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各种风花雪月,我来捣蛋一下,来点“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东西毁一毁你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美好印象
所谓古籍,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不过,个人主张,下限推至清末,而非历史学上的1840年那个历史分界点。因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写作风格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像历史一样,战争结束,条约一签,社会整体性质就转变了。不会是如此刚性的转折,所以,在1840年以后的书籍,仍有以传统形式写就的文章,甚至到了民国,白话文的推广也仍然有着诸如辜鸿铭一类人的抵抗。所以,将古籍的下限推至清末,当是相对合理的。
那么,古籍的上限呢?古籍的上限,比下限要稍微复杂一些,因为中国文化千年历史,其中的写作材料换了一茬又一茬,那从哪一个开始算得“古籍”呢?这个就要明确一下每一种写作材料的内容和定义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弱弱说句我觉得更像画画儿....)。是刻于甲骨之上的文字,那么,都写了些什么呢?从已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大部分都是占卜测吉凶的。那么,这种如实记录,没头没尾的东西能算做书籍么?显然叫它档案更合适。所以,上限不能推至殷商甲骨。
接下来,周代的金文铭文呢?从已知的金文铭文来看,仍然是以记录为主,不过记录的内容变了,从殷商的占卜进化成了祭祀的颂歌或者颁赏的感恩之辞。更有甚者,家谱也往上刻,以铭记周王封赏。那么显然,这也算不得书籍。
真正是古人用来书写的材料是什么呢?没错,就是东方朔赶着车给汉武帝送去的东西,竹木简。那种将竹子削成长条竹片用来写字的部分叫做“简”,将N多竹简串联起来,用丝带或皮带串联起来的东西叫“册”或者叫“策”《仪礼·聘礼》贾公彦注疏说:“简谓据一片而言,策是编连之称。”而《尚书·周书·多士》篇说到:“为殷先人,有册有典。”这里的典,就是“册”被人捧着或者放在桌子上的样子。
但不论是“册”还是“典”,它们只是样子上看起来像“书”而已,真正的内容,仍然是记录,或者更像史书,如记录了,契约、信札、日记、歌词、讲话等等。而看起来最像“书”的这类的档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后世见到的《春秋》一类的史书。《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告诉了我们,先秦时期,晋,楚,鲁三国的“史书”分别叫什么,只可惜,除了春秋,其余两本都找不见了。
这些历史档案成为真正的书籍,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孔子。孔子的众多头衔我们就不说了,但是他是第一个将“文化”这个东西从官府祝史手里解放出来的,他也首先承担起了更多的向人们传播“文化”,进行教育的使命。他将《诗》《书》《礼》作为教材,既然作为教材,就会添加了一些自己的东西便于理解,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从孔子开始,书籍,正式脱离了原有单纯的档案性质,成为了传播文化的媒体。
再者,何为版本?所谓“版”或者叫“板”,始见于五代,而正式大批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代初期,政府大量进行雕版印刷,经史类首当其冲。北宋后期的叶梦得在《石林燕语》第八卷里写道:“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板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在这里,叶梦得讲版本与写本相对而言,可见版本当指由印刷得来的本子,而不包裹抄写本。即便后来出现了活字印刷,也是“印刷出版物”,也是不同于抄写本的东西,不复赘述。
古籍有时间限,那版本有没有呢?根据“版本”定义,我们知道是由印刷得来的书籍,那么自然,我国最早那些写于竹木简,帛书上面的“书籍”,自是不能算作古籍版本。那我们难道要否定了它们的存在么?不,它们可以算作广义的版本,是古籍的异本,这些异本的存在,对于我们进行书籍校勘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还要提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竹木简遭淘汰,那一开始,这种由纸写就的书籍,样式是怎样的?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页一页的?答案是否定的,一开始的纸质书,样式是相当于现在我们看到的画轴一样的东西,应当类似于手卷,这种卷轴式的书通常称作“卷子本”。我国敦煌莫高窟上发现的众多道经佛经,就几乎都是卷子本。这种卷子本的书不多见,也可以算作古籍的一种异本。但是,在版本学的研究里,并不包含它,这点要认清。
说了版本下限再来说说版本的上限。古籍我们将下限定在了清末,但是我们要明确,古籍的下限,和古籍版本的下限,不是一个概念。只要这部书本身是古籍,那不管什么时候,重刻,影刻,影印,铅字排版,也不管是线状还是瓶装,这都是一种古籍的版本。因此,就古籍版本来说,实际上不存在什么客观下限,因为就古籍来说,它总会面临着不断的重印,不断出现新的版本。但是,就目前的古籍版本来说,研究的对象,仍当以传统的版本和旧校注本为主,另影印本也可附于传统版本。至于新校注本,注译本,由于时代近,谈不上什么研究鉴别。所以那些“新”本,当由我们的后人再来进行研究,不须我们操心。
最后总结,结合以上分析,所谓古籍版本学,就是以研究我国汉文古籍通行雕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割*****************************************************
我猜木有人看,若有兴趣,我会继续开贴科普的。
弱弱说句,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

所谓古籍,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不过,个人主张,下限推至清末,而非历史学上的1840年那个历史分界点。因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写作风格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像历史一样,战争结束,条约一签,社会整体性质就转变了。不会是如此刚性的转折,所以,在1840年以后的书籍,仍有以传统形式写就的文章,甚至到了民国,白话文的推广也仍然有着诸如辜鸿铭一类人的抵抗。所以,将古籍的下限推至清末,当是相对合理的。
那么,古籍的上限呢?古籍的上限,比下限要稍微复杂一些,因为中国文化千年历史,其中的写作材料换了一茬又一茬,那从哪一个开始算得“古籍”呢?这个就要明确一下每一种写作材料的内容和定义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弱弱说句我觉得更像画画儿....)。是刻于甲骨之上的文字,那么,都写了些什么呢?从已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大部分都是占卜测吉凶的。那么,这种如实记录,没头没尾的东西能算做书籍么?显然叫它档案更合适。所以,上限不能推至殷商甲骨。
接下来,周代的金文铭文呢?从已知的金文铭文来看,仍然是以记录为主,不过记录的内容变了,从殷商的占卜进化成了祭祀的颂歌或者颁赏的感恩之辞。更有甚者,家谱也往上刻,以铭记周王封赏。那么显然,这也算不得书籍。
真正是古人用来书写的材料是什么呢?没错,就是东方朔赶着车给汉武帝送去的东西,竹木简。那种将竹子削成长条竹片用来写字的部分叫做“简”,将N多竹简串联起来,用丝带或皮带串联起来的东西叫“册”或者叫“策”《仪礼·聘礼》贾公彦注疏说:“简谓据一片而言,策是编连之称。”而《尚书·周书·多士》篇说到:“为殷先人,有册有典。”这里的典,就是“册”被人捧着或者放在桌子上的样子。
但不论是“册”还是“典”,它们只是样子上看起来像“书”而已,真正的内容,仍然是记录,或者更像史书,如记录了,契约、信札、日记、歌词、讲话等等。而看起来最像“书”的这类的档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后世见到的《春秋》一类的史书。《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告诉了我们,先秦时期,晋,楚,鲁三国的“史书”分别叫什么,只可惜,除了春秋,其余两本都找不见了。
这些历史档案成为真正的书籍,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孔子。孔子的众多头衔我们就不说了,但是他是第一个将“文化”这个东西从官府祝史手里解放出来的,他也首先承担起了更多的向人们传播“文化”,进行教育的使命。他将《诗》《书》《礼》作为教材,既然作为教材,就会添加了一些自己的东西便于理解,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从孔子开始,书籍,正式脱离了原有单纯的档案性质,成为了传播文化的媒体。
再者,何为版本?所谓“版”或者叫“板”,始见于五代,而正式大批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代初期,政府大量进行雕版印刷,经史类首当其冲。北宋后期的叶梦得在《石林燕语》第八卷里写道:“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板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在这里,叶梦得讲版本与写本相对而言,可见版本当指由印刷得来的本子,而不包裹抄写本。即便后来出现了活字印刷,也是“印刷出版物”,也是不同于抄写本的东西,不复赘述。
古籍有时间限,那版本有没有呢?根据“版本”定义,我们知道是由印刷得来的书籍,那么自然,我国最早那些写于竹木简,帛书上面的“书籍”,自是不能算作古籍版本。那我们难道要否定了它们的存在么?不,它们可以算作广义的版本,是古籍的异本,这些异本的存在,对于我们进行书籍校勘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还要提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竹木简遭淘汰,那一开始,这种由纸写就的书籍,样式是怎样的?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页一页的?答案是否定的,一开始的纸质书,样式是相当于现在我们看到的画轴一样的东西,应当类似于手卷,这种卷轴式的书通常称作“卷子本”。我国敦煌莫高窟上发现的众多道经佛经,就几乎都是卷子本。这种卷子本的书不多见,也可以算作古籍的一种异本。但是,在版本学的研究里,并不包含它,这点要认清。
说了版本下限再来说说版本的上限。古籍我们将下限定在了清末,但是我们要明确,古籍的下限,和古籍版本的下限,不是一个概念。只要这部书本身是古籍,那不管什么时候,重刻,影刻,影印,铅字排版,也不管是线状还是瓶装,这都是一种古籍的版本。因此,就古籍版本来说,实际上不存在什么客观下限,因为就古籍来说,它总会面临着不断的重印,不断出现新的版本。但是,就目前的古籍版本来说,研究的对象,仍当以传统的版本和旧校注本为主,另影印本也可附于传统版本。至于新校注本,注译本,由于时代近,谈不上什么研究鉴别。所以那些“新”本,当由我们的后人再来进行研究,不须我们操心。
最后总结,结合以上分析,所谓古籍版本学,就是以研究我国汉文古籍通行雕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割*****************************************************
我猜木有人看,若有兴趣,我会继续开贴科普的。
弱弱说句,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