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是一条经济学定律,断言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当一物品价格增加,其需求量会下降,反之亦然。换言之,根据需求定律,若以竖线为价及横线为量,当中的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又换言之,价格或代价与需求量是需求定律中的两个变量,而定律约束了这两个变量是反向函数。
查其出处,应该出自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
而曼昆的教科书上,所说的更为直接,描述如下:
由于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我们就说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经济学家称之为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
于是乎,出行需求太多,高速公路都堵满车怎么办?涨价!有住房需求的人太多怎么办?涨价!满街打不到的士怎么办?涨价!
专家们言之凿凿拿着需求定律来说话,涨价理由充分,大家都觉得有问题,但都难说清问题在哪,对不?
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
1、需求其实有两类,实际需求与投机需求。这两种需求特性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2、实际需求不会凭空生成或消灭,只会转移或抑压。
先谈第一点,其实就是投机需求的特性。现实之中我们常常能观察到这现象:看到房价涨的越高,房屋销售就越火爆;股票也是一样,在上证指数6000多点的时候,是买股票人最多的时候,等上证指数跌到一千点左右,股票营业厅反而是门可罗雀。究其原因,投机需求对价格根本不敏感,而关键在于未来能否以更高的价格把现价买入的商品卖出去。当价格持续上升时,就会给投机者以信心,于是就生成了大量的投机需求。
再谈第二点,关于实际需求的特性。人要生活在这个社会,必然会有需求,下至衣食住行,上至金银珠宝。实际需求一般情况下,不会凭空生成或消失(除非是主体的出生或死亡),,需求会从价格高的产品流向价格低的产品(基于同等质量而言),同样的商品会在价格高时抑压,价格转低时释放。我们可以观察到,泰国米涨价了,对泰国米的需求减少了,但这些需求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江西米,东北米等其他品种上面了。羽绒服降价了,其购买的人大幅增加,这些需求也不是凭空生成,而是从买棉袄的需求那边转移过来。火车上套餐卖得很贵,买的人少,并不是火车上的人没有吃饭的需求,而是把这需求抑压下来,等下车后再来实现。某件货品大减价导致销量增加,并非因为生成新的需求,而是之前高价格抑压的需求,在降价后得以释放。如此前金价大降,导致“中国大妈”大量扫货,这就是之前抑压的需求释放的结果,而现在价格比当时更低,但购买者数量远比不上当时,是由于抑压的需求已经释放得差不多,再降价起到的刺激作用已经不大了。
需求的特性总结如下:
实际需求:不会凭空生成或消失,只能转移或抑压。
投机需求:可以凭空生成或消失,但与价格高低无关,只与未来价格高低的期望相关。
回头看需求定律,首先它没有考虑投机需求。这点可以先放过它,姑且认为它说的需求就是狭义的,就是指实际需求。
而它的错误在于,认为价格与需求是同样的变量,需求可以控制价格的高低,价格反过来可以控制需求的生成或消失。而事实上,实际需求不因价格的变化而存在。价格升高了不代表需求消失了,问题解决了。只是把A商品的问题暂时转嫁到B商品。以高速公路为例子,公路A,B都可通往目的地,而公路A经常堵车,于是专家发话,涨价!涨价后公路A堵车现象得以缓解,但B却开始堵起来了,于是专家再次发话,涨价!结果A又开始堵车。问题依然存在,但两条公路都已经涨价了。
最后再谈一下吉芬商品。
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1837年-1910年)发现:1854年爱尔兰发生大饥荒而使马铃薯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之时,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
这就是一个观察实际需求转移很好的例子。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太穷了,平时人们所能消费得肉类便不太多,如今马铃薯涨价了,相对他们来说更穷了,穷到买不起原本消费肉类的数量,结果只好增加对马铃薯的购买来补救。
类似的,小户型房在国内也是典型的吉芬商品。由于房价上涨,一般实际需求的人买不到大户型,便只能转向小户型了。因此一般楼盘放出来,往往是小户型最快卖完的。这个与投机需求无关,一般投机需求,买大户型更省事。
查其出处,应该出自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一·科学说需求》。
而曼昆的教科书上,所说的更为直接,描述如下:
由于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我们就说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经济学家称之为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
于是乎,出行需求太多,高速公路都堵满车怎么办?涨价!有住房需求的人太多怎么办?涨价!满街打不到的士怎么办?涨价!
专家们言之凿凿拿着需求定律来说话,涨价理由充分,大家都觉得有问题,但都难说清问题在哪,对不?
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
1、需求其实有两类,实际需求与投机需求。这两种需求特性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2、实际需求不会凭空生成或消灭,只会转移或抑压。
先谈第一点,其实就是投机需求的特性。现实之中我们常常能观察到这现象:看到房价涨的越高,房屋销售就越火爆;股票也是一样,在上证指数6000多点的时候,是买股票人最多的时候,等上证指数跌到一千点左右,股票营业厅反而是门可罗雀。究其原因,投机需求对价格根本不敏感,而关键在于未来能否以更高的价格把现价买入的商品卖出去。当价格持续上升时,就会给投机者以信心,于是就生成了大量的投机需求。
再谈第二点,关于实际需求的特性。人要生活在这个社会,必然会有需求,下至衣食住行,上至金银珠宝。实际需求一般情况下,不会凭空生成或消失(除非是主体的出生或死亡),,需求会从价格高的产品流向价格低的产品(基于同等质量而言),同样的商品会在价格高时抑压,价格转低时释放。我们可以观察到,泰国米涨价了,对泰国米的需求减少了,但这些需求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江西米,东北米等其他品种上面了。羽绒服降价了,其购买的人大幅增加,这些需求也不是凭空生成,而是从买棉袄的需求那边转移过来。火车上套餐卖得很贵,买的人少,并不是火车上的人没有吃饭的需求,而是把这需求抑压下来,等下车后再来实现。某件货品大减价导致销量增加,并非因为生成新的需求,而是之前高价格抑压的需求,在降价后得以释放。如此前金价大降,导致“中国大妈”大量扫货,这就是之前抑压的需求释放的结果,而现在价格比当时更低,但购买者数量远比不上当时,是由于抑压的需求已经释放得差不多,再降价起到的刺激作用已经不大了。
需求的特性总结如下:
实际需求:不会凭空生成或消失,只能转移或抑压。
投机需求:可以凭空生成或消失,但与价格高低无关,只与未来价格高低的期望相关。
回头看需求定律,首先它没有考虑投机需求。这点可以先放过它,姑且认为它说的需求就是狭义的,就是指实际需求。
而它的错误在于,认为价格与需求是同样的变量,需求可以控制价格的高低,价格反过来可以控制需求的生成或消失。而事实上,实际需求不因价格的变化而存在。价格升高了不代表需求消失了,问题解决了。只是把A商品的问题暂时转嫁到B商品。以高速公路为例子,公路A,B都可通往目的地,而公路A经常堵车,于是专家发话,涨价!涨价后公路A堵车现象得以缓解,但B却开始堵起来了,于是专家再次发话,涨价!结果A又开始堵车。问题依然存在,但两条公路都已经涨价了。
最后再谈一下吉芬商品。
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1837年-1910年)发现:1854年爱尔兰发生大饥荒而使马铃薯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之时,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
这就是一个观察实际需求转移很好的例子。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太穷了,平时人们所能消费得肉类便不太多,如今马铃薯涨价了,相对他们来说更穷了,穷到买不起原本消费肉类的数量,结果只好增加对马铃薯的购买来补救。
类似的,小户型房在国内也是典型的吉芬商品。由于房价上涨,一般实际需求的人买不到大户型,便只能转向小户型了。因此一般楼盘放出来,往往是小户型最快卖完的。这个与投机需求无关,一般投机需求,买大户型更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