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44军吧 关注:39贴子:169
  • 5回复贴,共1

四野131师与东江纵队老同志之间的争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四野战军15兵团44131师,是一支继承了工农红军优良传统,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尊重与团结友军、不骄不躁、兵强将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锐部队。
虽然没有人否认他的英勇善战,是一支好部队,但是有两件事,他却遭人歧视、蒙受委屈,整整60年!作为131师的老战士,我觉得不应该再沉默、再忍让,是还历史真面目、 使人明白了解真相的时候了。
19504月,正在广州、佛山地区执行警备、卫戍任务的131师,接到命令,前往支持、参与解放海南岛战役。部队立即将警卫任务移交,然后向海南岛进发。由于情势紧急,不论天气如何,烈日当空、骄阳似火下,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下,晓行夜宿、马不停蹄地向前走。当进军至雷州半岛的水东、电白附近,海南岛近在咫尺之际,传来捷报,前线的兄弟部队已登陆岛上,歼灭了岛上国民政府的军队,海南岛解放了。
131师奉命回驻广东省珠江口旁的中山县。5月初,中央军委与四野司令部、政治部下令:131师为主力,与刚组建成立的广东军区江防部队、从各兄弟部队抽调前来助战的炮兵配合,解放珠江口内外,包括48个岛屿的万山羣岛!
当时,参战的队伍,具体来说,有131师的392团、393团、师直属部队(391团在粤西一带剿灭残余的蒋军,未及参与。);江防部队的5艘炮艇、16艘登陆艇、8艘运输船,总吨位超过一千吨;珠江军分区(即原两广纵队)炮兵团、132师炮兵营、中南军区100毫米加农炮兵连、50军无后坐力炮兵连和130师炮兵连;总共兵力约一万人。
为了统一指挥,成立了统一指挥部与临时党委会,成员共7人:131师师长刘永源(总指挥兼党委书记)、副师长邵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长如、参谋长张怀礼、江防部队副政委黄若萍、参谋长李怀章、政治部主任邓楚白。
58131师刘永源师长带领3923营(主攻营),到广州黄埔进行海上作战训练,邵震副师长则带领其它参战部队到达中山县石歧备战。统一指挥部则设在中山县唐家湾(现属珠海市)。
519392团参谋长张学海率领70余人,乘江防部队的汽艇普罗号深入虎穴,到万山羣岛的主岛,也是敌方的海军基地、敌第二舰队的驻扎地垃圾尾进行侦察,被敌人包围,强行登陆近邻的牛头岛,与数以千百计的敌军浴血苦战了三天三夜,终因弹尽粮绝,除5人获救生还外,7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525,解放万山羣岛的战役正式开始。凌晨2时,江防部队以16艘舰艇和18只民船载运392团、393团各一个营,配合炮兵的十余门火炮,组成火力船队与登陆船队,从唐家湾启航。火力船队的正副队长分别由392团副团长郭庆隆和江防部队海防队副队长林文虎担任。
清晨450分,展开了激烈的海战。敌方是船坚炮利的正规海军,我方只是一些小炮艇和民用的木船,在武器装备上,根本没法比拟,但我方战士,士气如虹、锐不可当、奋勇无畏、前仆后继,终于击沈、重创了敌舰十余艘,敌舰队败逃,392团登陆占领了垃圾尾
但我方的火力船桂山号中弹焚毁,副团长兼火力船队队长郭庆隆率领战士抢滩登陆,身负重伤,仍坚持到底,壮烈牺牲;解放号艇体被打穿,副队长林文虎奋战抗敌,英勇殉职;为解放万山羣岛,我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后来,为了表彰郭副团长、392团烈士的功迹与桂山号的英勇沉没,广东省人民政府特将垃圾尾岛改名为桂山岛,以资纪念。
接着,131师师长刘永源、副师长邵震、江防部队副政委黄若萍也上了垃圾尾,在岛上设立前进指挥所。刘师长并带领各团领导、各炮艇艇长、参谋人员往各岛屿实地观察,制定作战方案。392团团长刘鸣楷、政委萧进前,393团团长田作成多次亲身带领部队攻坚,占领、解放多个岛屿。战斗在继续中,敌方盘据的岛屿所剩无几了。
7月台风季节来临,部队整休,船艇全面修理。83392团刘鸣楷团长以突然袭击的动作包围、占领了担杆岛,俘敌上校以下官兵140余人。84392团进占


IP属地:湖南1楼2014-02-21 21:27回复

    另一件事,原131师解放万山羣岛之后,19509月,奉命进驻东莞,391团在厚街、太平(现称虎门),392团在大朗、寮步,393团在常平、樟木头,师部及直属部队则在莞城镇、篁村,任务是保卫广九铁路以及沿海一带的边防。这已经是131师第二次来到东莞,原来194910月,大军南下解放华南时,131师就曾经在桥头、莞城、石龙、石滩等地追剿蒋军,配合兄弟部队、地方武装解放东莞。
    1951年春,131师政委蒋润观奉中共华南分局之命,兼任东莞县委书记,与刘绍清、张鸿远等地方负责同志,共同筹划、领导东莞的土改运动。5月,蒋政委从131师的师直、391团、392团、393团的司、政、后等机关抽调了500余名干部,组成庞大的工作队,与地方干部一起,展开了长达两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19534月,土改正式结束。土改队的工作人员一部分回返部队,一部分他调省内外各机构,一部分就地转业。留在东莞的约200人,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大部分安排到重要的部门,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些131师的老干部,也就扎根于东莞,安心地在东莞安家落户、安居乐业、繁衍后代,成为地道的东莞人了。
    131师虽然于195210月,奉命北上,离开东莞,但他曾参与解放东莞的战斗、建立起人民政权;曾驻守东莞,维护地方的安靖;曾协助农民农作劳动,协助政府造桥修路;曾参与土地改革运动、发展工农业经济;为东莞人民尽心尽力,流血流汗,与东莞关系至为密切深厚,可以说是已经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结下了不解之缘!


    IP属地:湖南3楼2014-02-21 21:29
    回复
      2025-05-21 11:56:07
      广告
      我父亲在淡水呆过,有一个河口,涨潮时海水上来,他印象最深是很多往来文稿结尾“----于亚马庙”,应该是389团,经常抓水客


      IP属地:湖北6楼2020-09-05 22:2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