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h422005852吧 关注:0贴子:19
  • 8回复贴,共1

与文峰塔有关的,是一个话题,一段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与文峰塔有关的,是一个话题,一段历史。
  这个话题绵延古今贯穿历史的原因,是这座形似瓦砚的小城。这座小城曾叫弄栋,又叫姚州,现在叫姚安,它还有一个温雅名字——荷城。
  认识姚安的人都说,姚安坝子一马平川,姚安坝子是个米粮仓,姚安是一个历史文献名邦。的确不错,姚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史称“三川门户,滇中之锁钥,南诏之中枢”;享有“迤西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的美誉。宋时为大理国八大名府之一。
  姚安坝子东有青山,西有碧水,北有古刹,南有文峰。
  话说文峰塔,还得从明代说起。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广东举人杨日赞到姚安军民府任知府,在他任职期间,姚安地区很少出文人。许多有才华的文人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连进士都中不了。于是,杨知府建议在姚安县城南8公里的独树山上造塔。老辈人传说,文峰塔建成后,便有姚安栋川北街人陶铤考中进士。
  是否,有了文峰高耸,姚安就有了一代代文官文人辈出?
  那年,洁白的文峰塔还在日光中熠熠生辉,李贽骑着白马从文峰高耸的姚安南大门缓缓走来,他在县城南门口的接官厅脱冠下马,接受流官到姚安做官登基前的特殊洗礼。或许是姚安有文峰屹立的原故,李贽来到姚安后,便在府衙门上悬挂自警联:“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创办了德丰书院,兴建李贽大桥,建盖官明宫。可谓,功勋卓著。
  在文峰塔与山川辉映的灵光里,一代文官李贽却把他乡作故乡,他在这座文雅的古城里著书立说。当他的《官明宫记》、《龙山说》、《论政篇》等著作成章成卷的时候,他却期满三年,自劾免归。离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真正的两袖清风。
  是否,有了文峰塔,这人杰地灵的姚安就真有了文人辈出?才高博学的陶铤曾任过四川主事、福建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大名府知府、陇右道副使、武昌兵备道等职之后,暮年归乡,又主修了《姚安府志》,著写了《读说郛》46卷,并收入《四库全书》。
  土生土长的高雪君,映照了文峰塔的灵光,自幼好读诗书,不分昼夜寒暑,卧则三更,起则鸡鸣,一生著书87种。
  四百多年过去了,李贽、陶铤、高雪君、马驷良、甘雨、赵鹤清、李士厚等一批批文官文人,来了,又去了。他们带走的是岁月,留下的却是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痕迹。
  四百多年过去了,文峰塔几经风雨的洗礼,几经岁月的剥蚀,依然巍然屹立于姚安南大门的独树山上。


IP属地:江苏1楼2014-04-05 19:28回复
    与文峰塔有关的,是一个话题,一段历史。
      这个话题绵延古今贯穿历史的原因,是这座形似瓦砚的小城。这座小城曾叫弄栋,又叫姚州,现在叫姚安,它还有一个温雅名字——荷城。
      认识姚安的人都说,姚安坝子一马平川,姚安坝子是个米粮仓,姚安是一个历史文献名邦。的确不错,姚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史称“三川门户,滇中之锁钥,南诏之中枢”;享有“迤西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的美誉。宋时为大理国八大名府之一。
      姚安坝子东有青山,西有碧水,北有古刹,南有文峰。
      话说文峰塔,还得从明代说起。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广东举人杨日赞到姚安军民府任知府,在他任职期间,姚安地区很少出文人。许多有才华的文人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连进士都中不了。于是,杨知府建议在姚安县城南8公里的独树山上造塔。老辈人传说,文峰塔建成后,便有姚安栋川北街人陶铤考中进士。
      是否,有了文峰高耸,姚安就有了一代代文官文人辈出?
      那年,洁白的文峰塔还在日光中熠熠生辉,李贽骑着白马从文峰高耸的姚安南大门缓缓走来,他在县城南门口的接官厅脱冠下马,接受流官到姚安做官登基前的特殊洗礼。或许是姚安有文峰屹立的原故,李贽来到姚安后,便在府衙门上悬挂自警联:“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创办了德丰书院,兴建李贽大桥,建盖官明宫。可谓,功勋卓著。
      在文峰塔与山川辉映的灵光里,一代文官李贽却把他乡作故乡,他在这座文雅的古城里著书立说。当他的《官明宫记》、《龙山说》、《论政篇》等著作成章成卷的时候,他却期满三年,自劾免归。离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真正的两袖清风。
      是否,有了文峰塔,这人杰地灵的姚安就真有了文人辈出?才高博学的陶铤曾任过四川主事、福建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大名府知府、陇右道副使、武昌兵备道等职之后,暮年归乡,又主修了《姚安府志》,著写了《读说郛》46卷,并收入《四库全书》。
      土生土长的高雪君,映照了文峰塔的灵光,自幼好读诗书,不分昼夜寒暑,卧则三更,起则鸡鸣,一生著书87种。
      四百多年过去了,李贽、陶铤、高雪君、马驷良、甘雨、赵鹤清、李士厚等一批批文官文人,来了,又去了。他们带走的是岁月,留下的却是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痕迹。
      四百多年过去了,文峰塔几经风雨的洗礼,几经岁月的剥蚀,依然巍然屹立于姚安南大门的独树山上。
    1


    IP属地:江苏2楼2014-04-05 19:29
    回复
      与文峰塔有关的,是一个话题,一段历史。
        这个话题绵延古今贯穿历史的原因,是这座形似瓦砚的小城。这座小城曾叫弄栋,又叫姚州,现在叫姚安,它还有一个温雅名字——荷城。
        认识姚安的人都说,姚安坝子一马平川,姚安坝子是个米粮仓,姚安是一个历史文献名邦。的确不错,姚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史称“三川门户,滇中之锁钥,南诏之中枢”;享有“迤西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的美誉。宋时为大理国八大名府之一。
        姚安坝子东有青山,西有碧水,北有古刹,南有文峰。
        话说文峰塔,还得从明代说起。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广东举人杨日赞到姚安军民府任知府,在他任职期间,姚安地区很少出文人。许多有才华的文人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连进士都中不了。于是,杨知府建议在姚安县城南8公里的独树山上造塔。老辈人传说,文峰塔建成后,便有姚安栋川北街人陶铤考中进士。
        是否,有了文峰高耸,姚安就有了一代代文官文人辈出?
        那年,洁白的文峰塔还在日光中熠熠生辉,李贽骑着白马从文峰高耸的姚安南大门缓缓走来,他在县城南门口的接官厅脱冠下马,接受流官到姚安做官登基前的特殊洗礼。或许是姚安有文峰屹立的原故,李贽来到姚安后,便在府衙门上悬挂自警联:“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创办了德丰书院,兴建李贽大桥,建盖官明宫。可谓,功勋卓著。
        在文峰塔与山川辉映的灵光里,一代文官李贽却把他乡作故乡,他在这座文雅的古城里著书立说。当他的《官明宫记》、《龙山说》、《论政篇》等著作成章成卷的时候,他却期满三年,自劾免归。离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真正的两袖清风。
        是否,有了文峰塔,这人杰地灵的姚安就真有了文人辈出?才高博学的陶铤曾任过四川主事、福建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大名府知府、陇右道副使、武昌兵备道等职之后,暮年归乡,又主修了《姚安府志》,著写了《读说郛》46卷,并收入《四库全书》。
        土生土长的高雪君,映照了文峰塔的灵光,自幼好读诗书,不分昼夜寒暑,卧则三更,起则鸡鸣,一生著书87种。
        四百多年过去了,李贽、陶铤、高雪君、马驷良、甘雨、赵鹤清、李士厚等一批批文官文人,来了,又去了。他们带走的是岁月,留下的却是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痕迹。
        四百多年过去了,文峰塔几经风雨的洗礼,几经岁月的剥蚀,依然巍然屹立于姚安南大门的独树山上。
      2


      IP属地:江苏3楼2014-04-05 19:29
      回复
        与文峰塔有关的,是一个话题,一段历史。
          这个话题绵延古今贯穿历史的原因,是这座形似瓦砚的小城。这座小城曾叫弄栋,又叫姚州,现在叫姚安,它还有一个温雅名字——荷城。
          认识姚安的人都说,姚安坝子一马平川,姚安坝子是个米粮仓,姚安是一个历史文献名邦。的确不错,姚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史称“三川门户,滇中之锁钥,南诏之中枢”;享有“迤西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的美誉。宋时为大理国八大名府之一。
          姚安坝子东有青山,西有碧水,北有古刹,南有文峰。
          话说文峰塔,还得从明代说起。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广东举人杨日赞到姚安军民府任知府,在他任职期间,姚安地区很少出文人。许多有才华的文人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连进士都中不了。于是,杨知府建议在姚安县城南8公里的独树山上造塔。老辈人传说,文峰塔建成后,便有姚安栋川北街人陶铤考中进士。
          是否,有了文峰高耸,姚安就有了一代代文官文人辈出?
          那年,洁白的文峰塔还在日光中熠熠生辉,李贽骑着白马从文峰高耸的姚安南大门缓缓走来,他在县城南门口的接官厅脱冠下马,接受流官到姚安做官登基前的特殊洗礼。或许是姚安有文峰屹立的原故,李贽来到姚安后,便在府衙门上悬挂自警联:“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创办了德丰书院,兴建李贽大桥,建盖官明宫。可谓,功勋卓著。
          在文峰塔与山川辉映的灵光里,一代文官李贽却把他乡作故乡,他在这座文雅的古城里著书立说。当他的《官明宫记》、《龙山说》、《论政篇》等著作成章成卷的时候,他却期满三年,自劾免归。离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真正的两袖清风。
          是否,有了文峰塔,这人杰地灵的姚安就真有了文人辈出?才高博学的陶铤曾任过四川主事、福建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大名府知府、陇右道副使、武昌兵备道等职之后,暮年归乡,又主修了《姚安府志》,著写了《读说郛》46卷,并收入《四库全书》。
          土生土长的高雪君,映照了文峰塔的灵光,自幼好读诗书,不分昼夜寒暑,卧则三更,起则鸡鸣,一生著书87种。
          四百多年过去了,李贽、陶铤、高雪君、马驷良、甘雨、赵鹤清、李士厚等一批批文官文人,来了,又去了。他们带走的是岁月,留下的却是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痕迹。
          四百多年过去了,文峰塔几经风雨的洗礼,几经岁月的剥蚀,依然巍然屹立于姚安南大门的独树山上。
        3


        IP属地:江苏4楼2014-04-05 19:29
        回复
          与文峰塔有关的,是一个话题,一段历史。
            这个话题绵延古今贯穿历史的原因,是这座形似瓦砚的小城。这座小城曾叫弄栋,又叫姚州,现在叫姚安,它还有一个温雅名字——荷城。
            认识姚安的人都说,姚安坝子一马平川,姚安坝子是个米粮仓,姚安是一个历史文献名邦。的确不错,姚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史称“三川门户,滇中之锁钥,南诏之中枢”;享有“迤西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的美誉。宋时为大理国八大名府之一。
            姚安坝子东有青山,西有碧水,北有古刹,南有文峰。
            话说文峰塔,还得从明代说起。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广东举人杨日赞到姚安军民府任知府,在他任职期间,姚安地区很少出文人。许多有才华的文人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连进士都中不了。于是,杨知府建议在姚安县城南8公里的独树山上造塔。老辈人传说,文峰塔建成后,便有姚安栋川北街人陶铤考中进士。
            是否,有了文峰高耸,姚安就有了一代代文官文人辈出?
            那年,洁白的文峰塔还在日光中熠熠生辉,李贽骑着白马从文峰高耸的姚安南大门缓缓走来,他在县城南门口的接官厅脱冠下马,接受流官到姚安做官登基前的特殊洗礼。或许是姚安有文峰屹立的原故,李贽来到姚安后,便在府衙门上悬挂自警联:“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创办了德丰书院,兴建李贽大桥,建盖官明宫。可谓,功勋卓著。
            在文峰塔与山川辉映的灵光里,一代文官李贽却把他乡作故乡,他在这座文雅的古城里著书立说。当他的《官明宫记》、《龙山说》、《论政篇》等著作成章成卷的时候,他却期满三年,自劾免归。离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真正的两袖清风。
            是否,有了文峰塔,这人杰地灵的姚安就真有了文人辈出?才高博学的陶铤曾任过四川主事、福建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大名府知府、陇右道副使、武昌兵备道等职之后,暮年归乡,又主修了《姚安府志》,著写了《读说郛》46卷,并收入《四库全书》。
            土生土长的高雪君,映照了文峰塔的灵光,自幼好读诗书,不分昼夜寒暑,卧则三更,起则鸡鸣,一生著书87种。
            四百多年过去了,李贽、陶铤、高雪君、马驷良、甘雨、赵鹤清、李士厚等一批批文官文人,来了,又去了。他们带走的是岁月,留下的却是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痕迹。
            四百多年过去了,文峰塔几经风雨的洗礼,几经岁月的剥蚀,依然巍然屹立于姚安南大门的独树山上。
          4


          IP属地:江苏5楼2014-04-05 19:29
          回复
            与文峰塔有关的,是一个话题,一段历史。
              这个话题绵延古今贯穿历史的原因,是这座形似瓦砚的小城。这座小城曾叫弄栋,又叫姚州,现在叫姚安,它还有一个温雅名字——荷城。
              认识姚安的人都说,姚安坝子一马平川,姚安坝子是个米粮仓,姚安是一个历史文献名邦。的确不错,姚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史称“三川门户,滇中之锁钥,南诏之中枢”;享有“迤西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的美誉。宋时为大理国八大名府之一。
              姚安坝子东有青山,西有碧水,北有古刹,南有文峰。
              话说文峰塔,还得从明代说起。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广东举人杨日赞到姚安军民府任知府,在他任职期间,姚安地区很少出文人。许多有才华的文人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连进士都中不了。于是,杨知府建议在姚安县城南8公里的独树山上造塔。老辈人传说,文峰塔建成后,便有姚安栋川北街人陶铤考中进士。
              是否,有了文峰高耸,姚安就有了一代代文官文人辈出?
              那年,洁白的文峰塔还在日光中熠熠生辉,李贽骑着白马从文峰高耸的姚安南大门缓缓走来,他在县城南门口的接官厅脱冠下马,接受流官到姚安做官登基前的特殊洗礼。或许是姚安有文峰屹立的原故,李贽来到姚安后,便在府衙门上悬挂自警联:“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创办了德丰书院,兴建李贽大桥,建盖官明宫。可谓,功勋卓著。
              在文峰塔与山川辉映的灵光里,一代文官李贽却把他乡作故乡,他在这座文雅的古城里著书立说。当他的《官明宫记》、《龙山说》、《论政篇》等著作成章成卷的时候,他却期满三年,自劾免归。离去时“囊中仅图书数卷”,真正的两袖清风。
              是否,有了文峰塔,这人杰地灵的姚安就真有了文人辈出?才高博学的陶铤曾任过四川主事、福建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大名府知府、陇右道副使、武昌兵备道等职之后,暮年归乡,又主修了《姚安府志》,著写了《读说郛》46卷,并收入《四库全书》。
              土生土长的高雪君,映照了文峰塔的灵光,自幼好读诗书,不分昼夜寒暑,卧则三更,起则鸡鸣,一生著书87种。
              四百多年过去了,李贽、陶铤、高雪君、马驷良、甘雨、赵鹤清、李士厚等一批批文官文人,来了,又去了。他们带走的是岁月,留下的却是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痕迹。
              四百多年过去了,文峰塔几经风雨的洗礼,几经岁月的剥蚀,依然巍然屹立于姚安南大门的独树山上。
            5


            IP属地:江苏6楼2014-04-05 19:30
            回复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IP属地:江苏7楼2014-04-12 09:07
              回复
                @k_jiacao


                IP属地:江苏8楼2014-07-15 19:45
                回复
                  @k_jiecao


                  IP属地:江苏9楼2014-07-15 19: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