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吧 关注:11,231贴子:396,151
  • 32回复贴,共1

【节选】探讨中国历史的拐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2-17 14:25回复
    题目是lz自拟的,原帖是讨论经济的,之间提到了对于西汉的解读


    2楼2014-02-17 14:26
    回复
      在中国的宋朝时期,逐渐积累并形成了不少科技成就,当时明显领先于欧洲。 但是,这时候“儒家”更进一步,“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和“三纲五常”的出现,让儒教伦理成为系统化的制度,对整个社会的想像力进行桎梏。 而“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又压制了社会知识阶层的想像创造力,并且使科技只能存活于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之内。 从“程朱理学”开始,汉族的知识阶层开始实现完全的“工具化”转型,而整个民族加速走向全民懦弱化。 同时,“程朱理学”的强化,又限制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火器的研发和应用受到严重的阻碍,结果导致国土被侵蚀,后被蒙古野蛮人所灭。 其中,出于一个变态皇帝爱好、在“三纲五常”的推动下,野蛮残忍的“女人缠足”成为社会文化制度。 到后来,中国无数读书人的想像力贫乏到将“三寸金莲”作为一种文化,并且变态到以“小鞋”为题材喝酒吟诗。 而“女人缠足”的文化观念,直到民国时期在女权团体的强大宣传攻势下才开始解体。 一般来说,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倒退都要反映到农业上,而到现在秦国时期的农业制度都是中国最先进的。 (关于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从秦开始制度和文化如何毒害整个中国的过程,我会在其它内容中沿着中国历史的过程进行分析,因为需要写的篇幅过长,这里就不多强调了)
        


      4楼2014-02-17 14:46
      回复

        简单统计了一下8个大事件的死亡比例和人数。


        8楼2014-02-17 17:16
        回复
          中国社会文化的起源在于“术(利益)”。
          如果仔细分析唐末之前的中国文化,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上层显性文化(军权拥有者)和中层隐性文化(精英集团)。
          上层是社会灾难的制造者,也就是通过破坏社会利益而获得本人的利益;
          而中层是社会利益的“稳定器”。
          上层是军事极/权者,会因为残/暴或腐/化而导致战乱整个社会陷入灾难之中。
          在乱世的时候,精英集团就开始发挥作用,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方向。
          而且,精英集团里也会出现能够掌权的人物,让社会能够恢复。
          比如说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精英出身,受到精英集团的支持,自身过良好的教育。 所以都能够自我约束,任用贤能。
          杨坚依靠精英集团登基并施政,实施系统的稳定国家、减轻民众负担的政策,而且本人极其简朴。
          可以说,杨坚奠定了隋唐时期强盛的基础。
          而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也是精英之间的争夺,双方都通过精英出谋划策,相互进行计算。
          但是,李世民“先发制人”,让太子李建成“措手不及”。
          其权力争夺也主要在宫廷内部,基本上没有“祸民”。 李世民当皇帝后,把李建的主要幕僚魏征招到自己的团队中,开始了“从谏如流”的“贞观之治”。
          而在中国2000多年历史上,也只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开元盛世(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少数几个值得称道的短暂时期。
          问题在于,由于缺乏合理制度的保障,权力拥有者很容易发生腐化,而腐化之后就是战乱,导致整个民族遭受涂炭。
          而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百多年的恢复、发展和鼎盛时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对内清明稳定、对外强大的连续时期。同期,唐朝的文化也达到中国文化的顶峰。
          后来,随着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和五代十国,瓦解整个精英集团的机制。
          从此,中国在暴/民文化的作用下快速沦落,再也没有“治”或者“盛世”,“盛唐”成为中国历史的“绝唱”。
          而所谓“康乾盛世”只是汉/奸卖/国/贼对于满清屠/杀奴/役汉人进行歌功颂德的装裱,反映的是汉/奸卖/国文化。
            


          9楼2014-02-17 17:22
          回复
            好帖 先收藏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2-18 03:49
            回复
              兵仙:其实我现在才明白这个世界是一个逻辑一致性的整体,而不是我们思维里的阴阳,矛盾和辩证的,所以古代就只有术,而没有“学”,有了逻辑才有“学”,既然只有术,那肯定是喜欢玩阴谋,不懂得合作共赢才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只有形而下的生物本能思维,没有对真善美对错好坏的形而上的思考。既然是动物本能,就只有活着的终极追求-----权,钱,色等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杀戮只是其中一个),而不具有精神的终极追求----------对错好坏真善美。所以并不是那些皇帝个人问题,这是一个整体思维问题。 @兵仙汉心


              13楼2014-02-18 09:36
              收起回复
                挖到一个彩蛋这下理解当时韩信裂土封王的时代背景了
                在1949年以前,中国史学界一般
                把秦统一以前的东西周称为封建时代,
                周之前为原始时代,秦朝之后为郡县制,这也符合中国的国情。
                因为封建即封土建国,即天子分封土地给亲戚大臣,这些亲戚大臣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军队,收税,每年向天子上贡,天子召唤时要自备军队,装备,粮草随天子出征。
                在欧洲,类似的阶段是在西罗马帝国覆灭到欧洲工业革命这一时期。
                在中国,秦以后主要就是郡县制,皇帝加官僚,根本就没有分封一说。
                因为MKS提出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四阶段模式,即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苏联的斯大林支持在此基础上的五阶段说法,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GC主义社会。
                1949年后,中国官方钦准的史学界照搬苏联的说法,把秦以前定性为奴隶社会,秦以后定性为封建社会,1840以后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把GC主义社会拆解为社会主义和GC主义两个阶段。这样一来,和历史上的中国实际完全不相符,概念,逻辑完全混乱,由此引发了很多讨论。至今官方钦定的断代理论仍然统治着高校的教学,充斥在教科书里,教授们明知错误还是这样教学生,只因为革命导师定下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
                =====================================================
                看到这里混乱的逻辑立马正常了有木有


                14楼2014-02-20 17:07
                收起回复
                  中国古代分封制与欧洲采邑制度的区别
                  1、中国先秦时代尤其是西周时代的分封往往是先有爵后有地,而欧洲封建制往往是先有地后有爵。即是说,先秦的分封制大多有两个基础,一是与王室有较近的渊源,二是有较大的功绩。这些具备了,就封给一个适当的爵位,然后指给一块地建国,有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各国内部的等级爵位不算)者互不从属(当然战国的几个新兴诸侯是用政治军事的方法取得的实权)。而欧洲的封建领主,往往是通过武力、联姻、继承等手段取得土地,然后再宣誓效忠某位更高级领主,获得爵位。
                  2、从属关系上差别较大。先秦的分封制是层层从属,从礼制上讲,诸侯效忠于天子,大夫效忠于诸侯,如此大夫也效忠与天子,即效忠于上级的上级直至天子。而欧洲各级封建主之间只效忠于直接上级,隔级之间无效忠关系,这也正是欧洲很多国王国土广阔却无法调动国内的骑士的原因。
                  3、由于以上的爵位关系和从属关系的不同,在继承上就有了不同。先秦的土地继承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男系继承,女系及外戚无权继承,而且理论上讲诸侯的继承都要受到王室的节制,王室有权否认继承(实际操作是另一回事,但诸侯的丧事和爵位继承都要通报王室)。而欧洲虽然有着更加严格的长幼制度(即长子继承全部,幼子什么也得不到。先秦宗法幼子降一级分封),但在继承权上相当松,女儿有继承权,外戚也有继承权,这就造成了大诸侯跨国领有土地、同时从属于两个上级领主、继承纠纷国际化等情况的产生。
                  4、总体来说,欧洲封建制没有分封制那么严格。先秦诸侯只能从属于天子,不服就要受到讨伐。等级森严,一成不变。而欧洲效忠关系十分松弛和自由,没有严格的宗法与分封制度。等级也有可能随着国力的改变而改变。


                  15楼2014-02-21 09:13
                  回复
                    5、以上的不同又导致了贡赋制度的不同。先秦的贡赋制度其政治意义远胜于经济意义。诸侯贡赋为各地方物,代表这方土地属于天子。其贡献之物多为军事和祭祀物资,内容以林、猎、渔、矿为主,偶有谷类,也主要用于祭祀,如黍、椒(豆子)、麦、稻等。《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管仲伐楚时借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即反映了这个问题。天子及王室日常用度出自王室领地,公卿又各有专门的采地,如周、召、单等,这些并不依靠诸侯,因此从经济上来说诸侯与天子之间并无从属关系。而欧洲各级封建领主之间的供赋更像是租税,经济意义十分明显。内容以农牧产品为主。封建领主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靠直接农民的地租和下级领主的供赋来维持的。领主之间主要是经济从属。
                    6、古代欧洲官吏来源
                    早期由于神权的强大,官吏往往由教士担任,或者必须得到教廷的承认;后期君权逐渐强大,官吏往往由国王任命贵族、亲信担任,教廷的承认与否不再重要。
                    欧洲没有科举制度。平民无法直接晋升。只有通过战功或其它功勋,被授予骑士或贵族身份,才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担任公职。但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时期除外(转帖)


                    16楼2014-02-21 09:18
                    回复
                      很明显:先秦分封等级森严,而欧洲不是。所以说,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欧洲走不到秦汉的地步,而先秦会走到秦汉,是符合逻辑的。再者,只有古希腊发明了逻辑(理性),被古罗马继承,又被欧洲继承,其他民族都没有的,这才有西方现代文明


                      17楼2014-02-21 09:31
                      收起回复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2-21 1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