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有必要的。我觉得起码它让我们保留了一份儿时的记忆,以及与不太适应当代工业文明的长辈们的共同话题。说白了懂昆曲的人能有几个,但地方戏自家长辈一定知道,如果我们九零后只听快节奏的流行音乐,而上了年纪的老人听不来,所谓“孝道”无非多陪他们聊聊,说什么呢,陈芝麻烂谷子如“粮票的故事”总不见得百听不厌,而同为非遗项目的当地戏曲、曲艺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话题。其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去拜望,身临其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还是存在于生活中,潜移默化润泽着老百姓的日子。我想,离不开柴米油盐是为了饱腹,为了生活;而最好别离开的民间艺术等非遗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往大了说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往小了说长幼和谐精神愉悦不也很好。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当然意义更大了,我说不来,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