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体的发展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乐府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负责收集民歌并为它配上乐谱。后来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如汉朝著名的《陌上桑》。此后,一些文人还沿袭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诗,这些诗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如高适的《燕歌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等。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最早出现的是《柏梁台诗》,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从它的用韵来看,产生的时代大约在汉代。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压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当时有所谓“永明体”,它的特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为其代表作家。到了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但唐以后也仍然有按照古诗的作法写诗的,即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这种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乐府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负责收集民歌并为它配上乐谱。后来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如汉朝著名的《陌上桑》。此后,一些文人还沿袭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诗,这些诗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如高适的《燕歌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等。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最早出现的是《柏梁台诗》,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从它的用韵来看,产生的时代大约在汉代。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压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当时有所谓“永明体”,它的特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为其代表作家。到了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但唐以后也仍然有按照古诗的作法写诗的,即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这种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