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戒的训练
1 训练戒的目的
训练好身业、语业,是为正定的发展打好基础的。
2 戒的种类
戒有许多种,但我们可以简易地把它分为如下三类:
(1) 善行戒律
(2) 禅修戒律(根律仪)
(3) 贤圣戒律
2.1 善行戒律
阻止身恶业、语恶业的戒有五戒、八戒、十戒、227戒。对于制约身体和语言的不善业,这些戒是肯定的有效的解决方法。持戒者在社会上过着一种平静祥和的生活,远离混乱。
对于禅修者来说,持这些戒是非常必要的。至少他们应该下定决心持守五戒:不杀害人和动物;不伤害和暴力侵占他人的财产;不伤害或暴力侵占他人所爱和有高价值的东西,比如不伤害和侵占他人的配偶和孩子;不说谎、不说黑话、粗话、无益语;不饮酒,饮酒会导致分心混乱和浑浊没头脑。
2.2 禅修戒律
这是根律仪戒律,是善行戒律的进一步发展。它产生于正念,防护心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处被烦恼侵占。比如,当一个人看见一只钱包从一位男士的口袋中掉下来,对钱包生起贪求,正念忆起(意识到)了这贪心,结果,贪心没有占据他的心,心保持了平常的平静和坚定,具有正念的这个人于是叫钱包的主人去捡起钱包,结果双方都快乐。
另一种情形,当一个人被挨骂了,很生气,如果正念忆(意识到)起生气,心就不会夸大生气的程度,它会保持如常的平静和坚定,不会吵架,不会恶口等。
根律仪是发展正念的一个有效的工具,不仅是道德规则,而且也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正念有助于发展内观智慧。因此,它是禅修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持守的戒律。
2.3 贤圣律仪
贤圣律仪是根律仪的进一步发展。它是自动自发的制约,贤圣者不需刻意地持守。这是因为从须陀洹果到阿那含果的贤圣者不需担心他们的戒,不需一条一条地去核计,而是有法作为工具维持他们的心在平常的状态,也就是说,有了正念、正定、智慧,他们不会被粗重的烦恼征服而可能破坏善行戒律。对于阿罗汉圣者来说,他们的心已从所有漏中解脱出来;烦恼无法再占据他们的心,因而不必要修习任何法来使他们的心远离烦恼。
3.3 持戒的方法
普通人通过抑制和约束来持守戒律,远离邪恶,但作为一位禅修者应该以正念和智慧来持戒。
当眼睛看到色、耳朵听到声、鼻子闻到香、舌头尝到味、身体碰到触、意根觉知到法尘时,如果愉悦感生起,正念应该忆起(意识到)那感受;如果嗔恨生起,正念应该同样地忆起(意识到)那感受;如果是中性的,正念也应该忆起(意识到)那感受。忆起(意识到)是正念的一个功能。
无论何时,如果有正念,未生起之恶心不会生起,已生之恶心将消失,未生之善心将生起,已生之善心将更容易生起。觉知一个现象时如果带着正知和内观就会更好。愉悦、嗔恨或中性的感受是暂时的或外在的,它不时自动形成,不受控制。它生起、存在片刻,接着消失。内观洞察到这种真相,这是智慧的功能。
3.4 学戒的结果
学戒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结果:
(1)一个人能平和地生活在社会上,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上将受他人尊重。
(2)心处于平常状态,不会被粗重的烦恼所征服,准备朝正定和智慧进一步发展。
(3)它本身就是内观禅修
(4)心会越来越有力量,潜在的烦恼将渐渐变弱,因为粗重的烦恼是不满意等。总而言之,持守戒律能暂时地让心远离烦恼,但带着正念正知地持守戒律本身是内观禅修,它导向将来烦恼的根除。
戒的训练
1 训练戒的目的
训练好身业、语业,是为正定的发展打好基础的。
2 戒的种类
戒有许多种,但我们可以简易地把它分为如下三类:
(1) 善行戒律
(2) 禅修戒律(根律仪)
(3) 贤圣戒律
2.1 善行戒律
阻止身恶业、语恶业的戒有五戒、八戒、十戒、227戒。对于制约身体和语言的不善业,这些戒是肯定的有效的解决方法。持戒者在社会上过着一种平静祥和的生活,远离混乱。
对于禅修者来说,持这些戒是非常必要的。至少他们应该下定决心持守五戒:不杀害人和动物;不伤害和暴力侵占他人的财产;不伤害或暴力侵占他人所爱和有高价值的东西,比如不伤害和侵占他人的配偶和孩子;不说谎、不说黑话、粗话、无益语;不饮酒,饮酒会导致分心混乱和浑浊没头脑。
2.2 禅修戒律
这是根律仪戒律,是善行戒律的进一步发展。它产生于正念,防护心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处被烦恼侵占。比如,当一个人看见一只钱包从一位男士的口袋中掉下来,对钱包生起贪求,正念忆起(意识到)了这贪心,结果,贪心没有占据他的心,心保持了平常的平静和坚定,具有正念的这个人于是叫钱包的主人去捡起钱包,结果双方都快乐。
另一种情形,当一个人被挨骂了,很生气,如果正念忆(意识到)起生气,心就不会夸大生气的程度,它会保持如常的平静和坚定,不会吵架,不会恶口等。
根律仪是发展正念的一个有效的工具,不仅是道德规则,而且也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正念有助于发展内观智慧。因此,它是禅修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持守的戒律。
2.3 贤圣律仪
贤圣律仪是根律仪的进一步发展。它是自动自发的制约,贤圣者不需刻意地持守。这是因为从须陀洹果到阿那含果的贤圣者不需担心他们的戒,不需一条一条地去核计,而是有法作为工具维持他们的心在平常的状态,也就是说,有了正念、正定、智慧,他们不会被粗重的烦恼征服而可能破坏善行戒律。对于阿罗汉圣者来说,他们的心已从所有漏中解脱出来;烦恼无法再占据他们的心,因而不必要修习任何法来使他们的心远离烦恼。
3.3 持戒的方法
普通人通过抑制和约束来持守戒律,远离邪恶,但作为一位禅修者应该以正念和智慧来持戒。
当眼睛看到色、耳朵听到声、鼻子闻到香、舌头尝到味、身体碰到触、意根觉知到法尘时,如果愉悦感生起,正念应该忆起(意识到)那感受;如果嗔恨生起,正念应该同样地忆起(意识到)那感受;如果是中性的,正念也应该忆起(意识到)那感受。忆起(意识到)是正念的一个功能。
无论何时,如果有正念,未生起之恶心不会生起,已生之恶心将消失,未生之善心将生起,已生之善心将更容易生起。觉知一个现象时如果带着正知和内观就会更好。愉悦、嗔恨或中性的感受是暂时的或外在的,它不时自动形成,不受控制。它生起、存在片刻,接着消失。内观洞察到这种真相,这是智慧的功能。
3.4 学戒的结果
学戒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结果:
(1)一个人能平和地生活在社会上,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上将受他人尊重。
(2)心处于平常状态,不会被粗重的烦恼所征服,准备朝正定和智慧进一步发展。
(3)它本身就是内观禅修
(4)心会越来越有力量,潜在的烦恼将渐渐变弱,因为粗重的烦恼是不满意等。总而言之,持守戒律能暂时地让心远离烦恼,但带着正念正知地持守戒律本身是内观禅修,它导向将来烦恼的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