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从日本独特的政治体制说起,日本天皇和公卿阶层在平安时代末期被武士阶层夺取了政权,武士统治日本的机构是幕府,第一个幕府是镰仓,创立者是赖源朝,但天皇仍有舆论和文化权力,天皇的号令依然在全日本通行。后来后醍醐天皇,利用朱子学为武器号召对幕府不满的武士倒幕,一举成功,开始建武新政,恢复天皇权力,引发武士不满,以足利尊氏为首开始叛乱,建立足利幕府,天皇被架空,只保留文化权力。由于依靠的武士的实力,因此地方武士的实力扩大,引发应仁之乱,日本进入战国,后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建立德川幕府。这是维新的历史大背景。
德川幕府作为最后一个武士政权。吸取了教训,以严格的法度限制天皇权力。颁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彻底阉割了天皇的政治功能。又通过紫衣事件将天皇的影响力逐出宗教领域。这时的天皇就是个空壳,只有有限的文化功能。但在理论上天皇是日本的统治者,幕府的将军是受天皇委托治理天下的臣子。幕府也重视天皇的作用,因为捧天皇,就是捧自己。这形成了日本政治的二元结构。天下至尊的天皇,天下至强的将军。幕府为巩固统治大力推行朱子学,宣扬等级制度。但朱子学讲的是尊皇,让日本的学者犯难。因为按朱子学,天皇实际被架空了,将军是乱臣贼子。这实际上后来就被倒幕派利用了,成为倒幕的依据,这是其思想基础和来源。
再看看,德川的政治结构是压制外样大名(开始不是家臣和亲族,是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归顺德川的大名),不让其参与幕政。重用谱代大名(家臣)和亲族,但不给于过多封地。引发外样大名的普遍不满。 这是维新倒幕的政治基础。
再看看契机,黑船来航,在开国问题上,幕府希望得到更多舆论支持,就请示了天皇,这打破了日本几百年来天皇不问政的传统。天皇的作用开始变大。开国后,日本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幕府失望,各个外样大名开始改革,最终形成西南倒幕四强藩联盟。它们需要天皇的支持以取得大义地位,因此口号就是王政复古。后来在倒幕派公卿的支持下,倒幕大名获得了天皇的旨意,讨伐德川家,通过大政奉还和戊辰战争肃清幕府势力。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明治政府,开始改革。宣扬皇国史观,褒扬尊皇武士,贬低历代幕府将军,于是武士的历史就成了尊皇,忠君的历史了。这是维新派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