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3,021贴子:1,154,595
  • 60回复贴,共1

【论道】如何理解”君不尚贤,则民不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生在最初读到这里的时候,看到解释的译文尤其不解,也产生了很多疑问,译文是这样解释的:"君主不崇尚有贤能的人,那么百姓就不会为了权贵而争斗,天下可久安。"
起初我很奇怪,这不是让君主”弃贤“吗,完全的反达尔文理论。但是慢慢读到后面,渐渐理解了老子的用意,原来是被译文误导了,小生根据前后章节对原文的理解是这样:君王能很好地治理天下而不使自己的功德得以万事歌颂,不让自己的贤能得以让万众仰望,那么百姓就不会为了这个位置而争斗,天下即可久安。
水泽万五而不争是道家之本,”不尚贤“并不是让你搞文革,而重点在这个”尚“字,越有贤能的人越难做到,太难了。老子这里讲的是治国之道,若是历代君王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统治就不会被推翻了,也就和道家的”万物都有其兴衰的过程“的理论相悖,所以我们要用中性的眼光看世界,不偏不倚,不尚贤这样的思想百利而无一害,因而被道家所推崇。
鄙人一点薄见,还望各位道友多指点。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3-12-24 10:15回复
    “不尚贤”不是圣人的“不自现,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是不以“名利”惑世人。具体参见我的贴子:《“不尚贤”之真义---《道德经》第3章解读》http://tieba.baidu.com/p/2760581187?pid=43037823149&cid=#43037823149


    2楼2013-12-24 10:22
    收起回复
      2025-09-15 08:39: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尚贤有几种完成的可能:
      1、大家都贤;
      2、大家都不贤;
      3、没有大家;
      4、没有尚。
      请选择


      3楼2013-12-24 10:25
      收起回复
        天地不尚贤,生成万物,顺生者生,逆生者死,阴阳互转,如是而已。人君不尚贤,贵在尚生,乐生,而尚生乐生之道在贤智也,是以人人以智慧贤德为事,何来专门的尚贤呢?


        5楼2013-12-24 12:09
        回复
          自然而为之,何来贤?不尚贤,民不争,尚贤则争,必不清净。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12-24 12:24
          回复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为什么呢?是因为有利可图,名利与生命孰重?
            教授工资高,论文来造假。为什么呢?是因为有利可图,名利与生存孰重?
            君王尚贤,国中骗子横行。为什么呢?还是因为有利可图。亩产放卫星,大炼钢铁,这种事情还少吗?
            那么怎么解决问题呢?十三亿老百姓要吃饭,不提高亩产行吗?国防建设,科技发展,工业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炼钢行吗?地球资源有限,生存空间有限,不争取行吗?老子说不争,那是无可与之争,不争之争,到底还是要争。
            一战后的德国那叫一个豫兮若畏四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希特勒成了反人类;
            二战后的南非黑人不也一样吗?于是曼德拉成了英雄。
            不在于要不要争,而在于如何去争。


            7楼2013-12-24 13:13
            收起回复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不推崇达官贵人,百姓就不会争名夺利。不热捧珠宝,百姓就不会偷窃。没有值得追求的东西,百姓心里就踏实稳定。因此,圣人的治国的方法是:让百姓生活得平静安详,食饱衣暖,和睦谦让,益寿延年。百姓都朴实不逐利,那些“能人”也不敢妄为了。以“无为”的原则施政,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贤人“带引号就可以了。老子确实反对社会普遍认为的”贤人“,如果他知道达尔文理论,估计也会反对。没有办法,这就是他的思想,他的精华。


              8楼2013-12-24 16:45
              收起回复

                不上贤,使民不争;<?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
                而已,则无不治矣。  


                9楼2013-12-24 17:27
                回复
                  2025-09-15 08:33: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意解:<?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政治上,不以贤达阶层为上。与民众一视同仁,民众自然不会为了保护自身而斗争。
                  经济上,不贵难得之货,推崇简朴的生活方式,以有益于民生,民众自然不会因困苦而沦为盗。
                  思想上,不许物欲横流的思想露头,民众的心思,自然不会混乱。
                  所以成功的治国者,圣人是这样治国的:以道谦虚的思想,教导民众的心。关注民众的温饱,使他们的肠胃充实。以道柔弱的思想,引导民众的志向,以强大他们的风骨。恒久的坚持,使民众达到不会被知者迷惑或物欲诱导的境界;即不追捧贤达知者,也不追逐难得物欲的思想境界;使贤达知者,对圣人治国亦不敢不作为。
                  以上都做到了,则国家没有不大治的。


                  10楼2013-12-24 17:28
                  回复

                    上贤崇能,是一把双刃剑,有鼓舞下层向上的一面,也有内耗纷争的一面。<?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难得之货,是一把双刃剑,有改善生活质量的一面,也有奢靡伤民的一面。
                    可欲之思,是一把双刃剑,有开拓眼界创新的一面,也有摈弃传统的一面。


                    11楼2013-12-24 17:29
                    回复

                      这些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不以人们的抑制为转移,根绝之,亦妄也,或可以管理它,约束它,使它在有利于民生的范围里,使其积极的一面为主,尽量的减少负面的影响。一分为二的分析,合二而一的运用。<?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12楼2013-12-24 17:31
                      回复
                        楼上分析,极为辩证,但恐不是老子本意。老子讲究辩证,“有”与“无”是中心。“有”人人皆知,“无”恰是他所倡导的。现今社会到底是需要强调“有”还是“无”?各人自评。“无”永远是少数派,不足为奇,但是上德。让少数愚者的智慧给冰冷的世界一丝温暖!不要忘记,“有”的过度,会导致反向、社会崩溃!


                        14楼2013-12-25 08:30
                        收起回复
                          楼主很深刻,很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12-25 10:42
                          收起回复
                            不要过分推崇有能力的人,不然会引发争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12-27 0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