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礼”的几点认识:
1.孔子讲礼的时候,一般都把礼和仁放在一起来说,强调仁是礼的根本。仁和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这是孔子的说法。
2.儒家遭人诟病,在于后世腐儒以计算的心态盯着礼的繁文缛节不放。行礼的意义在于在执行这套套路的过程中体悟,体悟啥?仁吗?——不是。
3.礼的本质是一种秩序,体现了一套价值观。
礼的本质不是仁,孔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强调仁是礼的根本是因为他有恐惧感,他想通过仁来修正价值观,而礼乐是价值观的直接体现。
4.传统儒家人的恐惧,根本来源就是礼崩乐坏,即传统价值观的崩塌。这种恐惧始于孔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出路,最明智的方向就是表达礼崩乐坏的恐惧和价值观的冲突、崩塌与重建。孔子重建礼乐(价值观)的方式,就是通过仁。克己复礼为仁,通过克己这个手段来达到复礼的目的,说白了,仁是种有目的性的工具。
5.礼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向外是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向内是正心诚意的个人修养目标。顺序必须是由内向外,即如果不能正心诚意,是无法体悟到天人合一的。
6.正心诚意即是心性的修养,心性的意义在于体悟,是接触真理的一条路。除了此路,还有理想、信仰两条路。
1.孔子讲礼的时候,一般都把礼和仁放在一起来说,强调仁是礼的根本。仁和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这是孔子的说法。
2.儒家遭人诟病,在于后世腐儒以计算的心态盯着礼的繁文缛节不放。行礼的意义在于在执行这套套路的过程中体悟,体悟啥?仁吗?——不是。
3.礼的本质是一种秩序,体现了一套价值观。
礼的本质不是仁,孔子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强调仁是礼的根本是因为他有恐惧感,他想通过仁来修正价值观,而礼乐是价值观的直接体现。
4.传统儒家人的恐惧,根本来源就是礼崩乐坏,即传统价值观的崩塌。这种恐惧始于孔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出路,最明智的方向就是表达礼崩乐坏的恐惧和价值观的冲突、崩塌与重建。孔子重建礼乐(价值观)的方式,就是通过仁。克己复礼为仁,通过克己这个手段来达到复礼的目的,说白了,仁是种有目的性的工具。
5.礼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向外是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向内是正心诚意的个人修养目标。顺序必须是由内向外,即如果不能正心诚意,是无法体悟到天人合一的。
6.正心诚意即是心性的修养,心性的意义在于体悟,是接触真理的一条路。除了此路,还有理想、信仰两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