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话吧 关注:191贴子:991

晋语声调演变史中的几个问题* 乔全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晋语是“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李荣1985)。晋语不包括山西西南部中原官话汾河片。本文运用“历史比较法”与“历史文献考证法”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晋语声调演变史中的几个问题。以下分别从平上去入四个方面讨论。
一 平声调的演变
晋语有部分县市的方言平声不分阴阳。主要分布在晋语核心地区并州片,东北部、北部张呼片,少数分布在东南部的上党片。平声不分阴阳的方言可分为两种类型:1 平声包括古全浊、次浊及清声母平声字。2 平声只包括古次浊、全浊声母平声字,古清声母平声字与清、次浊上声字合流,这种类型的方言,大多分布在晋语五台片:如:宁武、神池、五寨、岢岚、保德、偏关、河曲、忻州、定襄、原平、五台、代县、朔州、平鲁、浑源(以上五台片)、阳曲(并州片)。第二种类型保留不完整,本文着重讨论第一种类型。


IP属地:北京1楼2013-12-28 11:28回复
    1 平声不分阴阳的方言
    晋语核心地区并州片有14个方言点平声不分阴阳。如:太原、娄烦、古交、清徐、文水、祁县、孝义、平遥、介休、榆次、太谷、交城、寿阳、榆社等。东南上党片有2个点平声不分阴阳。如:武乡、高平。东北部张呼片河北晋语有14个点平声不分阴阳。如:张家口、张北、康保、沽源、尚义、怀安、万全、宣化、崇礼、灵寿、平山、获鹿、元氏、赞皇等;北部张呼片内蒙古晋语有5个点平声不分阴阳。如:呼和浩特、凉城、集宁、丰镇、太仆寺等。现以并州片方言为例列如下表:


    IP属地:北京2楼2013-12-28 11:35
    回复
      2025-08-04 13:21: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 平声不分阴阳的文献记载及问题讨论
      王力先生认为,《经典释文》时代,平声还没有分化出阴阳平。(1984)现代普通话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这是由中古的平声分化出来的。这种分化在十四世纪以前就完成了。《中原音韵》是把平声分为阴阳的第一部书。(1980)王力先生指出了平分阴阳的上限和下限。
      那么,晋语并州片方言平声不分阴阳是存古?还是分化以后的回头演变?这个问题讨论热烈,见仁见智。本文从文献记载和演变机制角度提出一点粗浅看法。
      从文献角度看,晋语平声不分阴阳可以上溯到十七世纪初。
      明袁子让在《字学元元》卷八(1603)记载:“秦晋读清平如浊平,吾楚人亦读清平如浊平,又读去声如清平。”楚人的声调情况暂且不论,晋人清平读如浊平,在晋方言的核心地区并州片至今亦然,秦人读清平如浊平,据调查,今属中原官话的陇中片和南疆片有几十个县平声也不分阴阳。如:
      陇中片:天水、秦安、通渭、临夏、广河、渭源、庄浪、海原、隆德、民和、乐都、同仁等。
      南疆片:昭苏、巩留、伊宁、吐鲁番、库车、温宿、巴楚等。但这两片大都是清代后期由陕甘两省过去的移民。(贺巍2002)
      如果袁子让对秦晋语平声不分阴阳的记载稍嫌笼统,那么十八世纪记载并州片方言的《方言应用杂字》清浊平互注的材料却显示得清清楚楚。如:
      以浊平注清平:厅亭央羊方房花华因寅初除宣旋敲乔
      以清平注浊平:房方防方前千渠区蟠潘
      从文献可知,晋语早在十六、十七世纪之前平声就是一个,没有阴阳之分。这只是发现的有记载的文献,而在实际读音中平声不分阴阳的时代还可能更早。
      这个平声是中古延续下来的?还是中古分化后到十六世纪又合而为一?它演变的机制又是什么?


      IP属地:北京3楼2013-12-28 11:37
      回复
        何大安认为:“山西方言单字调阴、阳平不分而变调二分的现象,综合不同的类型,推论单字调的不分,乃是阴、阳平二分以后的再合流。经历(一)平声分阴阳,(二)阴阳平合并的声调完全回头演变。”(1994)理由一:平声至少在中唐时期即已开始分化,九世纪的《悉昙藏》曾提到当时北方四位法师的声调特色,共同点则是平声都分轻重,也就是都分阴阳平。另一方面,声母清浊对比的消失,唐五代西北方音已如此,至迟到北宋初年,政治中心的汴洛方音,全浊声母已经清化。理由二:平遥、文水、祁县近代期之前只是一类,此后分化为阴平、阳平,这两类形式还保留在连读形式里,而在个读由分而合了。此正是“回头演变”的例子。以上的两个理由中第二个理由解释起来较为困难。因为连调区分阴阳平可能反映其来源不同。


        IP属地:北京4楼2013-12-28 11:38
        回复
          然而,仔细分析,认为晋语核心地区并州片的平声是先分阴阳,而后又合流,起码缺乏足够的历史证据和演变的时间条件。按何先生的推论,即使平声在中唐时期开始分化,并不意味着在中唐或稍后时期已经完成,事实上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清浊对比尚未消失,读平声时自然有轻重之分。更何况声母清浊对比的消失不一定就是平声分化为阴阳平的开始,平声分化并不以浊声母消失为必要条件。现代方言中吴方言苏州话、温州话、湘方言双峰话的浊声母还保留着,但双峰话声调已分为阴阳平、阴阳去,苏州话声调已分为阴阳平、阴阳去、阴阳入,温州话的平上去入也各分为阴阳两类。可见,声母清浊与声调分化不存在必然联系。平声的分化象其他语音现象的变化一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古代山西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参照北方话中的平分阴阳的时间,至宋平声尚未分开,朱熹反切可以证明这一点。(1980)平分阴阳直到十四世纪之前才彻底完成。(王力1980)其间经历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假如晋语在这种变化的过程里中止了演变又介入了新的变化,也应当在语言中留下“词汇扩散”的遗迹。河北宁河方言的去声调阴去、阳去尚未完全合流,阴去强、阳去弱的过渡现象为河北方言的去声调由分而合提供了活的化石(详见下文“去声调
          的演变”)。今并州片平声没有留下音变中的不同层次现象。假如在十四世纪后并州片阴阳平又合流了,那么,为什么刚刚分开的阴阳平又合流了呢?其合流机制和合流原因是什么?从十七世纪初袁子让的记载、十八世纪的《方言应用杂字》清浊平互注的用例看,并州片的平声没有显示刚刚合流后的迹象,似乎是古声调的保留。


          IP属地:北京5楼2013-12-28 11:39
          回复
            看来,在声调分化前,清浊声母对调值、调型就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其读音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在平分阴阳的方言中表现为显性,在没有分化的方言中只表现为隐性,这种隐性可能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显示其清浊音的不同(如平遥的平声),也可能给出什么条件也不再显示(如连读不变调的平声、去声),不能显示是因为清浊音的差别早已被磨损掉了。
            考虑晋语平声不分阴阳问题应当同时考虑其他调类不分阴阳的问题。现晋语五台话只有平上去入四个调,“从五台的情形看来,除去‘浊上归去’这一点代表相当早期的演变之外,要说这四个调是从七个或八个调两两合并而来,可能有解释上的困难。”“声调的演变不同于北方官话,可能保存中古之后不久的调类,应该是可以说得通的。”(丁邦新1998,237)其实五台话还不典型,阴平归入上声。典型的是山阴话、繁峙话,这两个方言点只有平上去入。尽管平声也能根据连调区分出两类,但去声和入声单读和连读却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说平声是回头演变而去声、入声不是。


            IP属地:北京7楼2013-12-28 11:40
            回复
              学界对晋语只有一个平声调颇为关注,丁邦新先生在《汉语声调的演变》一文中几次讨论到晋语平声。他认为要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晋语的平声是存古现象。不认为晋语的平声是由中古的阴阳平合并而来,“因为要说一个声调分而为二,后来又原封回头合而为一,在语音学的理论上应该尽量避免。”如果没有分化的证据,宁可认为是保存了古音系统。(1998,123-124)
              此外,晋语核心地区平声不分阴阳的保守性一定与晋语地理上的封闭性有密切关系。晋语并州片平声的演变属自身的演变,有特定时期和地域的制约,没有参与其他片或官话区平声分化的演变。


              IP属地:北京8楼2013-12-28 11:42
              回复
                二 清上与清平合流的历史
                清上与清平合流的现象在今晋语五台片的18个方言点,陕北晋语的6个方言点:府谷、神木、靖边、米脂、子洲、绥德,内蒙古晋语的杭锦后旗、临河、磴口、乌海4个方言点均可见到。为讨论方便,现将晋语五台片方言的合流后的调值列表如下:


                IP属地:北京9楼2013-12-28 11:44
                回复
                  2025-08-04 13:15: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对照唐五代西北方音及其他文献资料,清上与清平合流的历史可上推至晚唐五代。
                  敦煌文献《字宝》注音有一例: 1,侧交反,庄母肴韵;又支咬反,照母巧韵。
                  《开蒙要训》、《千字文》有5例别字异文也反映了这种现象:
                  枋,府良切,非母阳韵——纺,敷母养韵 2 ,即移切,精母支韵——紫,精母纸韵
                  粉,方吻切,非母吻韵——纷,敷母文韵 碑,府移切,帮母支韵——俾,帮母纸韵
                  岂,去豨切,溪母尾韵——欺,溪母之韵《开蒙要训》一例注音:如:3 ,九鱼切,见母鱼韵,注“己”,见母止韵。
                  “这些例子是否可以证明在这个方音里清上转入清平,像现在山西神池、宁武、朔县等方言那样,清上与清平是一个调值?似乎证据还不足,有待进一步考察。”(刘燕文1998)
                  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所载《开蒙要训》注音本发现有以清平注清上6例,以清上注清平8例。如:


                  IP属地:北京10楼2013-12-28 11:45
                  收起回复

                    罗先生认为这种现象要么是声旁直接或间接类推的读音,要么是注音时对于声调的疏略。(1961,126)“除此之外,我们还不能有更具体的断案。然而专从这几点论,已竟可以拿它当作从唐代西北方音变到现在西北方音的一个枢纽了。”(1961,129)
                    联系晋语今读清平与清上同调现象,有理由认为唐五代西北方音的一支应该是清平与清上同调的。晋语中所保留的这种现象应是唐五代西北地区那支方音的遗存。


                    IP属地:北京11楼2013-12-28 11:47
                    回复
                      联系晋语今读清平与清上同调现象,有理由认为唐五代西北方音的一支应该是清平与清上同调的。晋语中所保留的这种现象应是唐五代西北地区那支方音的遗存。
                      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于思空以乐曲有《想夫怜》,其名不雅,将改之,客有笑者曰:‘南朝相府曾有瑞莲,故歌《相府莲》,自是后人语讹,相承不改耳。’”“想”与“相”,前者清上,后者清去,在今绛县同调;“夫”与“府”,前者为清平,后者为清上,与今晋方言阴平上调相同。这该是清上与清去、阴平与阴上同调的最早记载。
                      当然,从实例上看,也可能稍嫌不足,有的用字生僻,有的仅为孤例。但我们认为,从不同的方面交互印证,也恐非偶然。再说,今天的方言现象就是古代某种现象的活化石。古代的文献资料发现的越多、对应的越多,当然更好,古代的文献资料有时不可多得,可能只有一条,但它的文献价值则可能是巨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还会发现更多的资料来加以补正。


                      IP属地:北京12楼2013-12-28 11:48
                      回复
                        三 去声调的演变
                        晋语上党片有8个方言点去声是分阴阳的。如:长治(市)长治(县)、潞城、黎城、平顺、壶关、屯留、长子等。
                        去声分阴阳的各点,大都是古去声清声母字今读阴去,古去声浊声母字和古上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去。上党片的黎城、屯留两个方言点与其他6点略为不同,古平声浊声母字归入阳去。
                        从晋语上党片去声分阴阳的8个方言点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均集中在山西东南部。这8个方言点的去声至今尚未显示合流的迹象。而与之相关的河北部分方言点的阴阳去却显示出阴强阳弱、阴阳去合流等不同的演变层次。
                        李思敬从今河北宁河方言的阴去阳去两个调类尚未完全合流证实了古官话去声分阴阳。今北方方言的中心地区至今仍存在着阴阳两调的对立,但阴去调处于强势地位,阳去调处于弱势地位,阳去调已进入晚期,即处于逐步消亡的阶段。将来的发展趋势是阳去并入阴去,五个调类变为四个调类,从而走完北方话阳调类的历史发展道路。(李思敬1995)河北省无极、深泽两县今单字调去声也分阴阳,象宁河方言一样,阳去有并入阴去的趋势。保定市的清苑、满城、安国等及唐山的昌黎等二十余县市方言,普遍存在去声字在轻声字前能分阴阳去的现象:去声前读降调,是古清去字;去声前是升调,是古浊去字。是去声分阴阳的遗迹。(陈淑静2002)
                        上述二位先生均指出河北方言去声分阴阳的事实,没有说明形成的原因,也没有说明为什么代表北方官话的《中原音韵》去声不分阴阳,而河北的部分方言却分。河北方言去声分阴阳到底反映了何时的“遗迹”?


                        IP属地:北京13楼2013-12-28 11:49
                        回复
                          四 入声调的演变
                          最早发现山西方言有入声的是清末劳乃宣。他在成书于光绪九年(1883年)的《等韵一得·外篇》“杂论”中说:“山西有有入声之处。”这比清末李汝珍在《李氏音鉴》(嘉庆十四年,1810年)中认为“或曰北无入声,此固方音而然”(卷四)的看法前进了一步。
                          晋语入声韵收喉塞尾的存在是客观事实,而入声调的演变比较复杂,本文仅仅通过几个方言点入声调消失前的情况和消失后的痕迹窥探晋语入声调的演变。
                          1 襄垣的浊入在消失途中
                          晋语襄垣方言有两个入声调:入声1(音值3)和入声2(音值5),另外还有一个舒促调(音值213),这些读舒促调的字基本上是浊入字。实际上也可以说襄垣方言有三个入声调,两个由清入字分化的入声和一个正处在向舒声过渡之中的浊入声,前两个喉塞韵尾明显,后一个已经不明显了,只闭塞而不破裂,与上声的213已很接近。再过若干年,襄垣的舒促调就会完全与上声字合流。(金有景1989)其实这是浊入字向舒声派入的先兆。


                          IP属地:北京15楼2013-12-28 11:50
                          回复



                            IP属地:北京17楼2013-12-28 11:58
                            回复
                              2025-08-04 13:09: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上表引自《山西方言的分区》(侯精一等1986),调值未加任何改动,后来的方言志,如介休等方言清入与平声、浊入与上声的调值完全相同。我们核实后也认为是相同的。上表中的调值是作者在不知道清入与平声、浊入与上声的调值相同的情况下记录的,为了区别入声与舒声的不同,尽量使其保持区别,而定为相近的调值,此处保留原样,更能反映出其真实性。晋方言除了并州片晋阳小片的15个点以外,其他片也有部分入声调读同舒声调。此处从略。
                              从上表看,入声与舒声的调值几乎相同,仅仅由于韵母有喉塞韵尾,调值读得短促而已。从晋语并州片看,实际上只存在入声韵(有塞音韵尾),而不存在入去声调(调值与某个舒声调相同)。入声的消失包括塞音尾的失落和入声调类的转化两个方面。(钱曾怡2000)而入声调类的转化应当是入声消失的关键。如果某种方言塞音韵尾已经失落,但调类保持独立,那么这种方言的入声还在;如果某种方言的入声调类已经趋同于别的调类,仅仅是保留塞音韵尾或轻微的塞音韵尾,那么这种方言的入声可以说不复存在或几于消失。晋语并州片的入声调类已经趋同于别的调类。
                              并州片的入声韵,“塞音韵尾的弱化也是晋中方言普遍的特点。韵尾在弱化后一般成为一个喉头紧张成分‘,’,个别情况下也可能进一步消失而使入声韵并入阴声韵。”(王福堂1999)其他片的入声韵情况亦然。晋语入声韵正处于行将消失前的演变之中。晋语的入声韵除了韵尾的弱化外,韵类还大大合并。如平遥等方言入声韵只归并为四个韵类。形成晋语入声韵演变的一大特色。


                              IP属地:北京18楼2013-12-28 11: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