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厌倦了文字与语言的表达,如果我可以将思维直接投影到对话框该有多好啊。
昨天清晨,我在小院子里寻找最具生命力的植物,而最终打动我的,却是一株枯萎的月季。
在我既定的认知的中,枯萎意味着生命的流逝直到结束。
但是。哪怕这株月季的生机彻底断绝,也无法影响我对它的感知。
在我看来,它是美的,也是存在的。
在它彻底腐朽,归于尘土以前,它始终存在着,因为它可以被我观察。
如果说生命的循环取决于生命体内部的各种推动力,那么这种推动力的根源是什么呢?
如果外在世界不存在了,那么生命内部的推动力也会随之消失。
没有宇宙,就没有一朵花。
时空的裂缝塑造了生命这种特殊的完形。
我们感知一个正方形取决于它的四条边。
枯萎的月季边是抽枝的蔷薇,蔷薇之所以还在生长是因为这个世界还存在,自然这个系统还在有条不紊的运作。自然推动了蔷薇的生长,也推动了月季的腐朽。
作为一名观察者,我看不到自然的形体,却可以通过受它影响的事物窥探它的轨迹。
在自然的作用下,月季与蔷薇的结构都在发生者改变。
如果非得说它们有什么不同,那么就是蔷薇的结构趋势向生,月季的结构趋势向死。
然而,蔷薇之生不是终点,而是旅程。
最终,它会和月季一样,抵达另一个循环的起点。
如果抛开一切功利主义的理念,以另一种视角去审视生与死,它们真的重要吗?
每一天,我都在八分钟以前的太阳下运动。
除非我蓦然想起光速的传达,否则我永远不会在意太阳离自己有多远。
星云,速度,距离,时间。
我只是一个脆弱的结构,哪怕是自然死亡,也支撑不了百年。
但是,随便一块石头都可以存在百千万年那么久。
因为在宇宙的时间面前我是那么的渺小,所以我永远无法感知到真正生命的伟大。
或许,我的生命历程还不及那朵枯萎的花。
我并非自然唯一眷顾的生命。
我眼前,目所能及的一切,都是饱含着第一推动力的结构。
而我只是它们之中最不稳定的一员,随时都会因为各种原因坍塌。
一切都会结束和消逝,那一天我们和所爱的人互相说再见,然后开始新的物种旅程。
下一次,我希望以石头的形式存在,再也不看,不听,不感受。
就这样,以某种矜持的姿态节约着自己的生命能量,持续存在着,直到宇宙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