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羊吧 关注:21贴子:1,838
  • 14回复贴,共1

【心理学】心理障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11-21 19:18回复
    西医学名: 心理障碍
    英文名称: psychological disorder
    所属科室: 内科 -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头部
    主要症状: 心理异常
    主要病因: 心理及社会因素
    多发群体: 所有人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是否进入医保: 是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11-21 19:18
    回复
      2025-08-04 04:14: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并发症
      在幻觉、妄想的影响下,病人可能发生自杀、伤人、毁物和危害社会治安等行为。妄想中最常见的是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即病人认为别人的言行都与他有关,都是要加害于他,都是他的仇人。因而随时可产生”你要害我,不如我先下手为强”的念头,于是病人会对他的妄想对象产生攻击性暴力行为。幻觉中以幻听、幻视最多见,病人听到的常常是令他不愉快的谈话内容,看到的常常是令他恐怖的景象。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11-21 19:19
      回复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 生理 、 心理 或 社会 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 异常人格 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
        当心理活动异常的程度达到医学诊断标准,我们就称之为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强调是这类心理异常的临床表现或症状,不把它们当做疾病看待。此外,使用心理障碍一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能减轻社会的歧视。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11-21 19:20
        回复
          英文写法
          心理障碍
          1. psychological disorder
          2. mental block
          3. mental handicap
          4. mental maladjustment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11-21 19:20
          回复
            病理病因
            何谓心理障碍?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 心理异常 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当然,这里的“ 行为 ”一词是广义的,泛指一切可观察的 动作 或活动,包含了人类功能的几乎所有方面。其所以采用“可观察的”这种字眼,是为了使心理或行为的研究成为客观的 科学研究 。
            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 器质 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可概括为:
            1、心理机能失调:指认知情感或者行为机能的损坏 ;
            2、 个人的痛苦:该病症给个人造成痛苦(不完全如 狂躁 状态);3、非典型的或者非文化所预期的:不是该地区文化行为典型的特点。
            心理障碍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 心理活动 中暂时性的 局部异常 状态。
            它既可以包括轻微的 心理问题 ,例如,当人们遭遇重大挫折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会表现出情绪 焦虑 、 恐惧 或者 抑郁 ,有的表现为遭受挫折后的 沮丧 、亲人死亡后的 悲伤 、人际关系紧张引起的 烦恼 、 退缩 、 自暴自弃 ,或者表现 愤怒 甚至 冲动 报复。往往是过度应用防卫机制来 自我保护 ,且表现出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行为。
            也包括比较严重的心理活动紊乱,例如,由各种躯体疾病和各种物质(成瘾物质、某些药物或毒物)引起的继发性 精神障碍 ,以及尚不知道的原因原发性精神障碍,例如, 精神分裂症 、 心境障碍 、 焦虑障碍 等。
            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都需要找 心理咨询 医生寻求帮助。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神经症,包括 强迫症 、 焦虑症 、 恐怖症 、 疑病症 等,还适用于生理心理障碍(即身心疾病)、神经系统 器质性疾病 引起的心理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11-21 19:21
            回复
              心理障碍分类
              心理异常的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据WHO的估计,在同一时刻里,几乎可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一般仍按下述系统对其进行分类。
              (1)严重的心理异常:①精神分裂症;②躁狂抑郁性精神病;③偏执性精神病;④反应性精神病;⑤病态人格和性变态。
              (2)轻度的心理异常: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
              (3)心身障碍:①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包括肝、肺、心、肾、血液等内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胶原性疾病,代谢营养病,产后精神障碍和周期性精神病。②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所引起的心理异常。
              (4)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a.中毒性精神病;b.感染性精神病;c.脑器质性精神病;d.颅内感染所伴发的精神障碍;e.颅内肿瘤所伴发的精神障碍;f.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g.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h.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i.锥体外系统疾病和脱髓鞘疾病的精神障碍;j.老年性精神病;k.精神发育不全;l.聋、哑、盲、跛等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5)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异常:①某些药物、致幻剂引起的心理异常;②特殊环境(航天、航海、潜水、高山等)下引起的心理异常;③催眠状态或某些特殊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异常。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11-21 19:22
              回复
                症状
                人类精神活动是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活动。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异常。最常见的精神活动障碍为焦虑、恐怖、幻觉、妄想、兴奋、抑郁、智力低下,品行障碍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等。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11-21 19:22
                回复
                  2025-08-04 04:08: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危害
                  在幻觉、妄想的影响下,病人可能发生自杀、伤人、毁物和危害社会治安等行为。妄想中最常见的是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即病人认为别人的言行都与他有关,都是要加害于他,都是他的仇人。因而随时可产生”你要害我,不如我先下手为强”的念头,于是病人会对他的妄想对象产生攻击性暴力行为。幻觉中以幻听、幻视最多见,病人听到的常常是令他不愉快的谈话内容,看到的常常是令他恐怖的景象。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11-21 19:22
                  回复
                    心理障碍与精神病区别
                    心理障碍几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这些由于现实问题所引起的情绪障碍,成为心理障碍。像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往往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假如通过这些调节方法仍无效果时,就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
                    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于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以及人格问题等,还适用于心理生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积极配合,及早到医院治疗。
                    还有不少人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别人:“你有神经病”。其实,神经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往往有明显疼痛、麻木、感觉丧事、瘫痪等症状或/和神经系统定位的体征,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如脑CT、MRI等找到病变的位置。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脑炎、脑膜炎、脑囊虫症、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应去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寻求诊治。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11-21 19:23
                    回复
                      判断标准
                      判断有否心理障碍常用下述方法:
                      1、比较 : 只是一经验作为标准,有两个方面的经验:一是个体自己的主观经验,二是观察者的经验。
                      个体自己可以感到不同于以往,如体验到情绪低落、不高兴或压抑,并且感到痛苦,因而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观察者根据自身的经验观察到患者的行为不同于以往,亦可以认为是异常。这种判别方法往往会受到观察者本人的经验、 知识水平 、观察角度和情感倾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心理活动性质的改变:如果观察到患者的心理活动有明显的质的改变,如出现 幻觉 、 妄想 、明显的语言紊乱或行为异常,则提示是心理障碍。
                      3、社会适应标准:因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协调、相互一致的。因此心理正常的人总是能够调整自身的需要、动机、情感和愿望,以适应社会准则、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要求。在正常情况下,个体的行为能适应环境,并参与改造环境;他的行为应符合社会准则,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因此。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如果个体出现了社会适应不良,则反映他的心理活动可能异常。但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时间、地点、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故社会适应标准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认为,人们的心理测量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居中的大部分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两端这都被视为“异常”。因此,确定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要看其偏离正常人心理特征的平均水平程度。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活动再同等条件下若为大多数人所具有属于正常;若背离了大多数人的一般水平就是异常。人们已经设计出不同的心理测量技术测定不同的心理特征。根据某一个体的测量结果与正常人群测量结果的比对可以区分出正常、异常胡临界状态,如智商:低于70定为异常;70~90定为临界状态;90以上为正常。另外,临床是用的一些量表也利用类似的原理设计的,其结果可以供临床参考。
                      5、症状与病因学标准:症状与病因学标准时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来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得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一句,便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或净胜疾病。如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可依是否存在某种药物作为判断依据。此时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11-21 19:24
                      回复
                        发病机制

                        大脑是接受、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器官,可以把大脑比喻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系统,它通过感官(即五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其中最主要的是听觉和视觉)接受机体内外的信息(主要为外部),并通过运动 器官发出言语、动作和姿势传出信息。而大脑内部信息传递与处理主要是由化学突触通过递质发挥作用进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人的心理活动与这些递质的功能密切相关; 自然 心理活动异常也与这些不同功能的递质有紧密的关系:单胺类精神递质(乙酰胆碱—Ach、 去甲肾上腺素 —NE、5-羟色胺和 多巴胺 —DA等)与 思维 和情绪的调节有密切的关系,精神分裂症和 情感性精神障碍 的发病与此有关;例: 抑郁症 与5-羟色胺, 精神分裂症 与多巴胺等。而 癫痫 则与抑制性神经递质如 γ-氨基丁酸 。
                        不同 心理学 流派的看法
                        1、 精神分析学派 认为:被压抑在 潜意识 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是心理障碍的病因,尤其强调性本能潜力( 里比多 )和性创伤经历在心理障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按照这一说法,人成年后性本能冲动(本我)遇到心理困境或性创伤而未获得满足时退行( 心理防御机制 的一种)到幼年,并以幼年性欲的表现方式表达出来,形成 露阴癖 。窥阴癖、施虐症等性变态,同样,神经症是由于“自我”为避免“超我”的干预而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将性本能冲动化装,混过自我的检查,以不带性内容的神经症状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
                        2、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环境决定的,都是学习得来的。同样,“疾病行为”也是由环境决定和学习得来的,因此可以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治疗“疾病行为”。
                        3、 认知心理学 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特别强调主观心理意识活动的作用。“疾病行为”则来源于认识的 不正确 ;因此可以采取纠正错误 认知 的方法治疗“疾病行为”。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11-21 19:25
                        回复
                          引发因素
                          常用因素陈述
                          1、遗传因素;
                          2、躯体与心理因素;
                          3、促发因素:(1)心理社会因素;(2)感染、外伤和躯体疾病;(3)机体的功能状态。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11-21 19:25
                          回复
                            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看法
                            1、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是心理障碍的病因,尤其强调性本能潜力(里比多)和性创伤经历在心理障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按照这一说法,人成年后性本能冲动(本我)遇到心理困境或性创伤而未获得满足时退行(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到幼年,并以幼年性欲的表现方式表达出来,形成露阴癖。窥阴癖、施虐症等性变态,同样,神经症是由于“自我”为避免“超我”的干预而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将性本能冲动化装,混过自我的检查,以不带性内容的神经症状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
                            2、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环境决定的,都是学习得来的。同样,“疾病行为”也是由环境决定和学习得来的,因此可以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治疗“疾病行为”。
                            3、 认知心理学 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特别强调主观心理意识活动的作用。“疾病行为”则来源于认识的 不正确 ;因此可以采取纠正错误 认知 的方法治疗“疾病行为”。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11-21 19:26
                            回复
                              2025-08-04 04:02: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健康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 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2、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 抑郁情绪 。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 家庭经济 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 健康新观念 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 认知 、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 心理因素 。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 情绪反应 。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10、在不违背 社会道德规范 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 法律与道德 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3-11-21 19: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