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别称银邑,汉为下隽县地,故简称隽,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咸宁、岳阳、九江金三角中心交汇点。境内有杭瑞高速、武深高速、106国道、岳九铁路交叉过境;著名景点有“华中第一瀑”——白水岩瀑布,“江南药库”之称的药姑山,“道教第二十五洞天”的黄龙山,绝美九宫山,道家黄袍山等。
通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风景秀丽 。县域内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居住。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建县至今。先后孕育了唐代道教真人罗思远,宋代丙辰科状元杨起莘;左阁丞相方迪;吏部尚书户部尚书方琳;兵部尚书镇夷将军方琼;湘鄂早期红军革命将领吴国珍;空军少将徐水香等名人。隽水流域蕴藏着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有唱腔优美,旋律明快,极具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深厚群众基础的通城提琴花鼓戏。素有“茶叶之乡”、“牲猪之乡”、“建筑之乡”、“云母之乡”、“砂布王国”、“天然药库”、“鄂南明珠”等美誉的通城县,位于幕阜山北麓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县名源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之意。三省通衢的隽邑大地上,承载和孕育着四十万勤劳、睿智、朴实、善良的隽水儿女。因母亲河--隽水河穿城而过得名的隽水镇是通城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流中心。
通城属武汉城市圈,毗邻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国内陆两大“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联接点上,地处武汉、长沙、南昌大金三角经济区和咸宁、岳阳、九江小金三角经济区交汇中心。
中文名称:通城县
外文名称:TongCheng
别名:银邑、隽邑、下隽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湖北
下辖地区:隽水镇、北港镇、麦市镇
政府驻地:隽水镇
电话区号:0715
邮政区码:437400
地理位置:湖北省东南部
面积:1172平方公里
人口:46万(2009)
方言:赣语大通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锡山,药姑山,黄袍山,白水岩瀑布
车牌代码:鄂L
著名企业:玉立砂带,福人药业,平安电工
简称:隽
主要河流:隽水河
县树:油茶树
县花:杜鹃花
城市形象语:钟灵毓秀宜居城 三省通衢多客商
分享百科名片:
历史
地名由来
通城县名源于通城镇,简称隽。“通城”名源向无确说。一说通城地处三省六县通衢,东可达南昌,南可通长沙,北可抵武昌,西连岳阳,四面通城,故而得名;一说取意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
通城县域内,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居住。周为楚地,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下隽县,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隶之。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改隶巴陵郡。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江夏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通城并入崇阳县。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恢复通城县,隶属武昌郡,元属武昌路,明、清属武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后,属江汉道。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通城解放后,属湖北省大冶专员公署 。1952年秋后属孝感专员公署。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月属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仍属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今属咸宁市。
建制沿革
周朝属楚国,秦朝属南郡。汉朝,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隽县;汉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
同治通城县城图
十三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县隶之。三国,属吴国,为周瑜封邑。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朝,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夏郡。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北宋,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此为通城设县之始。元朝,属武昌路明朝,属武昌府。清朝,属武昌府。中华民国,属江汉道,民国21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属大冶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月,属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1998年12月,咸宁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咸宁市,通城县属咸宁市。![](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772a545ca95d143da76e42b43f18296/383dc0224f4a20a4d3f6758192529822730ed0bc.jpg)
✎﹍﹍﹍﹍﹍﹍﹍﹍﹍﹍﹍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记得,我不再记得,时光一定会替我们记得。
﹏₯㎕
通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风景秀丽 。县域内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居住。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建县至今。先后孕育了唐代道教真人罗思远,宋代丙辰科状元杨起莘;左阁丞相方迪;吏部尚书户部尚书方琳;兵部尚书镇夷将军方琼;湘鄂早期红军革命将领吴国珍;空军少将徐水香等名人。隽水流域蕴藏着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有唱腔优美,旋律明快,极具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深厚群众基础的通城提琴花鼓戏。素有“茶叶之乡”、“牲猪之乡”、“建筑之乡”、“云母之乡”、“砂布王国”、“天然药库”、“鄂南明珠”等美誉的通城县,位于幕阜山北麓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县名源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之意。三省通衢的隽邑大地上,承载和孕育着四十万勤劳、睿智、朴实、善良的隽水儿女。因母亲河--隽水河穿城而过得名的隽水镇是通城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流中心。
通城属武汉城市圈,毗邻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国内陆两大“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联接点上,地处武汉、长沙、南昌大金三角经济区和咸宁、岳阳、九江小金三角经济区交汇中心。
中文名称:通城县
外文名称:TongCheng
别名:银邑、隽邑、下隽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湖北
下辖地区:隽水镇、北港镇、麦市镇
政府驻地:隽水镇
电话区号:0715
邮政区码:437400
地理位置:湖北省东南部
面积:1172平方公里
人口:46万(2009)
方言:赣语大通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锡山,药姑山,黄袍山,白水岩瀑布
车牌代码:鄂L
著名企业:玉立砂带,福人药业,平安电工
简称:隽
主要河流:隽水河
县树:油茶树
县花:杜鹃花
城市形象语:钟灵毓秀宜居城 三省通衢多客商
分享百科名片:
历史
地名由来
通城县名源于通城镇,简称隽。“通城”名源向无确说。一说通城地处三省六县通衢,东可达南昌,南可通长沙,北可抵武昌,西连岳阳,四面通城,故而得名;一说取意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
通城县域内,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居住。周为楚地,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下隽县,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隶之。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改隶巴陵郡。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江夏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通城并入崇阳县。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恢复通城县,隶属武昌郡,元属武昌路,明、清属武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后,属江汉道。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通城解放后,属湖北省大冶专员公署 。1952年秋后属孝感专员公署。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月属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仍属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今属咸宁市。
建制沿革
周朝属楚国,秦朝属南郡。汉朝,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隽县;汉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
同治通城县城图
十三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县隶之。三国,属吴国,为周瑜封邑。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朝,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夏郡。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北宋,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此为通城设县之始。元朝,属武昌路明朝,属武昌府。清朝,属武昌府。中华民国,属江汉道,民国21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属大冶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月,属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1998年12月,咸宁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咸宁市,通城县属咸宁市。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772a545ca95d143da76e42b43f18296/383dc0224f4a20a4d3f6758192529822730ed0bc.jpg)
✎﹍﹍﹍﹍﹍﹍﹍﹍﹍﹍﹍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记得,我不再记得,时光一定会替我们记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