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灵泉
爱如灵泉
庞晓伟

(图片来自网络)
汽车停靠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口,路很泥泞,我们每踏一步都十分小心。手中的行李沉甸甸的,一如我心。
七弯八拐地进了一家小院,还没等放下行李,两个中年男人便迎了上来,扑通一声跪在我祖父面前,哭喊着磕头作揖,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一番寒暄后,我们被领进了一间阴暗的老屋,地上躺着一个人。
“大奶奶,”我轻唤眼前这位鬓发苍苍的老人,声音哽咽,她没应,依然蜷缩着静静地躺在地上一张硕大的竹匾里,用混浊的双眼盯着我,面无表情。
“她是春儿的闺女!”身旁一位中年妇女把嘴凑近她的耳朵大声地说。
“……春儿……哦……”半晌,老人才动了动唇,依旧毫无表情,目光呆滞。
春儿,我的父亲,老人的侄儿,而我则是她从未谋面的侄孙女。我这是第二次回祖籍,与第一次踏入这家门已有十年之隔,记忆里已无半点印象。这次同祖父回家探亲,实际是奔丧的。
屋里烟雾缭绕,供香的烟气混着霉味儿阵阵扑鼻,木质的椽梁与砖瓦的棱角依稀可见,墙角剥落的漆暴露了里面坚硬的黄土。屋里没有灯,门是阳光惟一的入口,顶上悬着的白炽灯早已结满蛛网。长桌上整齐排放着的供果后面,是不久前嵌入黑色相框中的大爷爷。白蜡的微光映照着的是一张苍老而慈祥的脸。忧伤,在这个阴暗狭小的空间里弥漫。
“你们咋任她这样躺着?”爷爷低吼着。
“……她不听……”
“……劝了好多次了……”周围两三个妇女七嘴八舌地解释道。
大奶奶紧紧攥着爷爷的手,满脸浊泪,口里喃喃道:“你们就回咧……他走咧……他走咧……”
爷爷不说话,只拍拍她的手,然后别过脸迅速抹了一下眼睛,大声擤了一下鼻子。
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看到爷爷流泪……
后来我才明白,她之所以执意要躺在这间屋里,是要守着丈夫的遗像。年逾古稀的她早已没有自理能力,起居全靠家人照应。大爷爷已葬了半个月,她还是不肯离开,吃喝拉撒全在这张匾里。在农村,逝者的牌位和遗像是不可随意挪动的,好几次家人把她抬进卧室,第二天发现她又爬到了那间老屋,满身是泥,手脚都蹭破了皮。
听爷爷说,大奶奶年轻时,前夫因病被庸医误诊早逝,留下两个幼子和一堆医债。大爷爷是前夫的工友,不忍心看她受累,便暗地里帮她照顾孩子,偿还债务,日子总算熬出了头。大爷爷提出要与她组建家庭,她虽感恩在心,却因为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寡妇,不愿拖累大爷爷,执意不肯。大爷爷也不多劝,一如既往地在她身边劳作。农忙了,抽空儿帮她插秧收谷;家里没米没油了,花自个儿的钱帮她添齐;孩子上学了,为她四处奔忙筹措学费;孩子工作了,为她挨乡挨县寻找单位……就这样,大爷爷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等待着,等过了青春,等过了整整二十六年!等到儿子们都成了家,她终于冲破家人的阻碍和世俗的偏见,毅然嫁给大爷爷。婚事办得很低调,她却很知足。相濡以沫的十年婚姻里,日子过得很清贫。丈夫调往外地务工,她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和农活,还有家人的冷漠和乡人的鄙夷,可是她从没有过一声抱怨,没掉过一滴眼泪,哪怕是在累倒、昏倒的时候。她常对儿子们说:“家里安妥了,你们爸才安心,这都是欠他的,又有多苦呢?”
爷爷向我们叙述这些往事的时候,神色很凝重,语毕长叹了一声。他的表情里,有追忆,有钦佩,有哀思,有感慨……
在家停留了几日,我们要踏上归途了。临行前我独自来到那间老屋。大奶奶还是安静地躺在那里,如同婴儿般沉沉睡去了。我俯下身,紧握着她那双枯木般干皱的双手,叫了一声:“大奶奶!”她依旧只是盯着我,没有表情,没有言语,甚至连放在我手心里的手都是孱弱无力的。
我悄悄起身离去,什么话也没有留。在她的世界里,只有那十年的温情能够让她这样安然睡去。我想,那相知相爱的十年,对于他们,已似一个世纪了……
走在崎岖的路上,转身回望,老屋离我愈来愈远,愈来愈远,变小了,模糊了,被乡村美景遮蔽了。然而我的心却是亮亮的,我知道那是一股爱的灵泉,它已经深深扎根在我心里,清澈澄明,源远流长……
过滤布上的小蝌蚪
过滤布上的小蝌蚪
格温德林·米切尔·迪亚兹

(图片来自网络)
哈利马是一位女工,她的工作不仅仅是每周工作40个小时。她每周必须整整工作7天,并且从早忙到晚。她要工作、照料孩子,同时还要尽可能调整好家庭生活。在这些多重压力下,她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社会中。她认为现在的社会为妇女提供了太少的便利、太少的权利。
第一次遇到哈利马时,我还很年轻。我说不准她当时有多大,但从她粗糙的手指和布满皱纹的额头来看,可以说她有点老态龙钟了。她当时生活在西非的某个部落,我们也住在那里,因为父亲在当地经营着一个麻风病诊所。
每周,我都会注意观察哈利马,我会看到她沿着通向我们厨房的小路走来。她走得既快又稳———看起来相当优雅。在布满尘土的小径上,她裸露的双脚扬起一阵阵的尘土。同时,她的腰部有节奏地来回摆动着。她的头高高挺立,稳稳地顶着一个葫芦状大罐子,罐子里盛满了牛奶。
哈利马走近时,会显得更加吸引人。她染过的红指甲经太阳光一照,格外明亮。等她再走近些,我便能看见她耳朵上的大耳环、蓝色衣服上的黑补丁以及她那看不见牙齿的微笑。我每次都使劲地对她笑,以便她也能对我微笑。这样,等她张大了嘴,我就能知道她是不是又有新牙脱落了。我担心,她的牙掉得太多,她可怎么吃东西?
哈利马一到我家,便会一屁股坐下来,用她仅剩的几颗牙嚼点什么。我母亲则会把她送的牛奶称过后,拿到厨房过滤并煮开。我坐在附近的吊绳上,一边摇晃,一边悠闲地看着她们。哈利马接过母亲给她的报酬———大概是几个锡制易拉罐和几个先令,然后,她谢过母亲的慷慨大方,踏上布满尘土的孤寂小道,回家去了。
逐渐地,母亲开始怀疑牛奶有问题,因为她发现牛奶好像比以往变稀了。哈利马是不是在牛奶里做了手脚?是不是往牛奶里兑了水,以便多要些钱?
“不!不!”哈利马反驳说,“我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一定是那些奶牛的原因,它们太虚弱了。天气太热,草长得不好,所以牛奶才会变稀,所有的牛奶都是这样!”
但是,我们后来发现是她说了谎。一天,在过滤牛奶的布上,我们发现了三只小蝌蚪。原来,哈利马每次来我们家的路上,都会在一个池塘边停下,用池塘里污浊的水把盛奶的罐子装满,她这么做已经好几个月了。她每次都小心翼翼地不留下任何痕迹,但那天,她没发现水里微小的卵,以至于这些卵在哈利马来我们家的路上孵化,并变成了小蝌蚪。她来我们家要走过蜿蜒曲折的漫长小径,使得那些卵有时间孵化。
记得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哈利马以及她没有牙齿的微笑。她欺骗了我们,说了谎,受到了惩罚。从那以后,就不再来了。
以后还有谁会买她的牛奶呢?谁还会关切地注视着她走过人生蜿蜒崎岖的路程?谁还会关心她的牙齿?谁还会数她衣服上有多少块补丁?
很快,我便忘记了哈利马。因为我很快又认识了其他有趣的人,他们都是好人,并乐意送奶给我们。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哈利马给我上的这一课:不管你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压力,不论事情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不论你多么有理由为自己辩解,绝对不要欺骗他人,这不值得。迟早,你都会被发现。因为,在人家的过滤布上迟早都会出现活蹦乱跳的小蝌蚪。
不要耍小聪明,不要因为贪图眼前利益而失去自尊,不管这利益是大是小,都不值得。让我们都能引以为戒,保持心灵圣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享受到人生的甜蜜果实。
爱如灵泉
庞晓伟

(图片来自网络)
汽车停靠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口,路很泥泞,我们每踏一步都十分小心。手中的行李沉甸甸的,一如我心。
七弯八拐地进了一家小院,还没等放下行李,两个中年男人便迎了上来,扑通一声跪在我祖父面前,哭喊着磕头作揖,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一番寒暄后,我们被领进了一间阴暗的老屋,地上躺着一个人。
“大奶奶,”我轻唤眼前这位鬓发苍苍的老人,声音哽咽,她没应,依然蜷缩着静静地躺在地上一张硕大的竹匾里,用混浊的双眼盯着我,面无表情。
“她是春儿的闺女!”身旁一位中年妇女把嘴凑近她的耳朵大声地说。
“……春儿……哦……”半晌,老人才动了动唇,依旧毫无表情,目光呆滞。
春儿,我的父亲,老人的侄儿,而我则是她从未谋面的侄孙女。我这是第二次回祖籍,与第一次踏入这家门已有十年之隔,记忆里已无半点印象。这次同祖父回家探亲,实际是奔丧的。
屋里烟雾缭绕,供香的烟气混着霉味儿阵阵扑鼻,木质的椽梁与砖瓦的棱角依稀可见,墙角剥落的漆暴露了里面坚硬的黄土。屋里没有灯,门是阳光惟一的入口,顶上悬着的白炽灯早已结满蛛网。长桌上整齐排放着的供果后面,是不久前嵌入黑色相框中的大爷爷。白蜡的微光映照着的是一张苍老而慈祥的脸。忧伤,在这个阴暗狭小的空间里弥漫。
“你们咋任她这样躺着?”爷爷低吼着。
“……她不听……”
“……劝了好多次了……”周围两三个妇女七嘴八舌地解释道。
大奶奶紧紧攥着爷爷的手,满脸浊泪,口里喃喃道:“你们就回咧……他走咧……他走咧……”
爷爷不说话,只拍拍她的手,然后别过脸迅速抹了一下眼睛,大声擤了一下鼻子。
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看到爷爷流泪……
后来我才明白,她之所以执意要躺在这间屋里,是要守着丈夫的遗像。年逾古稀的她早已没有自理能力,起居全靠家人照应。大爷爷已葬了半个月,她还是不肯离开,吃喝拉撒全在这张匾里。在农村,逝者的牌位和遗像是不可随意挪动的,好几次家人把她抬进卧室,第二天发现她又爬到了那间老屋,满身是泥,手脚都蹭破了皮。
听爷爷说,大奶奶年轻时,前夫因病被庸医误诊早逝,留下两个幼子和一堆医债。大爷爷是前夫的工友,不忍心看她受累,便暗地里帮她照顾孩子,偿还债务,日子总算熬出了头。大爷爷提出要与她组建家庭,她虽感恩在心,却因为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寡妇,不愿拖累大爷爷,执意不肯。大爷爷也不多劝,一如既往地在她身边劳作。农忙了,抽空儿帮她插秧收谷;家里没米没油了,花自个儿的钱帮她添齐;孩子上学了,为她四处奔忙筹措学费;孩子工作了,为她挨乡挨县寻找单位……就这样,大爷爷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等待着,等过了青春,等过了整整二十六年!等到儿子们都成了家,她终于冲破家人的阻碍和世俗的偏见,毅然嫁给大爷爷。婚事办得很低调,她却很知足。相濡以沫的十年婚姻里,日子过得很清贫。丈夫调往外地务工,她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和农活,还有家人的冷漠和乡人的鄙夷,可是她从没有过一声抱怨,没掉过一滴眼泪,哪怕是在累倒、昏倒的时候。她常对儿子们说:“家里安妥了,你们爸才安心,这都是欠他的,又有多苦呢?”
爷爷向我们叙述这些往事的时候,神色很凝重,语毕长叹了一声。他的表情里,有追忆,有钦佩,有哀思,有感慨……
在家停留了几日,我们要踏上归途了。临行前我独自来到那间老屋。大奶奶还是安静地躺在那里,如同婴儿般沉沉睡去了。我俯下身,紧握着她那双枯木般干皱的双手,叫了一声:“大奶奶!”她依旧只是盯着我,没有表情,没有言语,甚至连放在我手心里的手都是孱弱无力的。
我悄悄起身离去,什么话也没有留。在她的世界里,只有那十年的温情能够让她这样安然睡去。我想,那相知相爱的十年,对于他们,已似一个世纪了……
走在崎岖的路上,转身回望,老屋离我愈来愈远,愈来愈远,变小了,模糊了,被乡村美景遮蔽了。然而我的心却是亮亮的,我知道那是一股爱的灵泉,它已经深深扎根在我心里,清澈澄明,源远流长……
过滤布上的小蝌蚪
过滤布上的小蝌蚪
格温德林·米切尔·迪亚兹

(图片来自网络)
哈利马是一位女工,她的工作不仅仅是每周工作40个小时。她每周必须整整工作7天,并且从早忙到晚。她要工作、照料孩子,同时还要尽可能调整好家庭生活。在这些多重压力下,她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社会中。她认为现在的社会为妇女提供了太少的便利、太少的权利。
第一次遇到哈利马时,我还很年轻。我说不准她当时有多大,但从她粗糙的手指和布满皱纹的额头来看,可以说她有点老态龙钟了。她当时生活在西非的某个部落,我们也住在那里,因为父亲在当地经营着一个麻风病诊所。
每周,我都会注意观察哈利马,我会看到她沿着通向我们厨房的小路走来。她走得既快又稳———看起来相当优雅。在布满尘土的小径上,她裸露的双脚扬起一阵阵的尘土。同时,她的腰部有节奏地来回摆动着。她的头高高挺立,稳稳地顶着一个葫芦状大罐子,罐子里盛满了牛奶。
哈利马走近时,会显得更加吸引人。她染过的红指甲经太阳光一照,格外明亮。等她再走近些,我便能看见她耳朵上的大耳环、蓝色衣服上的黑补丁以及她那看不见牙齿的微笑。我每次都使劲地对她笑,以便她也能对我微笑。这样,等她张大了嘴,我就能知道她是不是又有新牙脱落了。我担心,她的牙掉得太多,她可怎么吃东西?
哈利马一到我家,便会一屁股坐下来,用她仅剩的几颗牙嚼点什么。我母亲则会把她送的牛奶称过后,拿到厨房过滤并煮开。我坐在附近的吊绳上,一边摇晃,一边悠闲地看着她们。哈利马接过母亲给她的报酬———大概是几个锡制易拉罐和几个先令,然后,她谢过母亲的慷慨大方,踏上布满尘土的孤寂小道,回家去了。
逐渐地,母亲开始怀疑牛奶有问题,因为她发现牛奶好像比以往变稀了。哈利马是不是在牛奶里做了手脚?是不是往牛奶里兑了水,以便多要些钱?
“不!不!”哈利马反驳说,“我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一定是那些奶牛的原因,它们太虚弱了。天气太热,草长得不好,所以牛奶才会变稀,所有的牛奶都是这样!”
但是,我们后来发现是她说了谎。一天,在过滤牛奶的布上,我们发现了三只小蝌蚪。原来,哈利马每次来我们家的路上,都会在一个池塘边停下,用池塘里污浊的水把盛奶的罐子装满,她这么做已经好几个月了。她每次都小心翼翼地不留下任何痕迹,但那天,她没发现水里微小的卵,以至于这些卵在哈利马来我们家的路上孵化,并变成了小蝌蚪。她来我们家要走过蜿蜒曲折的漫长小径,使得那些卵有时间孵化。
记得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哈利马以及她没有牙齿的微笑。她欺骗了我们,说了谎,受到了惩罚。从那以后,就不再来了。
以后还有谁会买她的牛奶呢?谁还会关切地注视着她走过人生蜿蜒崎岖的路程?谁还会关心她的牙齿?谁还会数她衣服上有多少块补丁?
很快,我便忘记了哈利马。因为我很快又认识了其他有趣的人,他们都是好人,并乐意送奶给我们。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哈利马给我上的这一课:不管你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压力,不论事情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不论你多么有理由为自己辩解,绝对不要欺骗他人,这不值得。迟早,你都会被发现。因为,在人家的过滤布上迟早都会出现活蹦乱跳的小蝌蚪。
不要耍小聪明,不要因为贪图眼前利益而失去自尊,不管这利益是大是小,都不值得。让我们都能引以为戒,保持心灵圣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享受到人生的甜蜜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