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变色宝石,变石 Alexanderite(金绿宝石的变色变种)恐怕是最有名的,这种宝石在日光下呈绿蓝色、暖光源下呈红紫色,因此有“白天的祖母绿,夜晚的红宝石”之称——当然当时还没有日光灯。

世界上几乎所有变色宝石的变色原理与变石一致,这种效应称为Alexanderite Effect。这些宝石具有特殊的吸收光谱,以至于在不同类型的光谱下(暖光源严重缺乏蓝紫光)表现出不同的颜色。
不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变色效应,这种变色效应发生在坦桑尼亚Usambara山脉出产的镁电气石 Dravite 中,这种变色效应是与样品的厚度挂钩的:

从上面的图里我们不难发现,这块电气石中心最厚的部分变成了红色,而四周较薄的位置依然保持着绿色。
下面这组图里更能体现这种变色: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原因是随着厚度的增加,这种镁电气石对绿光的吸收能力增加。(下图是不同厚度的切片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通过率,在切片厚度达到12mm的时候,红光占到了绝对的优势,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只能看见红色了。)

图片:Nassau, Kurt. (2001)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olor: The Fifteen Causes of Color. 2nd edition Wiley Interscience, Chichester. pp 95-96
非常有趣的是,如果跳出矿物界的话,那这种镁电气石就不是Usambara变色效应的唯一代表了,因为叶绿素溶液也能做到同样的效果(溶液深度分别为 5 mm 与 15 mm):

更神奇的是,用叶子也可以做到让Usambara镁电气石变红的效果:

虽然看上去是绿色的,但是如果仔细观察Usambara镁电气石的刻面,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红光(当然其实我也没看到过):

而下面这张图则显示出从电气石底部“漏”出的红光——因为红光与绿光的波长不同,所以折射的角度也不同。在下面这块宝石中,透过宝石的绿光很好地发生了镜面反射,而红光则从后侧折射出来,通过底下的镜面反射到了镜头里:

上面四张图:Asbjørn Halvorsen
总之:Usambara变色效应还是很有趣的!
不过最后再来一组Alexanderite Effect原理(不是Usambara Effect!!)示意图加以对比吧:

图片:nature.berkeley.edu

世界上几乎所有变色宝石的变色原理与变石一致,这种效应称为Alexanderite Effect。这些宝石具有特殊的吸收光谱,以至于在不同类型的光谱下(暖光源严重缺乏蓝紫光)表现出不同的颜色。
不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变色效应,这种变色效应发生在坦桑尼亚Usambara山脉出产的镁电气石 Dravite 中,这种变色效应是与样品的厚度挂钩的:

从上面的图里我们不难发现,这块电气石中心最厚的部分变成了红色,而四周较薄的位置依然保持着绿色。
下面这组图里更能体现这种变色: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原因是随着厚度的增加,这种镁电气石对绿光的吸收能力增加。(下图是不同厚度的切片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通过率,在切片厚度达到12mm的时候,红光占到了绝对的优势,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只能看见红色了。)

图片:Nassau, Kurt. (2001)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olor: The Fifteen Causes of Color. 2nd edition Wiley Interscience, Chichester. pp 95-96
非常有趣的是,如果跳出矿物界的话,那这种镁电气石就不是Usambara变色效应的唯一代表了,因为叶绿素溶液也能做到同样的效果(溶液深度分别为 5 mm 与 15 mm):

更神奇的是,用叶子也可以做到让Usambara镁电气石变红的效果:

虽然看上去是绿色的,但是如果仔细观察Usambara镁电气石的刻面,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红光(当然其实我也没看到过):

而下面这张图则显示出从电气石底部“漏”出的红光——因为红光与绿光的波长不同,所以折射的角度也不同。在下面这块宝石中,透过宝石的绿光很好地发生了镜面反射,而红光则从后侧折射出来,通过底下的镜面反射到了镜头里:

上面四张图:Asbjørn Halvorsen
总之:Usambara变色效应还是很有趣的!
不过最后再来一组Alexanderite Effect原理(不是Usambara Effect!!)示意图加以对比吧:

图片:nature.berkeley.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