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吧 关注:1,553贴子:45,400
  • 15回复贴,共1

中国科技牛人——马伟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近来不断有中国新航母的好消息,而且涉及到电磁弹射,那么,谁是这一关键技术的奠基人呢?他就是中国科技牛人——马伟明。


IP属地:广东1楼2013-12-28 11:14回复
    马伟明性格怪。
    马伟明脾气犟。
    而且,据权威观察人士透漏,随着年龄、职务、地位、荣誉和知名度的增变,这种“马氏性格”与“马氏脾气”,似乎也正在向着“更怪”与“更犟”的方向发展。
    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优秀科技青年创业奖”、“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何梁何利奖”;
    获授全国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当选九届全国人大和中共十六大代表;
    34岁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
    这就是马伟明:一位具有个性色彩的蜚声国际电力电子科技界的“国宝级”青年科学家!


    IP属地:广东3楼2013-12-28 11:15
    收起回复
      若论马伟明脾气劲爆的烈度,最为经典的要数直面10位外国权威专家的那一声惊天怒吼了。
      这是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佳话,更是凸显马伟明人格魅力和个性色彩的最好例证:
      斯年,我国引进的E国某大型装备的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故障。马伟明指派刘德志教授前往现场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组进行事故鉴定。经过现场勘察分析,刘德志很快与专家们得出肯定结论:引发故障的直接原因是发电机并头套端设计不合理与制造质量不合格。
      刘德志回到学校,马伟明听完情况汇报,立即布置展开研究。“这是通天的涉外事件,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找出足够的证据来。”马伟明预见到,一场国际官司在所难免。
      正应了老祖宗一句警语:“凡事预则立。”就在马伟明的故障论证研究接近尾声时,从北京传来指令:以马伟明为首席专家组成中方代表团与E国代表团展开谈判。
      E国派出的谈判代表团是高规格的。10个人中,有8个是具有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头衔的资深电机专家。一到故障现场,不问青红皂白,便铁定是中方使用单位违反操作规程。高傲得近乎蛮横!
      针锋相对的谈判很快便在双方首席专家之间展开。
      E国首席专家围绕“中国人操作不当”的主观臆断,想彻底推翻中方专家的鉴定结论;马伟明逐条予以反驳,并论证其设计上的重大失误与制造工艺的明显缺陷。
      E国首席专家盛气凌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矢口否认马伟明的说法。
      马伟明镇定自若:“那么,请您提供装备的结构设计图,我们一起来分析。”
      E国一位总工程师从皮包里掏出一张图纸放在了其首席专家面前。
      刘德志为证实其实验结论,走过去看了看,抄下两组数据。
      E国首席专家马上折合起图纸,不无嘲讽地挖苦道:“哈哈,今天可是让你们中方专家学到了不少东西。”
      马伟明不愠不火,变戏法似地从身旁拿起一张大挂图,在谈判桌上铺展开来,面带微笑:“先生,我们这张图比你们的至少要大10倍。请问,与你们的设计有何差异吗?”
      这是马伟明在学校做研究时,吩咐一名青年教员画出的一张E国发电机绕组设计图。直到此刻,刘德志才明白了马伟明此举的良苦用心。
      E国的专家们全部站了起来,围着图纸认真观看。令他们目瞪口呆的是,这张图纸与他们的设计图毫无二致!
      马伟明站起身来,用手指着图纸的一角:“请问,你们的端部设计经过力学计算吗?”
      E国首席专家肯定地回答:“计算过。”
      “那么,请把你们的计算结果拿出来。”马伟明要求道。
      “不,不,这个计算结果不能告诉你们。”E国首席专家故弄玄虚,再次以教训的口吻拒绝:“这属于另一个技术合同范畴,没经协议拿到报酬之前,我们是不会公开计算结果的。”
      马伟明已经是怒火中烧,但他还是忍住了:“你们算没算无关紧要。我们计算的结果是,你们的发电机端部共振频率与柴油机机械共振频率相近,端部受力过大,而设计强度又不够,一旦电流过大,就可能造成短路并导致烧毁电机。”
      E国首席专家打断马伟明的话:“请问你们是如何计算共振频率的?”
      马伟明随手写出一个公式递了过去,对方不经意地瞅了一眼,便指责马伟明的公式是错的。马伟明坚持自己的公式没有错,于是双方僵持不下。
      分歧仅仅在于一个字母应该是分子式的分母还是分子。
      这分明是鸡蛋里挑骨头,纯粹找碴儿。刘德志马上出去找教科书,一查,马伟明是对的。再仔细一看,这本书还正巧是E国编辑出版的!事不宜迟,刘德志马上将结果和书本一起悄悄递给马伟明。
      “这是电机学的基本常识,一般的教科书上都有。”马伟明趁机也嘲讽了对方一把:“你们E国出版的教科书上也有!”
      虽然出了个大洋相,但E国首席专家依然死守“中国人操作不当”的防线,说什么也不承认其发电机设计制造有毛病。
      马伟明的论证无可辩驳。从电机学到振动学,从理论力学到材料力学,从实物试验到理论分析再到计算机模拟仿真,他从不同学科不同侧面充分阐释了中方的正确结论。
      E国谈判代表低估了中方的实力。他们没有料到,眼下这位身材瘦小甚至有些弱不禁风的年轻人,会运用众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来支撑他的结论;而他们都只精通发电机,一旦跳出本行,便无力与之抗衡。
      E国首席专家的脸涨红了,热汗浸湿了鬓角。突然,他将手臂使劲一挥:“马博士,既然你已经分析出故障原因,还要我们来中国干什么?顺便说一句,你的理论太离奇了,对不起,我们听不懂!”言罢,便准备拂袖而去。
      顿时,一股热血直冲马伟明的头顶。他再也无法遏制自己的犟脾气,拉下“马脸”,双眼圆瞪,直视对方,一字一板地将万丈怒火喷出胸腔:“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翻译被这雄狮般的怒吼惊呆了,望着马伟明久久不敢张口。
      “照直译!”马伟明厉声道:“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
      “你不懂,我可以教你!”这一声怒吼,吼出了当代中国科技精英的豪情壮志。
      欣闻此言,张盖凡老先生热血沸腾,激情难抑——
      “当年我们和外国专家打交道,不知看了人家多少白眼,受了多少窝囊气。那时,我们技不如人,受制于人,为了学点东西,只能忍气吞声。现在,我的学生敢对外国权威专家说‘你不懂,我教你!’,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说明中国新一代科技人才已经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挺起了腰杆!”
      老先生抚今追昔,喜极而泣。
      哈哈!见识马伟明院士的犟脾气了吧?


      IP属地:广东7楼2013-12-28 11:23
      回复
        经此一战,M公司上下已对张盖凡、马伟明师生二人敬畏有加;但在国门之内,他们却再次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M公司的设备如期运抵国内,皆大欢喜。
        谁说电机振荡了?这不是不振吗!
        尽管这套电机系统是在张盖凡、马伟明等人的提示之下才达到正常的工作要求,而且在工作电压范围以下还存在振荡问题,但没有人关心这些事情,更没有多少人明白其中的奥秘。在首套引进电机系统顺利完成后,马伟明等人的研究工作很少有人再度提起。


        IP属地:广东9楼2013-12-28 11:26
        回复
          马伟明的思维的确有过人之处。在一般人看来,抽象的事物是最枯燥、最乏味,但在他眼里,最丰富最多彩的莫过于抽象。他喜欢抽象的事物,更长于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读大学到读博士,越是抽象的课程他学习得越好。张盖凡教授开设的一门名为《交流电机过渡过程》的研究生课程,光公式符号就有1000多个,开课以来没有哪个研究生学起来不喊头痛的。唯独马伟明如鱼得水,趣味横生。课程结业考试,他获得了该课开设以来最高分,并从此接替张盖凡教授成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
          “学习也好,科研也罢,都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律。”马伟明阐释他的思维诀窍:“任何事物,只要抓住了规律,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马伟明经常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抽象”。他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本质化”。他反复告诫自己的学生:“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如果没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和本质化的能力,将永远一事无成。”
          马伟明的“抽象”堪称绝技。他能把所学的每一门专业课“抽象”得只剩一句话甚至几个字。比如高等数学,不管是微分、积分,还是多元函数、微分方程,马伟明将几大本教材“抽象”后,仅用两个字便将其概括:“极限”。“极限是最本质、最基础的原概念。”他解释说:“除了平面解析几何,高等数学涉及的绝大多数概念,都可以通过这个概念引伸出来和定义出来。”电学,不论强电还是弱电,马伟明“抽象”后得出结论:最易混淆的概念就是3个字:“正方向”。自动控制理论,不管是经典的、现代的,还是线性的、非线性的,马伟明则“抽象”为两个字:“反馈”。电子学也是两个字:“电路”。如果哪一门课程学下来,他不能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抽象”出来,他就认定自己没有学好。
          马伟明特独的抽象思维能力得益于他扎实的哲学功底。科研之余,他唯一的嗜好就是研读哲学著作,如果这也算嗜好的话。从古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到中世纪哲学,再到近代哲学、现代哲学,他通涉博览,乐此不疲。对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哲学思想,诸如叔本华、尼采、萨特等等,他更是有着系统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IP属地:广东11楼2013-12-28 11:27
          回复
            话扯远了,回到马伟明全神贯注的“稳定装置”研制上来。
            1992年,是马伟明奠定自己在中国独立电力系统学术地位基础的一年,这一年他主持完成了发电机整流系统“稳定装置”的研究,获得了他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个发明专利。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翌年,清华大学破例免试录取马伟明、张晓锋为在职博士研究生。
            科学崇尚规律。只有驾驭规律的人,才能骑上科学的骏马,奔向自由王国的宫殿,登上富丽堂皇的宝座。否则,它就会变成一个恶魔,随时都有可能挥舞那柄达摩克利斯剑,刺向你的咽喉。


            IP属地:广东12楼2013-12-28 11:28
            回复
              在我尽情地挥洒笔墨大话他与M公司长达10年博弈趣闻的今天,在他所负荷的使命里,12相发电机整流系统早已化着尘封的历史记忆。
              1995年,马伟明研制成功我国乃至世界第一台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项发明无论是在国防领域,还是在民用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显著的经济效益。1998年列入国家重点开发项目,有关决策部门再次打破惯例,指定海军工程大学为项目责任单位,马伟明为项目负责人和总设计师。2002年,在由国家科技部、中央电视台和科技日报联合发起的“2002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评选活动中,他的这一重大发明再次荣登金榜。
              马伟明将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整流系统定性为继12相发电机整流系统之后,第二代集成发电机系统。此后,他又成功地研制出了性能更先进的第三代电力集成系统。同样,这些课题也都被列入‘国’字号的重大工程项目;同样马伟明也都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和总设计师。


              IP属地:广东15楼2013-12-28 11:32
              回复
                当总设计师,马伟明不打怵,这是他的本行。但做整个项目的工程化的负责人,却让马伟明叫苦不迭。需要他为此而进行协调和组织的下线科研院所、生产厂家乃至配套工程和使用的单位太多了,太复杂了。哪一个环节,哪一道工序,哪一处关口出了问题,他都得解决。从生到死,他要为他研制的设备全程化承担责任。
                他不想当这个总负责人,但高层决策部门的领导却不饶他:“如果你马院士不做项目负责人,我们宁可不上这些工程。”那话总是说得马伟明欲罢不能:“把这么重大的高技术研发项目交给别人,我们不放心啊!”
                然而,在马伟明院士的科研重任中,集成电力系统也只是研究方向之一,其任务量还占不到1/4的比例!
                马伟明自主创建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已经荟萃了100多名年轻的教学科研专家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个新型的研究机构近几年先后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并荣膺军队和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称号。
                在马伟明的主持下,分布于电力集成技术、电力推进技术、大容量电能变换技术和系统网络结构及智能化监控技术四大研究方向的十多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这些科研方向和研究课题,哪一个都比曾经在世纪之交引起国内电力界震动的12相发电机整流系统技术含量更新,应用价值更大,科研难度更高。”刘德志教授告诉我:“现在马伟明院士从事的研究,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领先水平的课题。”
                “什么叫世界领先水平”马伟明有他自己的阐释:“你开辟了一个研究方向,始终有人跟着你做,这才叫是领先,否则,即使首创而无人跟踪,也谈不上领先。”
                “做学问,必须沉下心来埋头干个二三十年,拥有深厚的创新成果积累,等别人想撵上你的时候,你又前进了。这样才叫真正的领先了。”
                1993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马伟明,聆听了王选教授的一堂课,感触很深,跑到海军招待所与刘德志彻夜长谈:“与激光照排技术相比,我们的成果简直就是小儿科!”
                就是这天晚上,马伟明立定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志向与攻关方向:“奋斗5年,挣够300万资金先把电磁兼容测试仪器配上;再苦干10年,形成超亿元科研资产和容纳过百人的科研团队。”
                “不是在说梦话吧?”刘德志惊得一跃而起,用胳膊肘使劲捅捅同窗而卧的学弟:“老先生领着我们干了七八年,课题总经费都不过几十万块钱,5年、15年……你要抢银行啊!”
                马伟明笑而不语。望着天花板,两眼闪射出倔犟的光芒。


                IP属地:广东16楼2013-12-28 11:34
                回复
                  2008年岁末。
                  同样在海军招待所,刘德志邀我竟夜神侃:“马伟明确实是个具有远大抱负而又敢想敢干的人,读博士的时候他就把今天要达成的目标都想定了,而且全部实现了。”
                  近15年来,围绕舰船电力工程这个总方向,马伟明提出了很多创新理论,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技术。诸如电力集成理论,、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综合电力系统、智能化战舰等等,从思想概念的形成,到核心技术的突破,在到学科体系的创立与完善,他以百米冲刺的加速度成功登上一个又一个现代前沿科学的高地。在中国工程院的科学讲坛上,在国际国内高端学术峰会上,他的创新理论与领先技术一次又一次为他赢得赞誉与喝彩。
                  “现在马伟明做的都是什么样的课题?”刘德志喜形于色:论水平,有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有军队新型装备重点科研项目:论经费,少则数千万元,多则超亿元;论责任,他是首席科学家,协作单位多为我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分课题的不乏两院院士。
                  “想不服都不行。”刘德志介绍说,别看这些项目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重要,但大部分都不是国家和军方指令性课题。
                  “那么,课题经费从哪儿来呢?”我疑惑不解。
                  “这就是马伟明的过人之处。”刘德志举例说,马伟明要做一个大型装备综合电力技术的课题研究。这样的研究项目,国家即使投资欲研,也给不了多少科研经费,而相关科研场所和生产企业拥有雄厚资金,却往往又找不到合适的课题。于是,马伟明把他们请上门来谈合作:你们投钱我来做研究,出了成果三方共享。首期投资多少?1.5亿人民币!但课题的高技术含量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令合作方勃然心动,三方一拍即合,1.5亿元研制经费很快到账。
                  在科研前沿高地上,只要是马伟明看准了的课题,即使无人投一分钱,他也会自掏腰包硬着头皮往前闯。5年前,他瞄准一项国际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申请到100万元论证经费。但论证报告完成后,再也没人给他投钱了。原因很简单:国家数亿元的专项科研经费已经拨付给了对口的研究机构。马伟明犟劲十足:“砸锅卖铁也得干!”他从自己的科研积累中拿出2000万元,率领实验室一帮青年专家埋头苦干两年,研制成功了小型样机。
                  2008年岁末,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8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齐集海军工程大学,参加马伟明院士的科技成果鉴定会。面对马伟明院士和他的创举,所有的人都称惊道奇,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撼。
                  “是的,震撼!”刘德志激情难抑,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是我在鉴定会现场听到最多的两个字。”
                  “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啊!”刘德志重新坐下来,情绪归复平静:一方是专门研究机构,历时数年耗资数亿元半途下马,一方是自投资金两年就拿出了成果。高层决策者为难了:后续投资是向马伟明的国际领先技术倾斜,还是仍然亦步亦趋沿袭洋人几十年前走过的老路?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一个也不能少。体制,30年改革仍未彻底打破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高度固化与条块分割的落后的科研体制,依然扼杀科技的进步,阻遏创新的成长。
                  马伟明的伟大创造离祝捷的凯旋门还很遥远,下一步的工作是1:1样机单元部件的研制。仅此一项至少还需要5000万元以上的经费投入。钱从哪儿来?“如果国家仍然不投资,”马伟明犟着劲撂下狠话:“哪怕借贷举债,我一年内也要把它干出来!”
                  2008年3月,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视察海军工程大学。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用了整整2小时40分钟,详细听取了马伟明院士四大研究方向11个重点科研课题的汇报。
                  “这些研究方向和重点课题,都是海军装备建设急需的关键技术。”吴司令员十分振奋,紧紧握着马伟明的手允诺:“这四大研究方向只要有一个取得重大突破,海军就要给你们记功、为你们庆功!”


                  IP属地:广东17楼2013-12-28 11:35
                  回复
                    有人说:马伟明太较真,太较劲。
                    “这有什么不好吗?”刘德志还是用故事说话:
                    我军某主战新型装备制造过程中,电机机组出现火花故障。如果排除不了,该设备将不能定型使用。研发单位和生产厂家捣鼓了一年多,始终无法解决。开了若干次研讨会,全国有名的专家教授都请了个遍,生产周期也因此一拖再拖,仍然找不出症结。最后由高层机关亲自出面邀请马伟明院士到现场进行诊断。
                    直流电机技术,并非马院士的专攻。但接受任务后他立即赶到生产厂家,蹲在机组旁对照设计图纸反复琢磨,如此整整一天没挪窝儿。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叫来技术工人,按无火花区设定一个极一个极地进行调试。
                    调试一个极,火花未减;调试两个极,火花依旧。
                    马伟明要求继续往下调试,遭到技术工人拒绝。
                    “还有几个极为什么不调试?”马伟明不明就里。
                    “几十年了,我们都是这样调的。”技术工人理直气壮:“一般调试两个极,剩余的就免调。”
                    “为什么不做全极数调试呢?”
                    回答是工作量太大。大到什么程度?若是实船调试,3台机组耗时长达几个月。在厂里尽管方便,但调试起来也很费劲。
                    “必须把每个极都调一遍!”马伟明责令厂方进行整个电机全极数调试。
                    电机全极数调试完毕,火花消失。
                    马伟明下令再做200小时运行试验,结果正常。
                    “就凭他这份严谨认真劲儿,就该他当院士!”实装鉴定会上,几位总工心悦诚服,敬佩不已。


                    IP属地:广东19楼2013-12-28 11:43
                    回复
                      还有人说,就马伟明这怪异性格与倔犟脾气,比陈景润还陈景润。言外之意,他只能做学问、搞研究,当不了官。
                      不错。当年张盖凡老先生将马伟明收入门下时,给他出的第一道考题就是:“人生三条道——当官、发财、做学问,你选哪一条?”
                      马伟明立誓明志:“终身做学问!”
                      马伟明淡泊名利、不贪钱财,军界学界早有公论;但若说马伟明不愿做官,甚至到手的高官都不肯做,则知之者为数不多。
                      新世纪元年。马伟明的头上还没有戴上院士的桂冠,只是一位普通的教授。在海军工程大学,与他年龄相仿甚至比他更年轻的教授不下一个排。但一位军委首长亲临学校视察,却点名要单独接见马伟明。
                      “你只要回答我一个问题。”军委首长开门见山:“愿不愿当校长?”
                      太突兀了,突兀得简直令马伟明不知所措!
                      “你要愿意,可以先任命为副校长。”军委首长进一步交底:“一俟现任校长到龄,明年再接任校长。”
                      海军工程大学校长,正军级,少将衔。40岁获此大任,握此重权,这是多少官场中人难以企及的光荣与梦想啊!然而,马伟明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我是个做学问的人,不适合当领导。”马伟明很果决。
                      这下该轮到军委首长惊诧了:这么大的官,竟然有人不愿当。少见的怪事!
                      是夜。军委首长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责成随行人员找最熟悉马伟明的教员座谈,问题同样只有一个:“马伟明为什么不愿当校长?”
                      答案还是那样简单:他立誓献身科学,矢志不渝,心无旁骛。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在金迷纸醉的浮华尘世,一个青年学人为了心仪的科学事业,甘守寂寞,特立独行,不为权位所动,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离校前,军委首长再次召见马伟明:“你还可以考虑一段时间,下次到北京给我回话。”


                      IP属地:广东20楼2013-12-28 11:44
                      回复
                        然而,马伟明一头扎进他的实验室,展开创新思维的翅膀,自由翱翔于科学王国,如天马行空,纵横驰骋,徜徉恣肆,好不惬意!那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呢?早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
                        一年后。马伟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616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员。
                        又一年后。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为马伟明荣记一等功,并授予海军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IP属地:广东21楼2013-12-28 11:44
                        回复
                          这家伙太厉害了!他的脑袋是什么材料做的?


                          IP属地:广东22楼2013-12-28 11:45
                          回复
                            现在海军的综合全电推进系统、 航母电磁弹射系统、电磁炮甚至未来的太空武器等很多关键性核心技术,都是离不开他的成果,太厉害了!


                            IP属地:广东23楼2013-12-28 11:50
                            回复
                              以前有人说:中国的蒸汽弹射技术还不如电磁弹射技术成熟,原因就在马伟明身上!蒸汽弹射花掉好几个亿,还是没真正过关,但马伟明他们却先把电弹给搞好了,真厉害!
                              谁再怀疑中国新航母的技术层次,谁可以去面壁了


                              IP属地:广东24楼2013-12-28 1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