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风雅吧 关注:83贴子:3,270

【诗】近体诗的格律 (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以小见大车水马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诗体的发展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乐府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负责收集民歌并为它配上乐谱。后来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如汉朝著名的《陌上桑》。此后,一些文人还沿袭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诗,这些诗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如高适的《燕歌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等。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最早出现的是《柏梁台诗》,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从它的用韵来看,产生的时代大约在汉代。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压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当时有所谓“永明体”,它的特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为其代表作家。到了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但唐以后也仍然有按照古诗的作法写诗的,即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这种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1-09 11:09回复
    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和古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
    1 句数固定
    2 押韵严格
    3 讲究平仄
    4 要求对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1-09 11:12
    回复
      一、句数固定
      古体诗(包括古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律绝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长排,长律一般是五言诗。
      我们说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但不能反过来说,凡是八句的都叫律诗,四句的都是律绝。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不讲平仄,都是古体诗。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1-09 11:13
      回复
        二、押韵严格
        近体诗除有的首句押韵外,都是隔句押韵。(律诗八句,隔句押韵,就是压四个韵,如果首句入韵,就是压五个韵)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说近体诗押韵严格,主要是指:
        1. 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既可压平声韵,也可压仄声韵。
        2. 近体诗不能“出韵”,也就是说,韵脚(即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具体请参照《平水韵》】
        尽管平水韵是南宋才出现的,但它反应了唐朝人作诗用韵的部类。唐以后直到近代,尽管实际语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人们做近体诗时,还都依照平水韵。每一首诗的韵脚都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否则就叫出韵。出韵的诗,就不能算标准的近体诗。所以说,近体诗的用韵是很严格的。 古体诗就不然,它可以用邻韵的字,还可以换韵。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1-09 11:15
        回复
          三、讲究平仄
          平仄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近体诗的平仄似乎很复杂,但是基本要求只有一点:平仄相间,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
          五言律诗的平仄,可以看成是在“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音节形成的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比如,细草微风岸 就是甲,仄仄平平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上面的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可以称为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七言的近体诗不过是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乙丙丁四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四种不同格式的律诗: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1-09 11:16
          回复
            1. 五言仄起仄收式
            甲,乙。
            丙,丁。
            甲,乙。
            丙,丁。
            之所以叫仄起仄收式,是因为首句甲: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和第五字都是仄。仄起仄收式就是律诗的一种格式。甲乙丙丁重复一遍,刚好八句。 五言仄起仄收式,举个例子,杜甫的 旅夜书怀
            (甲)细草微风岸,(乙)危樯独夜舟。
            (丙)星垂平野阔,(丁)月涌大江流。
            (甲)名岂文章著,(乙)官应老病休。
            (丙)飘飘何所似,(丁)天地一沙鸥。
            上面这个叫五言仄起仄收式,与之相对应的七言的则是平起仄收式。同样是八句:
            甲,乙。
            丙,丁。
            甲,乙。
            丙,丁 。
            之所以说是平起仄收式,因为首句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七字仄声。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甲)巴山楚水凄凉地,(乙)二十三年弃置身。
            (丙)怀旧空吟闻笛赋,(丁)到乡翻似烂柯人。
            (甲)沉舟侧畔千帆过,(乙)病树前头万木春。
            (丙)今日听君歌一曲,(丁)暂凭杯酒长精神。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1-09 11:17
            收起回复
              2. 五言平起仄收式(七言仄起仄收式)
              丙,丁。
              甲,乙。
              丙,丁。
              甲,乙 。
              五律如王维《山居秋暝》
              (丙)空山新雨后,(丁)天气晚来秋。
              (甲)明月松间照,(乙)清泉石上流。
              (丙)竹喧归浣女,(丁)莲动下渔舟。
              (甲)随意春芳歇,(乙)王孙自可留。
              七律杜甫《和裴迪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丙)东阁官梅动诗兴,(丁)还如何逊在扬州。
              (甲)此时对雪遥相忆,(乙)送客逢春可自由?
              (丙)幸不折来伤岁暮,(丁)若为看去乱乡愁?
              (甲)江边一树垂垂发,(乙)朝夕催人自白头。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1-09 11:17
              回复
                3. 五言仄起平收式(七言平起平收式)
                丁,乙。
                丙,丁。
                甲,乙。
                丙,丁。
                只是把第1种格式的首句(甲)换成了(丁)
                五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丁)城阙辅三秦,(乙)风烟望五津。
                (丙)与君离别意,(丁)同是宦游人。
                (甲)海内存知己,(乙)天涯若比邻。
                (丙)无为在歧路,(丁)儿女共沾巾。
                七律如苏轼《新城道中》
                (丁)东风知我欲山行,(乙)吹断檐间积雨声。
                (丙)岭上晴云披絮帽,(丁)树头初日挂铜钲。
                (甲)野桃含笑竹篱短,(乙)溪柳自摇沙水清。
                (丙)西崦人家应最乐,(丁)煮芹烧笋饷春耕。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1-09 11:18
                回复
                  4. 五言平起平收式(七言仄起平收式)
                  乙,丁。
                  甲,乙。
                  丙,丁。
                  甲,乙。
                  只是把第3种格式的首句(丙)换成了(乙)
                  五律李商隐《晚晴》
                  (乙)深居俯夹城,(丁)春去夏犹清。
                  (甲)天意怜幽草,(乙)人间重晚晴。
                  (丙)并添高阁迥,(丁)微注小窗明。
                  (甲)越鸟巢干后,(乙)归飞体更轻。
                  七律如杜甫《登高》
                  (乙)风急天高猿啸哀,(丁)渚清沙白鸟飞回
                  (甲)无边落木萧萧下,(乙)不尽长江滚滚来
                  (丙)万里悲秋常作客,(丁)百年多病独登台
                  (甲)艰难苦恨繁霜鬓,(乙)潦倒新停浊酒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1-09 11:19
                  回复
                    以上就是律诗的四种格式,所有律诗都可归入这四种格式的其中一种。不难发现,第3种,第4种格式分别是第1种,第2种格式的首句换了。 仄收的甲改成平收的丁,仄收的丙改成平收的乙。 改成平收,是为了首句入韵。 因为近体诗只能压平声韵,不能压仄声韵。一般说来,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所以五律多是第1,2种格式,七律多是第3,4 种格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1-09 11:19
                    回复
                      【关于拗救】上面几首诗并不是每一句都完全按照甲乙丙丁的,有些地方平仄并不对应。过去作诗有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说每句第一、三、五字可以随意,其实并不尽然,二四六必须分明,也不完全对。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1-09 11:20
                      回复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个字必须是仄, 否则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这就是“三平调”,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是古风特有的句式,近体诗是觉不允许出现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如果改成了仄,全句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平”。但孤平可以救,救的办法就是把本句中的第五个字由仄变平。即全句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苏轼《新城道中》“溪柳自摇沙水清”就是“自”字拗,“沙”字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1-09 11:21
                        回复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个字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个字就要由仄改平,全句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救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个字或五言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说这种句式是拗救,只是为了讲述和记忆的方便。其实这种“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在近体诗中反而比仄仄平平平仄仄用的更为普通,应看做是正格。上面说的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多用在尾联的出句上。如陆游《夜泊水村》“记取江湖泊船处” 五言是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例如王勃“无为在歧路”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1-09 11:22
                          回复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 全联就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的“十”古音是仄声,用对句的“烟”救。五言是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字拗,“吹”字救。
                            前面说乙句如果犯孤平,可以第五字变平来救,这样,甲句的这种拗救就常常和孤平拗救结合起来。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无”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又救出句“万”字。
                            此外,甲句第五字拗,也可以用对句第五字救。全联成了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又救出句的“竹”。五言是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种拗救也常和孤平拗救结合起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1-09 11:22
                            回复
                              律诗平仄的检测
                              以后我们在判断一首律诗的平仄是否正确的时候,可以这样看:首先标出这首诗是哪种格式
                              1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2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3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4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如果符合这里面的四种其中一种格式,说明第一步没问题。
                              第二步,看丁,是否出现了“三平调”的错误。
                              第三步,看乙,是否“犯孤平”,就是看第三个字和第五个字,都是平,就是犯孤平了。
                              第四步,看甲,第五个字和第六个字,如果有其中一个拗了,看它后面的乙的第五个字有没有救它。
                              第五步,看丙,是否用了特殊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
                              除了这几点之外,其它基本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1-09 1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