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吧 关注:11,197贴子:395,693

回复:【讨论】该站在哪个角度看待韩信被杀这件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理论上说,生活在今天的历史学家不是历史中的任何一方,自然不必为过去做辩护;他所研究的是过去的人和事,因而也不能充当现在的代言人。治史的宗旨在于获得关于过去的真实可信的只是,而各色各样的偏见、或隐或现的派性和有意无意的私心,都会对此产生妨碍。因此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必须保持一种特殊的立场,要力求独立和中性,要站立在第三者的位置、站在过去和现在的交汇点上来看待历史。但是,历史学家总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而且他所面对的过去和他所处的现在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难以做到绝对的独立和超然。这是历史研究中又一个不能回避的挑战。


18楼2013-12-09 19:59
收起回复
    嗯,上面有人说得在理。
    这个问题要分层次去看待,可以站在不同的当事人角度去看,也可以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
    比如说是制度造就了这场悲剧,这个是最根本的;其次就是当事人的问题。


    IP属地:山东19楼2013-12-09 20:29
    收起回复
      角度如何选择其实没有应该不应该的说法,选择的角度实际是个人的三观倾向的外延。角色代入与不入各是一种世界观的表现。而三观人尽皆有,是非对错难言永恒。刘邦杀韩信实际是皇权拥有者对无权者的处置问题,旁观者是大众角度,大众同样多为无权者。所以虽然站韩或刘都是个人角度,但是站韩与大众更近些:皇权是否应保障永不被威胁。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3-12-10 08:32
      回复
        站在两者之外,我觉得韩信之死原因简单概括为2点:
        外因:
        1.太子明显孱弱,同时刘邦时日不多,必须在死之前带走帝国最大的威胁,哪怕是潜在的。
        【包括感情在内的任何理由都不能妨碍国家的利益!(好像五毛的思维)】
        内因:
        2.韩信突破不了自身内在的束缚和底线。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不论高尚还是卑鄙都很难不断突破自身风格对自己的束缚,就像性格决定命运一般
        韩信之死不是必然的,只是特定条件下特定人群做出的一个选择。
        同样这件事,再来一次可能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这个看问题的角度呢,如果观察者是认真的,首先暴露的是观察者的内心,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因为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倾向于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多看看不同视角的解读,比如职业信黑,会极大的拓展自己的思路、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因为这是自己的极弱项,理解了世界的另一面才能真正适应生活。呵呵,说到这里,我都忍不住聘请都督作为信吧客座教授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3-12-10 08:39
        收起回复
          有个词汇叫品格,有个词汇叫政治品格,政治也需要品格的,没有品格的政治叫“术”,远远达不到政治这两字的高度。术是最低级的东西,国人却把它称为政治水平高,是智慧。其实不然,政治是非常复杂的精密的逻辑或者科学体系,同时也是一种高端的价值体系,需要思维水平高的人才能玩的一种社会科学,它是建立在一种精神信仰根基之上,凡事都有根基----------用通俗的看法:只有土壤肥沃的树才能枝繁叶茂。


          22楼2013-12-11 09:27
          收起回复
            谈观点,就应该以旁观者谈嘛、要是把自己当成局中人,双方都考虑,那都是各有各的道理,谈谈也只是娱乐娱乐了,没有对的错的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3-12-11 09:51
            收起回复
              就算十恶不赦的坏蛋做什么恶事都能找理由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3-12-11 20:38
              回复
                三聚青氨,是为了节约成本赚更多的钱,做更大的投资,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3-12-11 20:43
                回复
                  如果是分析对错那应该代入当事人角度去分析,如果做什么样的选择更适合,那就用旁观者角度更好。
                  但是,我说的第一种代入当事人的角度并不是如同你所理解的那样以自身感情分析。首先,你要知道,你是来分析对错的,所以,分析对错时,代入当事人的角度,却应该检验对方的质疑是否成立。如刘韩,代入韩,那么刘杀“我”是怀疑夺位?那么“我”做过什么事情,什么选择让他这么认为呢?如果反方,代入刘,韩做的一些事是否真的触犯“我”的地位呢?
                  代入一方,却去用这身份去证明对方的论据,才是分析对错的真正公正法门,旁观者身份更适合的是选择如何做才能更好。至于自己的三观,不从当事人角度出发,无法得出真正的对错来(这里说的真正的是道德意义上的,不是规定了一定预先行为条件而有结果的法律上的对错)。


                  IP属地:山东28楼2013-12-18 14:25
                  收起回复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29楼2013-12-30 21:52
                    收起回复
                      作为帝王刘邦做的没错,他的的确确是为他的国家着想,为国,除后患。然而短时间内无法判断忠奸,所以。。。这对于一个君主来说,这是正确的,这样才能把自己和国家的利益都做到最大化。高处不胜寒。地位太高,所以,不信任。
                      作为臣子韩信做得没错,他的的确确做到了毫无遮掩的把自己的心里想法表现出来,就像张良选择归隐,萧何选择放弃一样,他选择面对,历史面前,谁能说出孰是孰非?他保持了自己一贯的本色,和当初的“怒,竟绝去”一样的真实的自己,没有任何虚伪和做作,个人选择不同,历史没有对错。
                      这样,可不可以说时间才是罪魁祸首呢?


                      30楼2013-12-31 21:20
                      收起回复
                        这个后人很容易理解,汉朝就有刘七国之乱了。刘邦要灭各诸侯国,而且完全不用韩信了。
                        韩信身强体壮,威名四海,快到碗里来。


                        IP属地:江苏31楼2014-01-07 14:22
                        回复
                          同意楼主的看法,其实在我们欣赏一个人物之后,再就很难做到完全的以旁观者心态面对他所做的所有事和与他有关的所有事。所以说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当我们把他定位成了一个好人时,就注定会赞同他,反之亦然,就像辩论会一样,如果有了已知的定位就会不遗余力的为他辩驳。
                          所以我们往往不能做到客观面对。但我还是更愿意坚信自己的第一感觉与对一个人好坏评价的直觉。
                          或者我们可以用严谨的理论推理方式,由已知得证,已知得证,反复推导得到结论?好吧我承认这也只是一种猜测,仅限一试。


                          32楼2014-01-11 13: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