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闭吧 关注:3,502贴子:20,495

【宋代书画】整理帖至——那个艺术的时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玮
(?-1086)〔北宋〕字公炤,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章懿皇太后侄。平生喜吟诗,才思敏捷,并能章草、飞白、散隶。仁宗赵祯爱其才,尚兖国公主,为驸马都尉,后官至平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师,赠开府仪同三司,谥修恪。
善作水墨竹石,其画大抵生于飞白,故不事丹青而率于水墨,平日寓兴则写,兴阑辄弃去,不欲人闻知,传世作品极少。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水墨蒹葭图》《湖石图》二幅。传世作品有《竹林幽居图》,图录于《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集》,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李玮《竹林幽居图》


1楼2013-12-24 14:56回复
    崔白,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风阳东)人。熙宁初,诏与艾宣、丁贶、葛守昌画垂拱殿御启鹤竹各一扇,而以白为首出,因补图画院艺学。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的画风。传世作品有《寒雀图》、《禽兔图》(一名《双喜图》)等。

    宋 崔白 寒雀图 卷,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101.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崔白 双喜图 立轴,绢本,淡设色,纵193.7厘米,横103.4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楼2013-12-24 14:58
    收起回复
      2025-08-06 21:22: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作者写【公主提着骷髅傀儡在司马光面前曼舞的情节】构思的来源

      骷髅幻戏图。<南宋画家李嵩>
      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6.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左边画一大骷髅,头戴幞头,身着彩衣,手提另一小骷髅做游戏。旁有一妇人,袒胸露乳,喂哺幼儿。对面一小儿,手足着地,仰首伸臀。小儿后另一妇人作伸手阻拦状。墩子、货郞担,小竹相衬。有的学者认为,此画的核心主题当为生死转化及其因果轮回,或者与庄子“齐生死”之说有关,是否如此,录以待考。图中用笔坚韧扎实,衣纹细劲流利,器物、肌肉、骨骼刻画匠心独具。设色精致古雅,颇具南宋院体画特色。画面左侧署有“李嵩”二字款,对幅有毛玄真书元人黄公望句,钤“信公珍赏”、“会侯珍藏”等印多方。曾经清人耿昭忠收藏,未见著录。
      李嵩(1166-1243),钱塘(今杭州)人。人少木工,颇远绳墨。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光、宁理三朝(1190-1264)画院待诏。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李嵩画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把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3楼2013-12-24 15:04
      收起回复

        【名称】宋 王诜 绣栊晓镜图
        【简介】团扇,绢本,设色,纵:24.2厘米,横:2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一晨妆已毕的妇人正对镜沉思,抑或端祥自己,仪态端庄。一个侍女手捧茶盘,另一妇人正伸手去盘中取食盒。图中用笔细润圆滑,敷色妍丽而又清秀。周围的灌丛、桂树皆以双钩填色法绘出,十分细致,画面有一种略带哀怨的闲适之风。此图人物造型似取材于另一幅宋代作品《饮茶图》,作者已不可考。


        5楼2013-12-24 15:24
        回复

          【名称】宋 王诜 瀛山图
          【简介】手卷,绢本,设色,纵24.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用勾勒青绿填染画山,古朴清雅。画家曾学李成皴法,以金绿为之,似古。似古就是似李将军。其画法是以墨勾、墨皴为基础,而后着青绿色,着色部分似李思训,实际上似李昭道,古是青绿,今是水墨,故叫“不古不今”。《图绘宝鉴》说王诜:“又作着色山水,师李将军,不古不今,自成一家”。


          6楼2013-12-24 15:25
          回复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城(今属于安徽桐城)人。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中进士。产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诗文书画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
            李公麟虽然被列入了文人画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后世文人画家所擅长的山水花鸟题材之外,更擅长人物、鞍马。在此方面,他继承了顾恺之以来的传统,而又有所创造,自立新意,在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态上极具功力。他把过去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一种画种,使之独立成科。
            有描写文人诗酒生活的《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
            他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五马图》为其代表作。画中五匹大马,由五个人牵引,神采焕发,顾盼惊人。用笔简练,马的一举一动,极其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骏马运动和性情的特征。他还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他的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除《五马图》外,尚有《临韦偃牧放图》、《免胄图》、《维摩诘像》、《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辋川图》、《九歌图》、《洛神赋图》、《草堂图》、《莲社图》、《明皇演乐图》、《农节图》、《西园雅集图》、《明皇醉归图》、《维摩演教图》、《汴桥会盟图》、《白描罗汉图》、《海会图》、《百马图》等。


            【名称】宋 李公麟 五马图卷
            【年代】宋代
            【简介】纸本,白描,纵:26.9cm,横:204.5cm。二战以前藏于私家,战后失踪,珂罗版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本幅无作者名款,共分5段,前4段均有北宋黄庭坚的笺记,后纸有黄氏跋语,另有北宋、南宋初的曾纡跋,言及黄庭坚题于元佑五年(1090年)。幅上两处有乾隆帝的题文,钤有清“乐寿堂鉴藏宝”等印20方。该卷系职贡类题材,作一人一马状。
            据黄氏题跋,5马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皆为雄马,均是西域的贡品,分属宋廷的左骐骥院和左天驷监。前3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气质亦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大凡画贡马的题材,马的神态和步态都是如此。
            如《宣和画谱》卷七所云:“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意在生动的表现人、马的性情。画家在艺术上的独创首先体现在纯熟的白描技法上,他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白画”发展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种--白描,本幅就是确立这一画种的标志。虽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量感。
            画家在白描的基础上微施淡墨渲染,辅佐了线描的表现力,使艺术效果更为完善,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自此之后,几乎所有的白描人马画无不源出于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7楼2013-12-24 15:30
            回复

              【名称】五代 黄居寀 竹石锦鸠图
              【年代】五代
              【简介】卷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45.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写秋天栎树凋零,几只鸠雀或停栖在枝头,或在山石、水旁觅食啄饮。画面淡雅空潆。山石略加勾点,以皴笔擦出。竹丛栎叶皆以勾填法绘出。几只鸠鸟姿态各异,刻画细致,质感丰厚,此画显示了黄氏风格。


              9楼2013-12-24 15:51
              回复
                【名称】五代 黄筌 写生珍禽图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珍禽图》上面用工细的手法绘有数十种鸟虫。其中有山雀、鶺鴒、斑鸠、蚱蜢、蜜蜂、牵牛、乌龟等。每种动物都描绘得十分精巧、肖似。无论羽毛、鳞翅,都具有很强的质感,称得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名称】五代 黄筌 雪竹文禽图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45.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画水边数石叠起起的岸上,所有景物,其上都布满积雪,皑皑一片,柳枝竹叶亦在积雪中努力伸展。池塘上,雾气一片,水天一色,一片清寒静寂的景致,在静寂中又寓有生机。画中笔法奇峭,精细而又简洁,石的画法简练含蓄,竹树则枝叶具体,而寒鸟和双鸭则更生动传神。画中用墨洁净,设色简淡,是一种与其精工富丽完全不同另一种画风。

                【名称】五代 黄筌 芳溆春禽册页
                【年代】五代
                【简介】绢本 设色 纵22.3厘米 横25.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楼2013-12-24 15:56
                回复
                  2025-08-06 21:16: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徐熙,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一作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擅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与后蜀黄筌的花鸟画为五代两大流派。独创“落墨”法,一变黄筌细笔钩勒,填彩晕染之法。
                  因不屑于踏入仕途,终生置于画院之外,故后人称他“江南处士”或“江南布衣”。他不慕虚荣,不求奢华,处事宁静淡泊,专心绘画。擅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他常游山林园圃,细察动植物情态,所作花木禽鸟,形骨清秀,独创“落墨”法,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色,使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一变黄筌细笔勾勒、填彩晕染之法,从而创造出“清新洒脱”的花鸟画新风格。北宋郭若虚曾赞其“学穷造化,意出古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他这种以“墨笔”为主的画法“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却能充分表现出“神气迥出”的“生动之意”。更有苏东坡题徐熙《杏花图》诗云:“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可见徐熙的画法以墨色为主,近手写意,同时讲究线与色的相互结合,这种注重表现对象精神特质的花鸟画新风格,被后人称为“徐体”。

                  【名称】五代 徐熙 雪竹图
                  【年代】五代
                  【简介】立轴,绢本,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图幅中大石左侧的竹竿上有篆文倒书“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无款。经谢稚柳鉴定并撰文,认为五代徐熙所作。曾经近代钱镜塘收藏,钤有“海昌钱镜塘藏”文长方印记。另有钱女“惠翔心赏”朱文长方印记。

                  徐熙《玉堂富贵图》,绢本,纵112.5厘米,横38.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花中之王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喜爱,同时,也是历代画家用来表现吉祥、富贵、美好的题材。如把牡丹与白头翁画在—起,就叫作“富贵白头”。中国古代著名花鸟画画家徐熙的这幅画,将牡丹和玉兰、海棠相配,因此得名《玉堂富贵图》。
                  《玉堂富贵》此图是一幅竖轴画,画中牡丹、玉兰、海棠布满全幅,花丛间有两只杜鹃,图的下方,湖石边绘了一只羽毛华丽的野禽。枝叶与花鸟,先用墨笔勾出轮廓,然后再敷以色彩。玉兰、牡丹、海棠,白的淡雅,粉的娇媚,在石青铺地儿的映衬下,更现端庄秀丽之气韵。这种满纸点染,不留空隙的画法,显然是受了佛教艺术的影响。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12-24 15:58
                  回复
                    【“自国朝开设画院以来,人莫不推崇黄筌、黄居寀父子画风,每逢较艺,皆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崔白功底极好,若论双钩工细,绝难不倒他,故此考入画院较顺利。但他性情疏逸,似不甚欣赏黄家富贵,倒对徐熙野逸多有赞誉,平时极爱写生,每遇景辄留,能传写物态,有徐熙遗风。入画院后所作花竹翎毛未必总用双钩填彩,也常借鉴徐熙落墨法或徐崇嗣没骨法,一图之中往往工谨、粗放笔意共存,且设色清雅,孤标高致,颇有野趣。但较艺时,这种画风不能得画院大人们认可,崔公子之作每每被漠视,极难获好评。”】
                    孤城闭小说原文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3-12-24 15:59
                    收起回复
                      崔白《秋浦蓉宾图》:
                      轴、绢本、设色,纵149.1厘米,横95.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上半幅画两只大雁,一只向右上方飞,一只向左上方飞,极富变化。然而它们的又和蓉枝、荷梗的方向一致,使人感觉到,好像双雁在起飞的同时,那静止的芙蓉也在摇动,极富情趣和形式美感。


                      13楼2013-12-24 16:04
                      回复
                        楼主,这个我可以转发到仁宗吧咩?会注明是来自您的ID的求版权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3-12-24 19:36
                        收起回复
                          崔悫,北宋画家,安徽凤阳人。北宋神宗时(1067-1085在位),在宫廷画院任职。他和哥哥崔白(11世纪),两人都擅长画花鸟,也享有极高的名声。

                          【名称】北宋 崔悫 竹林飞禽图
                          【年代】北宋
                          【简介】浙江皓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品。
                          该手卷曾流入东瀛,后几经转折流回国内,画幅后有近代画家陈石濑的题跋,断定此作为崔悫传世孤品。画面上清翠的竹林中,各种飞禽或左右顾盼,或引颈相啼,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令人叹为观止。


                          15楼2013-12-24 22:18
                          回复
                            吴元瑜,字公器,北宋画家,京师人,善画,师从崔白,能变世俗之气,有《写生牡丹图》传世。吴元瑜是一个武官,曾任端王府知客,后官至武功大夫、合州团练使。
                            孤城闭小说原文提及
                            【 我按路人的指示找到崔宅,叩门数下后,门嘎地开了,一个十余岁的小孩自内探首出来,眼睛滴溜溜地打量着我,却不说话。
                            “元瑜,来客是谁?”我听见里面传来崔白的声音。
                            于是我朝那孩子自报姓名,请他代为传报。
                            那孩子点点头,跑了回去,少顷,崔白亲自迎了出来,满面笑容地对我长揖,口中连声道:“许久不见,怀吉别来无恙?”
                            寒暄之后,他引我入内,我记挂着购画之事,一壁走,一壁跟崔白简单叙述了缘由,问他可愿选几幅新作给我进呈帝后。他听了笑道:“我原是为画院所弃之人,岂敢再进呈涂鸦之作以供御赏?不过说来也巧,我正与两位好友在园中饮茶赏画,相与切磋,他们画艺倒都不俗,亦有新作在此,你且去看看,若有合适的,便请他们取几幅给你罢。”
                            正想再问他这二位友人是谁,却见曲廊一转,他已引我进至后院园中。
                            这后院面积不大,但中植松桧梧竹,内设小桥流水,清旷雅静,人行于其间,如处画中。
                            小桥边有一座竹子建成的亭阁,崔白的友人皆在其中,一位年逾半百,戴高装巾子,着交领襕衫,正反系袍袖,提笔在案上图卷中点画,另一位年龄与崔白相仿,三十多岁,头戴高士巾,身穿大袖直裰,此刻坐在茶炉边,似在等汤瓶声响,以注汤点茶。
                            崔白带我进去,先将我介绍予二人,他们皆过来见礼。我问崔白两位先生该如何称呼,他却笑而不答,只说:“你且看两位先生大作。”
                            我移步至案边,先看适才作画的先生未完成的作品。他画的是一株牡丹,花朵不以墨笔描写,只以丹粉点染而成,娇艳鲜妍,而无笔墨骨气,大异于画院盛行的黄氏画法双钩填彩。
                            于是我有了答案:“没骨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先生必是金陵徐氏长孙崇嗣先生。”
                            金陵徐氏是指南唐花鸟画家徐熙,崔白一向喜爱他的野逸画风。徐熙子孙亦都雅擅丹青,其中长孙崇嗣以“没骨法”画花卉,将其祖遗风与黄氏富贵气相结合,于国朝画坛是创新之举。
                            我所料未差,那位先生含笑欠身:“惭愧,不才正是徐崇嗣。”
                            崔白又让我看一侧壁上所悬的几幅山水画,说那是另一位先生所作。我逐一端详,但见他笔致巧赡,稍取李成之法,画四时山水,远近、浅深、风雨、明晦、朝暮景象各异,峰峦秀起、云烟变灭,晻霭之间千态万状,布置笔法颇有独到之处。
                            我略一思索,也大致猜到:“先生笔下四时山景各尽其妙,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如此笔力,非河阳郭熙不可得。”
                            我没猜错。郭熙双目大睁,很是诧异:“我乃一介布衣,久居外郡,又不似徐先生出身世家,美名远播于天下,中贵人却又如何得知鄙人姓名?”
                            我含笑道:“十年前,子西便已向我称赞过先生笔意精绝了,近年画院故友亦不时向我提及,先生大作,此前我也有幸欣赏过。”
                            这日余下的时光,便在三位画家热情款待下度过。阁外水石潺湲,风竹相吞,室内炉烟方袅,帘卷墨香,我们点茶评画,言谈甚欢,连小白与那叫元瑜的孩子都一见如故,两人坐在小河水边,元瑜一手执着树枝,不时在地上比划,教小白画树上寒鸦。
                            其间我说出来意,徐、郭二位先生当即各取了几幅新作,慷慨相赠,我自不肯受此大礼,命小白取出银钱给他们,他们推辞几番,见我坚持,才略略收下一些。
                            “子西真不肯赐我一幅新作么?”我问崔白。
                            他笑了笑,唤过元瑜,低声嘱咐了几句,那孩子旋即跑开,像是去取什么了。
                            这孩子真机灵。我看着他背影微笑,再问崔白:“这是令郎?”
                            崔白大笑,道:“元瑜姓吴,是我的弟子。”】

                            秋汀野鸭图
                            作 者 吴元瑜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12-24 22:22
                            收起回复
                              2025-08-06 21:10: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郭熙(1023-约1085),北宋画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古木遥山图》、《烟雨图》、《晴峦图》、《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作《窠石平远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云南省博物馆;《早春图》轴、《树色平远图》卷、《关山春色图》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为其子郭思纂集,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名称】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年代】宋代
                              【简介】轴,绢本,浅设色画,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幅右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画。”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著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17楼2013-12-24 22: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