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城事吧 关注:3,192贴子:169,531
  • 6回复贴,共1

陆家边后盘白山——平凡小村的不平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陆家边
在大溪水库主坝西侧,观山西麓有一名为陆家边的山村。此村以前为大溪乡,现为天目湖镇所辖。
陆家边的村名很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以为此村一定是陆氏家族久居之村,或者是陆家为大姓之村。其实不然,此“陆”字不是姓氏之名,而是数字之意,意为此村由陆户人家组成的村,称之为陆家边村。这陆家分别是三家姜姓,三家汤姓。
陆家边村起于何朝何代,何时聚有这陆家,不可得知。但从老人姜士伟那儿得知,他们家很早很早以前就在此开山种地了,那时候村里有许多古榉村、枫树、乌臼树,还有青桐村,许多老榉树、枫树要几人合抱才抱得过来。
陆家边背靠高高的观山,村前是郁郁葱葱的前山,中有大溪河穿村而过,老人说,此河在未筑大溪水库前,其上游有四十八条涧河之水集流而过,长年流淌着清澈的河水,而且在道道滚水坝下有许多鱼,村民做饭时提着网兜去捉鱼,都来得及下锅。但每到发水时期,涧水齐下,河水暴涨,越过河道的六级滚水坝,从村边汹涌而下。但你不必为村庄担忧,因为村前一条厚实的大溪埂护守着村庄,使山水顺河而下。山后还有一条风水埂,挡住观山上的来水。前后两条大埂如母亲之手日夜呵护着村庄。
村庄不仅有大埂的呵护,还有绿色的守护。老人说,以前村庄全都淹没在绿树丛中,村庄掩映在浓荫密匝之中,就连村妇到河埠头淘米洗菜,也都笼罩在绿荫之中。据说清朝时有一县官坐轿来到此村,看到如此幽静、如此绿美的村庄,大发感慨说:此村应叫绿野村!
绿野村以前也的确够绿、够野。野就野在山村没有大路,更别说公路,村民上街最近处也要到南渡集镇,挑担茅柴到集镇去换点油盐也要半天时间,如果是到溧阳城那就全凭肩担而行,去半天,来半天,这一整天的时间就在脚板的行走之中消磨而去。但村庄却扼守在南京通向杭州,溧阳通向安徽郎溪的交汇点上,又有观山和前山两个天然的至高点,历年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古时的战火对于这个村庄来说是难以记忆了,但近代战争却记忆犹新。村庄还记得,在太平天国长毛之后,村庄仅存活七人(姜家四人,汤家三人)。村庄以前的厚重历史也许就在长毛的片片刀刃之下生生地割断了。但村庄还记得1938年农历3月16日,日军的铁蹄踏碎了村庄绿色而平静的梦,村民们只能四处逃难。鬼子在村庄的前山顶上,砍下大树,筑起了碉堡,挖出道道壕沟,并在山下架起了电网,只要一碰,立即机枪就扫来。几个月之后,村民才敢偷偷在溜回家中。前山扎的是日军,与之遥遥相对的是观山,山上驻扎的是国军。村庄就在这两山之间经受着战争的磨难。后来,新四军的也在村庄深深地留下了抗日的足迹,并动员村庄参加新四军,抗击日寇。小小的村庄就有好几位参加了新四军,姜士伟的哥哥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小山村不仅出过好几位新四军,也出了国民党溧阳县党部书记姜玉书。这次进村采访,无意中竟撞进了他儿子姜望绪家里。78岁的姜望绪,身体十分的硬朗,还到田里去种庄稼。说到他父亲时十分感慨。解放后他父亲被判了十年牢狱,直到1957年大赦回到村里。
小小的陆家边村似乎比较平凡,但村后的观山却不平凡。观山又名为盘白山,据说是晋朝时盘白真人在此得道之处。南朝梁代简文帝下诏,在真人住宅处建造道观,赐名“招仙观”。宋朝时改名为太虚观。据县志记载:“观内有九口井,真人炼丹,藏在井中。”又载“明朝万历年间赐有道藏(道教经典的总称)。”慈圣李太后(明帝朱翊钧的生母)曾为此观颁给道教经籍。由此可见,当年观山顶上的太虚观是何等的规模、何等的显赫。有元朝周子固《题太虚观诗》为证:“闻说江南盘白山,异哉仙境在人间。千年楼阁空中起,一片湖山画里看。”又有陈名夏在《泰虚观记略》中所说:寺观复兴,间或有在此研读,参悟经义,大的成就玄妙功业,小的成就学问技术,都足以成为名人。然而太虚观经不起千年历史风雨的冲刷,不知是毁于战火亦或毁于纷争,如今在山上只留下一层厚厚的碎砖瓦砾,幸运的话,在这厚厚的碎瓦之中能寻到被岁月收藏多年的细铜钱。
不知是何年,太虚观搬迁到了观山西麓,现存有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刻置的“圣旨”双龙戏珠青石碑,碑文记载着修建太虚观的历史。村民们把此牌敬称为“圣旨碑”,而对观山半山腰间一洞穴敬称为“龙洞”。龙洞里泉水从不干涸,老人说,民国23年江南大旱,河流断流,赤地千里,此洞依然清水静守。所以村民对观山更有一种仙山的敬重。
更让陆家边村被世人所重视的,是因为该村与汉代文学家、史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的名字紧紧相联,并成为焦尾琴的故里。在陆家边村的东面仅一箭之遥处,有一座小山包,这就是当年蔡邕携女文姬在此读书的“蔡邕读书台”。东汉的蔡邕缘何来此?据查《后汉书 蔡邕传》:蔡邕因“惧内宠恶之,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积十二年在吴”,由此可证蔡邕在吴地有十二年之久。又查《溧阳嘉庆县志》:“蔡邕读书台在太虚观东北,现已毁废”。又《金陵志》注解:“观(观山)的西北,有南唐隐士许坚的放生池;观的东北有汉朝蔡伯喈的读书台;山顶有会仙亭遗址。”这都是见于正史的记载。这一方百姓无人不知这里曾是蔡邕当年的读书台,而且说前山上埋着蔡伯喈父亲的墓,还说是铁棺材。事实上,“蔡邕读书台”一说,在民间口头相传近两千年之久,绝不会是空穴来风,应该是有事实为基础的,而且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蔡伯喈”而不太清楚“蔡邕”之名。
蔡邕读书台在此,焦尾琴当然也是在此制而成。《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中国四大名琴,除焦尾琴外,其它三张琴,号钟、绿绮、绕梁都知其出处,唯独焦尾琴身世不明。近年来,许多教授和古琴专家来溧阳,对“蔡邕读书台”进行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地的考证,并在这一带发现许多制作焦尾琴的青桐树,最终认定“溧阳就是当年蔡邕避难江南的隐居之地,焦尾琴产生在溧阳。溧阳就是焦尾琴的故里。”
“一拳宛在水中央,万顷湖波浸渺茫。往迹至今惟石户,樵人指点说中郎。” 这是陈亮写蔡邕读书台的一首很有意味的诗。蔡邕读书台已成遗迹,焦尾琴只留故里。这一切就如读书台上遗存下来的那块石碑,只有碑石,而不见碑文。碑文早已被千年的风雨剥蚀而尽。但陆家边村还在继续,村庄的历史还在继续。若干年后这一切又成了淹没在岁月中的历史,后人又是如何翻读这页呢?


IP属地:上海1楼2013-11-27 15:43回复
    “太虚观搬迁到了观山西麓,现存有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刻置的“圣旨”双龙戏珠青石碑,碑文记载着修建太虚观的历史。村民们把此牌敬称为“圣旨碑””
    碑还存在?好想去找找看!


    IP属地:上海2楼2013-11-27 15:56
    收起回复
      溧阳图书馆有内容。


      IP属地:江苏3楼2013-11-28 20:30
      回复
        参议会议长姜玉书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10-17 0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