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个人意见,不喜勿喷。文中的名字全部按照原著小说翻译,但是为了方面理解,我会解释角色身份。
说影评,我有必要说一下我看的版本。我看的是由韩文版打上了中文的版本,请原谅我并没有去电影院支持它的票房。
我对影片的总评是,肯定影片演员的演技,肯定特效,肯定配乐,但是不肯定剧情的编排。
事实上,这是电影必然会有的局限性。毕竟现在很难有人接受像《太空漫游2001》一样近4个小时的科幻片了。
正是这样的删减,让整部电影完全地变了味。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很难以想象,怎么可能让一个孩子,掌控人类的存亡之秋呢?

在小说中,这却是完全解释的通的。事实上,安德一家的孩子,全都是基因工程的产物。当然,这点在小说中也是暗示。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彼得(他的哥哥)太过于残暴,瓦伦蒂(他的姐姐)过于温柔了,于是综合他的哥哥和姐姐,安德出生了。”(大意)
当时的地球为了控制人口,每个家庭只允许生两个孩子。而安德的出现是个特例,这点也很能表现出来,他被称为“小三”,在社会受到歧视。
当时,早已出发的地球舰队已经很接近虫族母星了,而事实上,地球舰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不过虫族。所以,地球方面希望再出现一个马丁(那个开飞机打虫族的那个人,我记得他小说里开的不是飞机而是太空船我会说……)一样的指挥官,来扭转败局。
先来说说彼得(Petter),安德的哥哥。他是第一个基因工程的产物,性别男,性格被定义为残暴。指挥官希望他能变得冷酷,这样他才能不择手段,才会炸毁虫族的母星。但是随后,国际舰队发现他实在是过于残暴,无法“理解虫族”。没有办法理解敌人的思想,就没有办法打败敌人。

于是国际舰队通过基因调整,得到了瓦伦蒂,性别女,性格被定义为温柔。但是瓦伦蒂太温柔了,国际舰队认为她下不了手。
于是乎,安德综合了他哥哥和姐姐的性格。
很多人可能会费解,为什么安德的哥哥在电影一开篇就揍安德呢?
事实上,这是孩子们之间的一种角色扮演游戏。带着虫族头套的人因为视野限制处于绝对的劣势,所以必然会输。而每次彼得都强迫安德扮演虫子,并且屡次威胁要杀了他。
彼得这么做,第一是因为他残暴的天性,第二是因为他恨安德,他认为安德夺走了原先他的荣誉(进入战斗学院)。

在安德进入战斗学院后,其实彼得和瓦伦蒂也没闲着,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挑起了人类的内战(就在安德赢得战争后),当然,这是后话,这也是电影中没有的。
我只是列举出了《安德的游戏》中电影和小说小小的一个差异,就让情节变得如此不同,而在战争学院安德的经历,那款关于巨人的游戏,和虫族的战斗(包括结局)等等方面的差异就更大了。

’所以,在这里,真诚的建议没看过原著的大家看看原著=w=
链接在下面不谢……!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423011419&uk=2133113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