈奴的精锐。
          到了技术性的时刻。献丑了。我们把云中,雁门,代郡,上谷一字排开。从战果推测,出云中(最右边)的公孙贺没有遇到匈奴,大草原几日游就回来了,也就是说,匈奴并没有调动河套的军队,而原本盘踞漠南的右贤王部很可能去往雁门方向,从侧面上反应匈奴人并没有将汉朝这次的攻击放在眼里,而是将名气相对的较大的李广部作为首要打击目标,而李广和公孙敖损失最重,而雁门和代郡两地又相毗邻,从侧面说明匈奴的军队基本集中在雁门代郡一带,攻击上谷的军队应该也在战斗前往雁门和代郡集中,出上谷的卫青遭到轻视,但是匈奴究竟调动了多少军队是个谜。寡不敌众这句话有些暧昧,匈奴单于有没有亲自出马,史记中并无直接交待,面对这种大规模的会战,匈奴单于很可能亲率本部坐镇中路指挥调度,而不会亲自前往阵前,由此推测在雁门和代郡的匈奴军团应该属于左贤王和右贤王,纵观汉匈战史,左贤王的军队可以说是匈奴主力军团里面作战素养最差的(参见霍去病漠北决战)而右贤王的军队也是空有数量没有质量(参见卫青漠南之战)。匈奴左贤王主管东部战区,右贤王负责西部战区,那么此战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李广遇到的右贤王部,而公孙敖遇到从自己防区迂回到雁门的左贤王部,而卫青则穿过左贤王相对空虚的防区突袭龙城。
          以这个来断定汉武帝照顾卫青就未免有些偏颇,首先,上谷是摩擦升级的地方,战前武帝不可能透析匈奴的布阵,其次,即便卫青横扫了龙城圣地,此时,击败公孙敖的匈奴左贤王兵团如果围追堵截,卫青一样面临恶战,很明显匈奴人没有想到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3-11-19 00:40
          收起回复
            司马迁一面替李广不被重用鸣不平,一面又对汉武帝把李广放在雁门直面匈奴主力不满,自相矛盾,作为汉军的头牌,就应该直面强大的对手,战胜强敌来证明自己对得起自己英明,而不是怨天尤人。
            寡不敌众不是借口,霍去病孤军深入河西,在阜兰山与匈奴河西兵团短兵相接的时候,不也是以少胜多,斩了折兰王,楼烦王,损失十之七八,可见战争之惨烈。卫青收复河套的时候,不也是以少胜多。打不起恶战,寡不敌众只是自欺欺人。战争本来就没有公平,你必须自己争取公平,除了胜利,你没有任何理由。
            我觉得有必要让司马迁难堪,巨鹿之战的项羽,平七国之乱的周亚夫,长平之战的白起,定襄之战的李靖,护步达冈的完颜阿骨打,郾城大捷的岳飞,萨尔浒之战的努尔哈赤,如果你觉得这些人水平太高了,那我跟你说几个冷门的,高粱河之战的耶律休哥,大昌原之战的完颜陈和尚,好水川之战的李元昊,这些可曾在战前怨妇一样的哭爹喊娘闹上吊?我觉得在他们那里,我只看到了坚毅和果敢,还有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
            强者自救,圣者度人,自救者,天必助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3-11-19 00:46
            回复
              兵败受罪,武帝饶了一命,贬为平民,三十多年混的军衔也丢了,更让李广威风扫地的是,他被匈奴活捉了。这在古代是一种奇耻大辱,一个军团的主帅,全军覆没,但是自己没死,这其中意味深长,而司马迁给出的理由是身负重伤。可是,一个身负重伤的李广在逃跑的时候变的异常矫健,不得不让人生疑,李广到底受伤有多重,一个自诩勇猛的武将为何没有战死,值得玩味。
              也正是在这次逃跑时间之后,李广才有了一个新的名号,飞将军。这是一个更加值得推敲的称号,一个将军全军覆没然后被俘,然后狼狈逃跑之后,匈奴人怎么害怕这样的人,而且是突然的害怕,害怕的没有理由,难道就因为他逃跑的时候寻如疾风,几箭立毙几名追兵,就可以不战而屈匈奴几万铁骑?
              只怕这个飞将军不是什么光荣称号或者先进个人称号,而是一种讽刺,我们常常管那些临阵脱逃的将领叫长腿将军,我想这个飞将军恐怕是长腿将军的升级版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3-11-19 00:47
              收起回复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夏,大将军卫青率军两次出定襄,李将军以后将军的身份参与其中。这一战的主要战略是在摸索匈奴单于王庭位置,寻求和匈奴单于决战,但是战役的整体情况不尽人意,虽然击败了匈奴单于的主力,但是未能歼灭匈奴单于主力和随后前来救援的左贤王军团。赵信投敌,苏建全军覆没下狱,虽然汉军也有斩获,但是战前的战略目标未能实现,还惊动了匈奴单于,投敌的赵信还向匈奴单于献了疲敌之计,匈奴单于决定远走漠北。此战受累于汉军的整体疲乏,李老将军未能立功,依然不能封侯,更令李广绝望的是霍去病的崛起。
                嫖姚校尉霍去病远离本阵,亲率八百骠勇风卷残云,袭击匈奴博斯腾营地,斩首两千零二十八,杀单于祖父若侯产,俘虏单于叔父罗姑比,一战冠军,封冠军侯,食邑一千六百户。我们不知李老将军看到这里会作何感想,是感叹后生可畏,还是该感叹自己蹉跎岁月。
                现在倒过来看,那次兵败被俘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3-11-19 00:50
                回复
                  2025-08-14 23:06: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们来看看这场波澜壮阔的决战,一场决定两个民族命运的决战,一战让中华民族从此鼎立千秋的决战。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开始了,大将军卫青率骑兵五万人出定襄北进匈奴王庭,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五万骑兵出代郡突袭狼居胥山,汉朝穷一国之力,大战一触即发。
                  在这场战役前有很多有意思的花絮,本来原定由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定襄北进匈奴单于的王庭,但是战前侦查匈奴单于要例行狼居胥山封神,于是改由霍去病出代郡奔袭狼居胥山,而卫青则出定襄围剿单于王庭,汉武帝宠爱霍去病并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司马迁写的那么基情就让人有点恶心,霍去病英雄少年,英气逼人,汉武帝欣赏他无可厚非,难道汉武帝应该去欣赏公孙敖、公孙贺或者李广才叫爱才吗?
                  后来结果证明,很多东西是命中注定的,霍去病终究还是错过了匈奴单于。
                  战役前,老将军李广一直请缨出战,但是汉武帝一直不同意,其实这个我觉得很大的原因还是汉武帝这人迷信,为了几个破布偶,连亲儿子都能整死了。武帝主管上认为李广每次带兵出征都出纰漏,觉得李广这人有点扫把星,于是在这么重要的战役中决定弃用李广,只求运气眷顾汉军,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为什么汉武帝重用卫青和霍去病,他也在主观上认为这两个人是福将,怎么打都赢,我觉得外戚的身份都是次要的。
                  看看李广利后来狗血的表现,你就知道不是每个外戚都可以借助很高的平台达到卫青和霍去病的高度,我始终觉得这两个人是外戚中的特例,非常有能力。
                  李广一再的诉求,让武帝面子上拉不下来,其实我一直觉得武帝这个人还是有点人情味的,也许是看在李广三朝老臣忠心耿耿,也想再给李广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同意了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其实武帝心里是矛盾的,所以他又告诉卫青说李广命不好,让卫青不要重用李广。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3-11-19 00:55
                  回复
                    其实武帝是把球踢到了卫青脚下,很多人说卫青嫉贤妒能,所以才故意支开李广搞什么分进合击,我觉得可笑,论爵位战功能力李广哪一点比卫青强了,为什么要迫害一个在军中威望很高的老将军,卫青的为人我就不多说了,当时卫青在军中的威信是很高的,所以没必要排挤李广。卫青为人一向敬小慎微,武帝的密旨又不能不受,于是卫青折中的想出了一个分进合击的方式来调和矛盾,卫青既不敢专权,也不想做恶人,所以才选择了这么一个办法。其实从后来战役的情况来看,如果李广没有迷路而是按时到达战场的话,匈奴单于可能不会走脱,战役的进程可能也不会如此艰苦。
                    设想当李广率领一支生力军投入到焦灼的鏖战之中的时候,想不封侯都难。
                    卫青不是先知,他不可能预料战争的状况,也不可能预料到李广会迷路,所以把罪责怪罪在卫青身上就有点无趣,卫青在侦查得知匈奴单于还在王庭后,立马当机立断派李广从侧路迂回,但李广坚持要打先锋,拒绝调动(看到这里,我更相信上一次张骞肯定被李广挟持了)。卫青命令军中长史下任命状,李广不辞而别。
                    可以看出来,李广对于卫青的调度十分不满,甚至气氛,有很重的倚老卖老的嫌疑,不服从调度,不给大将军台阶下。我觉得如果换了霍去病那脾气,可能直接就军法处置了。
                    李广出东道,再一次迷路,那该死的向导不知道是怎么挂掉的,反正军队没了向导,只能在大漠里转圈圈。
                    卫青军团与单于军团狭路相逢,五千汉军率先出击,匈奴万骑迎战,卫青首创武钢车自环为营,双方死战,日暮时分风沙骤起,卫青果断分兵包抄夹击,匈奴溃败,伊稚斜单于率数百精骑趁夜逃跑,卫青乘胜追击,大破群龙无首的单于军团,斩首一万九千,攻入颜山赵信城,缴获匈奴兵马物资无数,放火毁城而还。
                    寂寞的霍去病把怒火发泄在了可怜的左贤王部身上,一路追亡逐北,封狼居胥,饮马翰海,斩首七万余,俘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匈奴左贤王势力彻底覆灭。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3-11-19 00:56
                    回复
                      得胜班师的途中,卫青遇到了迷路转圈圈的李广,卫青需要向汉武帝做战况汇报,于是派人给李广送去酒菜,催问李广到底为何迷路。李广一人承担责任,为别人开脱,彰显了他一贯爱惜士卒的作风,然后说出一段怨气很重的谢幕词: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羞愤自杀。
                      对于这样一部悲剧,我无法麻木,但我们不能因为同情或者怜悯就去恶意诽谤他人,那句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成了罪证,直指总指挥卫青,卫青就这样背负黑锅,成了逼死李广的罪人,以至于李广的儿子李敢也这么认为,卫青就这样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国家自有法度,败军者当死,延误军期者当死,这是国法,卫青只不过是希望了解李广究竟为何迷路,但就是司马迁那看似不痛不痒的一句急责之,让卫青被后人责骂。
                      我实在找不出卫青为何要迫害李广的证据,只是因为让李广迂回包抄,卫青一向谨小慎微,却终究不能躲过口诛笔伐,岂非天哉?假如卫青遵从武帝旨意,让李广掌管后勤或是随军,根据战后卫青军团随胜但没能生擒单于而未得封赏的情况来看,李广依然无法封侯,然后你们会不会说,卫青庸才,就应该让李广老将军率一支奇兵迂回包抄,肯定大获全胜,生擒单于。话都被你们说尽了,而历史却始终无言。
                      人嘴两张皮,是非翻来覆去永无休止。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3-11-19 00:58
                      回复
                        我只相信发生即存在,我试图分析这出悲剧的原因,而不是用结果去责备。
                        很多人说,李广生不逢时,没有生在汉武帝的大反击时代,可是,我看到的是在汉武帝第一次反击作战和马邑之围时,李老将军都是汉军王牌,以至于北匈奴人前后围剿,我觉得李广似乎有些言过其实,名气大于实力,造成李广名气膨胀的原因是因为景帝时期周亚夫的死。那个时候李广是周亚夫的部将,而周亚夫确实是一代名将,但是悲剧的性格导致自己无法善终。在周亚夫后,汉军没有顶梁柱,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边疆稳定不利于武将发挥,而李广此时却在边疆十分活跃,以至于自己小有名气,而这种过度的虚名在那次兵败被俘的时候破灭了。那次兵败李广并未自杀,后来我觉得如果那次全军覆没而李广也战死或者自尽,很可能在身后会得到一些荣光,至少不会向最后羞愤自杀那样惨淡,我更愿意相信李广是忍辱负重,但我觉得不值,至少他的忍辱负重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
                        李广的悲剧看似天灾人祸,其实是一种必然的规律,映衬着一个大的时代环境,那就是汉军由被动防御战到骑兵主动野战争锋,以李广为首的一批将领的军事素养都秉承着中原汉人一贯的步兵军队和战车配合的理念,而这样的理念却恰恰和汉武帝的战略设计背道而驰,武帝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至少在军事上是很有天赋的,汉军的大战略方向都是由汉武帝一手制定的,汉武帝从马邑之围中吸取教训,深刻的明白和匈奴的作战不是一次埋伏,一次按部就班的战斗就能解决的,所以从马邑之围后,汉武帝一直致力于汉朝骑兵军团的建设,他要用骑兵用汉朝强大的国力,在马背上用会战和野战去消灭游牧军团。
                        正是这种理念促使汉朝在作战方式上的转变,从来淘汰了一批很有实力但是过时的老将,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孙敖和李广,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每次李广出战不是迷路就是被围,公孙敖也是频频出错,当汉朝放弃战车和城墙奔向大漠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已经注定了。
                        卫青出身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并未接触过所谓的战车和兵法,在战术的理解上也就不一样,加上卫青在统帅骑兵军团,指挥大规模骑兵军团机动作战方面更是出神入化,河南之战的千里迂回穿插,漠南之战的三万大军急行军,漠北决战的武钢车环营,都堪称骑兵军团作战的教科书,被后世许多名将效仿。霍去病的战法随意性大,但是杀伤力更大,没有后方辎重的牵制,机动性能更强,而霍去病在骑兵军团机动作战长途奔袭方面的造诣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年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3-11-19 00:59
                        回复
                          第一次反击战,李广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但是他为何会被包围?就因为敌军人数比他多?第二次出右北平佯攻,再一次被敌军包围。第三次出东道迂回,迷路。我想这些事实已经够清楚了,武帝把这些归结于运气已经是很给李广面子了,在我看来,李广根本不具备统帅大军团机动作战的能力,这才是他屡次冒进被围,亡导迷路的真正原因。
                          程不识批评过李广,说李广虽然体恤士卒,但是军队纪律性很差,夜晚不巡逻也不打更,军纪涣散,军队完全是通过李广的个人威望整合在一起。试问,这样的军队,如何打硬仗,打恶战。司马迁批评霍去病,说他不体恤士卒,是的,霍去病没有体恤士卒,但是他赏功罚过,他的战士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标,也正是这样的军队,在疆场纵横往来,无往不利,在阜兰山面对四倍于己以逸待劳的河西军团,以惨重的代价打赢了这场彻底摧毁匈奴人信念的血战。
                          这些都是李广做不到的,至少他从来都没有做好过,为什么李息和张次公打佯攻牵制没有被人包围,一个人连佯攻牵制都做不好,有什么资格和资本去要求统帅一只骑兵军团在一场决定自己民族命运的决战中独当一面。
                          与武帝作战理念相同,或许才是卫霍最终名扬天下,封王大漠的原因,而太史公却把成功的一切都推给他们外戚的身份,难道匈奴人就因为他们是皇帝的小舅子和外甥就把脖子洗干净坐在那里等着他们砍?
                          战争是残酷的,卫青和霍去病为了民族在战场上浴血拼杀,出生入死,换来却是这样的诽谤和污蔑!
                          卫青不败由天幸,大概是我这辈子听过最可笑的故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3-11-19 01:00
                          回复
                            司马迁在李广的传记中穿插了很多脍炙人口无比传神的小故事,太史公的本意是想体现李广足智多谋,才气无双,但我从觉得这是典型的画蛇添足,很多故事深究其中的原因,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为了追杀匈奴三个射雕手,亲率二百骑兵涉险,被匈奴围困,虽然最后机智得脱,但是毛躁和好勇斗狠的性格显露无疑。当陇西太守时,诱降并坑杀羌兵八百,如此无耻的行为败光了自己的人品,留下一个污点。
                            李广未必学会了周亚夫的本事,却有周亚夫的脾气,漠北决战前当面顶撞卫青就可以看出来,李广是一个很难管理的人,即便是汉军统帅卫青都无法很好的驾驭他,如此刺头,得不到重用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假如你是个公司老板,你手下有个员工,每次让他做事,他都做不好,总要出差错,借口一大堆,然后脾气还很大,就因为他比别人在你的公司混得久一点,就不服从自己的上司调度,这样的人,你会怎么处置,决定公司命运的项目,你会交给他么?
                            都说李广善射,但是基友司马迁给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原因,那就是,李广为求百发百中,从来不乱放箭,必须在自己确定能射杀对方时才会拉弓,也就是说李广的射程比一般的武将要短,还经常因此被野兽和敌人弄伤。至于,他把弓箭射入石头的事,我不想说,大家都是相信科学的,你可以用步枪,7.62mm钢芯子弹,几十米外射一块石头,看看效果。这类鼓吹和神化只会让我觉得司马迁很恶心。
                            后来我想,司马迁是个数星星的天文学家,又不是物理学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3-11-19 01:01
                            回复
                              2025-08-14 23:00: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很多人同情李广,是因为李广出身贫贱,然后运气不好,怀才不遇。对不起,我看不出李广像汉文帝说的那样才气天下无双,即便他跟着高祖打天下,别说比韩信,就是彭越和黥布都要压他几头,加上不是沛县人,没有户口本加成,只怕成就连樊哙都不如。
                              我只想说,不要同情心泛滥,李广终身不封是必然的结果。
                              更可笑的是,有人说李广要是千年点,单挑捏死卫青和霍去病跟捏死蚂蚁一样,恕我直言,我看不出来,至少单挑时别人不会在你的弓箭射程内,对砍的话,卫青赢过汉朝第一剑客郭解,霍去病多次身涉险境,都安然无恙,说秒杀未免有些太相信李将军单挑的实力了。再说,跟卫青和霍去病比武力是很无聊的事情,真应该让李广生在高祖时,看看单挑会不会被楚霸王给阵斩。
                              很多人三国演义看多了,总觉得战争就是几万人看着两个武将单挑,可笑,两个人的胜负怎么决定几万人的胜负,匈奴单于不会跟你李广单挑,更不会在你的射程里当靶子,对方就在大漠里,偷袭你,包围你,说单挑的都是小学生,最多刚上初中。
                              小朋友们,汉朝是没有古惑仔和陈浩南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3-11-19 0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