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风雅吧 关注:83贴子:3,270
  • 15回复贴,共1

【讲座贴】【科普贴】【XX贴】初认知·古籍版本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现各种风花雪月,我来捣蛋一下,来点“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东西毁一毁你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美好印象
所谓古籍,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不过,个人主张,下限推至清末,而非历史学上的1840年那个历史分界点。因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写作风格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像历史一样,战争结束,条约一签,社会整体性质就转变了。不会是如此刚性的转折,所以,在1840年以后的书籍,仍有以传统形式写就的文章,甚至到了民国,白话文的推广也仍然有着诸如辜鸿铭一类人的抵抗。所以,将古籍的下限推至清末,当是相对合理的。
那么,古籍的上限呢?古籍的上限,比下限要稍微复杂一些,因为中国文化千年历史,其中的写作材料换了一茬又一茬,那从哪一个开始算得“古籍”呢?这个就要明确一下每一种写作材料的内容和定义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弱弱说句我觉得更像画画儿....)。是刻于甲骨之上的文字,那么,都写了些什么呢?从已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大部分都是占卜测吉凶的。那么,这种如实记录,没头没尾的东西能算做书籍么?显然叫它档案更合适。所以,上限不能推至殷商甲骨。
接下来,周代的金文铭文呢?从已知的金文铭文来看,仍然是以记录为主,不过记录的内容变了,从殷商的占卜进化成了祭祀的颂歌或者颁赏的感恩之辞。更有甚者,家谱也往上刻,以铭记周王封赏。那么显然,这也算不得书籍。
真正是古人用来书写的材料是什么呢?没错,就是东方朔赶着车给汉武帝送去的东西,竹木简。那种将竹子削成长条竹片用来写字的部分叫做“简”,将N多竹简串联起来,用丝带或皮带串联起来的东西叫“册”或者叫“策”《仪礼·聘礼》贾公彦注疏说:“简谓据一片而言,策是编连之称。”而《尚书·周书·多士》篇说到:“为殷先人,有册有典。”这里的典,就是“册”被人捧着或者放在桌子上的样子。
但不论是“册”还是“典”,它们只是样子上看起来像“书”而已,真正的内容,仍然是记录,或者更像史书,如记录了,契约、信札、日记、歌词、讲话等等。而看起来最像“书”的这类的档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后世见到的《春秋》一类的史书。《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告诉了我们,先秦时期,晋,楚,鲁三国的“史书”分别叫什么,只可惜,除了春秋,其余两本都找不见了。
这些历史档案成为真正的书籍,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孔子。孔子的众多头衔我们就不说了,但是他是第一个将“文化”这个东西从官府祝史手里解放出来的,他也首先承担起了更多的向人们传播“文化”,进行教育的使命。他将《诗》《书》《礼》作为教材,既然作为教材,就会添加了一些自己的东西便于理解,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从孔子开始,书籍,正式脱离了原有单纯的档案性质,成为了传播文化的媒体。
再者,何为版本?所谓“版”或者叫“板”,始见于五代,而正式大批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代初期,政府大量进行雕版印刷,经史类首当其冲。北宋后期的叶梦得在《石林燕语》第八卷里写道:“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板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在这里,叶梦得讲版本与写本相对而言,可见版本当指由印刷得来的本子,而不包裹抄写本。即便后来出现了活字印刷,也是“印刷出版物”,也是不同于抄写本的东西,不复赘述。
古籍有时间限,那版本有没有呢?根据“版本”定义,我们知道是由印刷得来的书籍,那么自然,我国最早那些写于竹木简,帛书上面的“书籍”,自是不能算作古籍版本。那我们难道要否定了它们的存在么?不,它们可以算作广义的版本,是古籍的异本,这些异本的存在,对于我们进行书籍校勘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还要提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竹木简遭淘汰,那一开始,这种由纸写就的书籍,样式是怎样的?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页一页的?答案是否定的,一开始的纸质书,样式是相当于现在我们看到的画轴一样的东西,应当类似于手卷,这种卷轴式的书通常称作“卷子本”。我国敦煌莫高窟上发现的众多道经佛经,就几乎都是卷子本。这种卷子本的书不多见,也可以算作古籍的一种异本。但是,在版本学的研究里,并不包含它,这点要认清。
说了版本下限再来说说版本的上限。古籍我们将下限定在了清末,但是我们要明确,古籍的下限,和古籍版本的下限,不是一个概念。只要这部书本身是古籍,那不管什么时候,重刻,影刻,影印,铅字排版,也不管是线状还是瓶装,这都是一种古籍的版本。因此,就古籍版本来说,实际上不存在什么客观下限,因为就古籍来说,它总会面临着不断的重印,不断出现新的版本。但是,就目前的古籍版本来说,研究的对象,仍当以传统的版本和旧校注本为主,另影印本也可附于传统版本。至于新校注本,注译本,由于时代近,谈不上什么研究鉴别。所以那些“新”本,当由我们的后人再来进行研究,不须我们操心。
最后总结,结合以上分析,所谓古籍版本学,就是以研究我国汉文古籍通行雕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割*****************************************************
我猜木有人看,若有兴趣,我会继续开贴科普的。
弱弱说句,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11-26 10:23回复
    ···科普···


    2楼2013-11-26 10:29
    回复
      2025-08-01 22:27: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_←快更科普君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1-26 10:38
      回复
        科普啊 让我喜欢到睡着的东西【敬礼】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1-26 11:47
        回复
          欢迎来科→_→参拜大婶→_→
          ——Theworldbelongstotheenergetic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11-26 12:22
          收起回复
            更——《版本与善本》
            我们常听人家说,某某某善本书拍了多少多少钱。但其实,古籍版本里面,并不是只有善本这一种,也并不是所有的本子,都能称得上善本。
            版本,不能等同于善本。在明中叶,尤其是清代以来,很多人都说自己藏有如何如何的善本,并对善本以外的普通版本不屑一顾。但其实,这些清代藏书家的“善本”,不过是比他们(清代)更古的本子罢了,或宋或元,若宋元不见,则明本亦好。这里,这些藏书家们便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将“善本”的定义,与“版本”搞混了。
            “善本”初始见于宋代文献,如上篇所引的《石林燕语》:“藏者精于校对,故往往皆有善本。”按照《石林燕语》的定义,宋刻本并不能都算作“善本” ,因为除了官刻的监本,公使库本及某些私家在校勘上比较精审,能称得“善本”之外,其余如坊刻闽本中的麻沙本多数没有经过认真校勘。举个例子,北宋末朱彧《萍洲可谈》里记载:“姚佑元符初为杭州学教授,堂试诸生,《易》题出‘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先是福建书籍刊板舛错,‘坤为釜’遗二点,故姚误读作‘金’,诸生疑之,因上请,姚复为臆说,而诸生或以诚告,姚取官本视之,果‘釜’也,大惭曰:”佑买著福建本。”即是例证。余证甚多,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找。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写道她南行时“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物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可见,监本在当时并不弥足珍贵,而当时珍贵的,则是如唐五代写本,南北朝写本等更古之物。
            随着时间变迁,天灾人祸加之自然损耗,宋本至明代以日渐稀少,于是“物以稀为贵”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至清乾嘉,能有宋版书在手的藏书家,简直都是很不得了的人物了。乾嘉时期的大藏书家黄丕烈收藏百多部宋本,便给书斋名起为“百宋一廛”,而在请朋友顾千里写《百宋一廛赋》的时候,自号为“佞宋主人”。可见宋版书对于清代藏书家的价值与重要性。然而,由于真正“善本”的保存十分完好,而那些以前并不精审的坊刻本逐渐散失等,这些“善本”逐渐成为文物,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言,于是,藏书家逐渐将“善本”的定义扩大为“宋元旧刻”,而并没有真正去考虑是否在校勘上精审与否,只要旧刻便为善本。这在清末张之洞提督四川学政的时候编的一本《輏轩语》中体现的很明确,张之洞在“论读书”一条中称:“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
            既然如此,那“善本”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含义呢?楼主认为有两点,一是校勘性的善本,一是文物性的善本。那些经过精审校勘的本子,是最接近古籍本来面目的本子,这样的本子,当然是善的。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本子是善永远是善,不善就永远不善,而不会受到时间的推移而影响。第二种文物性呢,是从时间来说。由于书籍这种“消耗品”,随着时间越靠后,之前的本子越难得,宋以唐宠,明以宋佳,而我们现在,便是某些明本都可算作难得,固然那些成为了文物的书籍,可以称得广义的善本。当然,这两种互相不排斥,一个宋本,可能既是精校本,又是文物本。这是需要注意的。
            **********************************完********************************************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3-11-27 10:24
            回复
              这就完了?? 你在群里那个可比这个多了好多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11-27 23:13
              收起回复
                更——版本学的研究角度,用途,方法
                明白了什么是版本之后,我们来谈一谈关于版本学的研究角度。个人认为有两点,一是“版本鉴别”,二是“版本目录”。
                所谓版本鉴别就是,一个古籍的价值定位。它是否是真品,是何朝何代何人所刻,有何人收藏,是否会弄虚作假等等,这个鉴别,对于现在的古籍市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收藏者来说,懂得这些,也是可以让自己安心的。
                版本目录呢,就是某一部古籍,从刊印之初到如今,一共出现了多少版本,水平如何。这个方面呢,就是对于古籍研究者来说的了,一个底本的善与不善,直接影响了校勘的工作。所以,掌握版本目录知识的研究者,相对可以更轻松一些。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比如,印刷史,纸张史,装帧史,都可以,具体呢,就看个人兴趣了。
                用途么,根据上面说过的,版本鉴别应当是,鉴定真伪和指导收藏。而版本目录呢,就是指导校勘工作。一目了然。
                研究方法,首先是实践。由于古籍距离我们现在久远,所以要认识他们首先就需要大量的接触,当你对它有一个非常丰厚的感性认识的时候,再来说理性的判断或者怎么样。其次就是提炼,从你的接触中总结出一个稳定的普遍性规律。进而,结合实践印证,修改,直至成为你自己的鉴定方法。
                当然,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有自己的体系的。版本学的研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体 一本书翻开,你第一眼看到的应该就是各种各样不一样的字体书名。字是构成书的最基本单元,字体则展示了字的形态。根据个人喜好和风气不同,历朝历代字体也不尽相同。这时就需要一些书法基础了,能够看出是何人书体,是何朝风尚。这对你的鉴别有着非常直观的意义。
                (二)、版式 版式指的是一本书的刻印的样子。一翻开,里面每叶几行,是大是小,是红是黑,这都是版式的特征。一种版式,往往决定了一本书的出身。官刻和坊刻的肯定是不同的,殿刻的可能更好。所以,了解各种版式也是分重要的。
                (三)、纸张 字是印在纸上的,纸张作为文字的承载体同样也是研究的入手点。纸张的薄厚,脆软,粗细,透光度,不一样的纸张,所刻出来的书也是不同的。这就对鉴别产生了一定的帮助。
                ************************************************完*************************************
                再更一章~~~掌声在哪里~~~


                IP属地:河北8楼2013-11-28 09:36
                回复
                  2025-08-01 22:21: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更——雕版印刷的出现
                  四大发明是我国炫耀至今的东西,其中就有印刷术。
                  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版印刷术。
                  所谓雕版,是指用木板雕刻。这里,木板的选料有讲究,质地不能太松,所以一般用梨木或者枣木,所以前人把刻印书刊称为“付之枣梨”。梨木最好是野梨,讲究的还有黄杨木,石楠木的。至于建阳刻本用的什么材料,尚不清楚,只是根据所印书刊来看,材料并不好。
                  选定木材,再经过加工处理,成为适宜雕刻的板子,然后贴上“写样”。所谓写样就是在纸上写好要刻的文字,写好的这张东西就叫做“写样”。写好经过校对,认为没有问题了,才可以“上板”,就是吧写样贴到版面上,反着贴,印出来的才是正字。
                  鉴于文字表述有限,关于具体刊刻的做法步骤,《书林清话》中写的非常详细,一步一步,如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前雕版印刷时代,大多是用石头刻的板子来刷。而其实,最常见的石板印刷,就是碑文拓片。之前我们说过,石碑是在古代比较不易腐坏的材料,无论风吹雨打,都要经过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看到侵蚀的痕迹,所以,在雕版印刷以前,立石碑是传播文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后汉书·蔡邕传》记载的熹平石经,既是最早的官方刻立用于正学的石碑。熹平石经的竖立,使得天下学子纷纷涌入朝都,摹写拓印,以正天下之学。
                  还有一种另类的东西,就是印章,也是采用印刷这一方法,不过就是私人所用了。
                  关于雕版印刷到底什么时候发明的,前人研究认为是隋,但现在来看,应该是在初唐。理论支撑来自以下几点:一是古人著述,在古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蛛丝马迹,前后相对,足以看出古人对于隋唐何时出现雕版印刷的怀疑;二是根据现存古籍的存字进行例证,如某本有某字,某本无某字等等。目前来看,尚无定论。不过这种研究方法,是可以被我们学习的。
                  ******************************************************完********************************
                  这章略简哈....求不打脸


                  IP属地:河北10楼2013-11-29 11: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