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乱贴吧 关注:0贴子:161
  • 9回复贴,共1

数一数历史上的诸多美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14-04-05 20:06回复
    春秋前:
    5妲己(dájǐ)己姓,名妲,正确称呼为己妲。河内温(今河南焦作温县)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王后,乃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绝世美女,妲己即有苏氏公主,殷洪、殷郊后母,而纣王的另一个儿子武庚,妲己并非武庚生母。一种说法认为其父亲乃是诸侯苏护;另外一种说法是,妲己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

    6褒姒,其母亲是厉王的宫殿里的一位小宫女,后来被厉王发现了。母亲将她扔到河里,成为一名弃婴,被一对卖弓箭和箭袋的松盼夫妻收养,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这个大美女乞降,周幽王爱如掌上明珠,并立为妃,宠冠周王宫。次年,她生下一子,名伯服(一作伯般),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周平王),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1],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络鄫侯(河南方城)、吕(河南南阳西)等国,以及犬戎入寇,大举进攻镐京,此时周幽王正与褒姒纵情淫乐、吃喝玩乐,不知外面出了大事,后来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戎兵杀周幽王、伯服和郑伯友於戏(今陕西临潼东),虏走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褒姒被掳后,从此下落不明,据说褒姒为了苟且偷生,不断施展媚术诱惑犬戎王,与其淫乱,不久之后,诸侯闻镐京被犬戎占领,趁犬戎王怀抱褒姒这个狐媚多情的妖女淫乐时,杀入镐京。犬戎王碎不及防,撇下褒姒仓皇西逃,而褒姒自知羞愧,便以三尺白绫上吊自尽,西周因褒姒而灭,故《诗经·小雅·正月》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7齐文姜(?-公元前672年)是春秋时代齐僖公的次女,鲁桓公的夫人。文姜于齐僖公二十二年,即鲁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出嫁鲁国,为鲁桓公夫人。生子姬同、姬季友。出嫁前,文姜即与其兄齐襄公私通,出嫁十五年后,随鲁桓公至齐国,又与齐襄公私通。鲁桓公发现后怒责文姜,文姜告知齐襄公,而后,齐襄公宴请鲁桓公,并让公子彭生将其抱上车,鲁桓公不明不白的死去。鲁桓公死后,齐文姜长期居住齐国边境,仍然常常与齐襄公相会。


    IP属地:广东3楼2014-04-05 20:25
    回复
      2025-09-08 06:34: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8夏姬(生卒年不详)姓姬,春秋时代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人,郑穆公的女儿,母亲为少妃姚子。夏姬貌美,妖淫成性,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引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清华简》中记载其名为“少(上孔下皿)”。她是春秋时代有名的美女,因为嫁给陈国的夏御叔为妻,因而称为夏姬。御叔早死,留下夏姬与一子夏征舒。征舒成人之后承袭其父之爵位和职务,成为陈国的司马。

      9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山村。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3]与范蠡设计:“得临浦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他来到苎萝村,遇到了郑旦和西施一对姊妹花。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3]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 举手投足间,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结局西施的结局一共有三种说法。西施根据传说在吴亡后和心爱的人范蠡驾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终;还有一种是吴亡后被沉溺于江中,其实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但人们普遍流传的版本更倾向于前者,那么,西施无疑是四大美女中最幸福的一位。也有人认为西施最后爱上了吴王,在吴王死后追随他而去。


      IP属地:广东4楼2014-04-05 20:28
      回复
        唐朝的十四位佳丽
        29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鱼玄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

        30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人张鹜,生活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几句话揭示来因是:“唐永徽后天下唱“武媚娘”歌,后立武氏为皇后。”由此观之武媚娘并非指武则天,况太宗有多位宠妃,可未尝给谁赐过名号,而武则天作为从未晋升的才人更不可能),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1]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31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其实,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她那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从小,她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剧面目出现,第二次则以闹剧出现。太平公主虽不乏心机和才干,也曾纵横捭阖得意于一时,但终未能承传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书上留下许多五颜六色的斑痕而已。


        IP属地:广东12楼2014-04-05 21:24
        回复
          35柳摇金与韩翊 破镜重圆的患难夫妻
          柳摇金是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富商李宏家中的歌姬,容貌秀艳、举止娴雅、通晓翰墨、歌喉婉转曼妙,深得李宏之宠,出入李家的宾客,也多对她倾慕不已。
          李宏虽为商人,但性情文雅,书卷气很浓,乐于结交文人雅士,常收留一批才华俊逸又暂不得志的人,韩翊就是其中的一个。韩翊是南阳郡人,正值弱冠之年,颇有文才,特从家乡前来京都长安谋求发展,一时找不到入仕之途,偶尔结识了李宏,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于是就寄居在李宏家中,等待着机会。
          日子长了,柳摇金与韩翊的眉目传情终于被李宏察觉,他看出了其中隐秘而曼妙的情意。李宏本是个豪爽之士,又确实认为韩翊与柳摇金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于是把柳摇金慨然地赠给了韩翊,而且好人做到底,给他们在长安城中的章台街买下一所宅院,拨给他们三十万金,让他们组成了一个甜美和满的小家庭。从此,柳摇金与韩翊不但成为恩爱的夫妻,而且也成为长安市上的社交名流,人们誉之为“金童玉女”。夫妻俩心中明白,这一切都是恩人李宏所赐,对于这位古道热肠的好朋友,他们的感恩戴德之情是无法言喻的。韩翊于是决心努力进取。在红袖添香的温柔关照下,埋头苦读,终于在天宝十三年考取进士及第,夫妻两人相拥着笑出了泪。
          衣锦还乡的韩翊在家乡大宴亲友、拜访故旧、祭祖扫墓,着实风光了好一阵子。远在长安的柳摇金独坐空帏,朝思暮想,闭门不出,静等丈夫归来。就在这时,安史之乱爆发了。柳摇金忧心如焚,直后悔没与丈夫同去。 等到潼关失守,唐玄宗率朝廷仓皇离开长安,逃往西蜀,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之身,柳摇金在脸上涂了烟灰,换上破旧衣衫,随人流逃到郊外,寄居在法灵寺中。
          在惊天动地的变乱中,韩翊无法奔回长安,因而辗转就近投奔节度使侯希夷军中担任主簿,随军征战,戎马倥偬。
          后来韩翊托人寻访柳摇金,并带去一首《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春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摇金见词不盛呜咽,复诗《杨柳枝》交与来人:
          杨柳枝,芳菲节,苦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诗中暗含“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心意,提示丈夫及早归来团聚,且莫磋砣岁月,以免时不予我而空留遗恨。果不其然,正当韩翊追随侯希夷战场上往返扫荡贼兵残余势力之时,已经日渐恢复繁荣的长安市里,一批帮助大唐皇朝平定叛乱的回纥番将,凭着他们的战功,趾高气扬,横行霸道。柳摇金因出色的美貌,被番将沙叱利看中,强行抢入府中占为己有,柳摇金在他身边天天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
          时过不久,朝廷诏命侯希夷回长安任左仆射,韩翊也随之回到长安,当他欢天喜地赶到章台街熟悉的家院,不料却一片荒凉,早已人去楼空。四处打探,他终于获知爱妻已被抢入番将沙叱利府中,韩诩哀声叹气,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心趣。事情却被他的好友许俊知道了,许俊全副披挂,跨上一匹骏马冲向沙叱利府中抢出了柳摇金。韩翊与柳摇金一见面就相拥一起,抱头痛哭,直哭得个天昏地暗。后来由于老上司出面,这件事就算圆满解决了。两条久别的船儿又能相并而行了。
          韩翊经过这番变乱,心灰意懒,辞去官职,携带爱妻返回老家南阳。在南阳,两人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此时韩诩的诗名已经传遍天下,被列为当时全国的“十大才子”之一,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是《寒食》:
          山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不但广为众人传诵,就连皇帝也十分欣赏,因此在中书舍人出缺的时候,大臣们推荐两人,唐代宗都认为不合理想,他想起擅长作诗的韩翊。而当时有两个韩翊,一个是柳摇金之夫,另一个是江淮刺史,为了弄清身份,诏书下特注明“给作寒食诗的韩翊”。
          “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算得上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职位。在同僚们眼热的贺送下,韩翊与柳摇金风风光光地又来到了京城长安。
          垂垂老矣的柳摇金,此刻虽然芳颜尽去,但与韩翊的情感在饱经坎坷与悲欢之后,更加真挚坚贞,两人白头偕老,相并驶向人生的终点。


          IP属地:广东14楼2014-04-05 21:32
          回复
            40步非烟,临淮武公业之妾,因媒妁所欺嫁于武。咸通中,武公业任河南府(洛阳)功曹参军。公务繁忙,常常无暇及家。邻家子赵象因见非烟容貌纤丽,故以诗文相赠,非烟也回赠诗文,如此一来二去,日久生情,终于私通。大约一年后,因非烟曾经以小过错鞭打过某婢女,婢女将私情全告诉武公业,武质问非烟,非烟坚决不说出实情,后非烟被武缚与柱上鞭打,非烟说:生得相亲,死亦何恨。最后被武公业给打死了。


            IP属地:广东17楼2014-04-05 21:43
            回复
              38魏芷和曾布是在宋仁宗嘉佑二年结为夫妇的,同年,曾布为了猎取功名,抛下新婚娇妻,与哥哥同赴京城赶考,
              魏芷双双考取进士,从此就黄鹤一去不复返。这年曾布也就二十三岁年纪,魏芷二十岁不到。曾布呆在京城,繁华世界,一方面他积极钻营,在仕途上一级级往上爬;一方面出入茶楼酒馆,瓦肆妓院,连一丁点儿消息也没有带给家中,可怜魏芷茶不思,饭不想,举止懒散,形容憔怀,只得把一腔幽怨付与词章。除了前面所记的那首外,留下来的还有三首:其一: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斜阳起;隔岸两三家,玉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39南宋绍兴十六年(西元1146年),陆游之妻唐琬因婆媳不和,被迫离开陆家,投靠其闺中好友赵心兰。临别之时,陆游策马前来送行,倾诉心中的伤痛与无奈,并承诺永不相负,希望唐琬等待转机。一年后,在赵家痴心等待破镜重圆的唐琬,却等来了陆家为陆游另聘王氏的消息。悲愤欲绝的唐琬深知事已不可逆转,遂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 的决定:央请赵心兰为媒,嫁与其兄宗子赵士程,并与陆游同月同日完婚。洞房花烛之夜,唐琬百感交集,心绪恍惚。本以为“新婚”的喜庆可以抚慰被陆游的辜负所灼伤的灵魂,却因为无法忘却的往事,尤其是想及在另一个洞房中的负心人,生性敏感的唐琬几至柔肠寸断,坠入深渊,但最后,唐琬终于面对现实,面对善良的赵士程真挚的爱。她期待自己创造新的幸福,也期待陆游“把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八年后的一天,唐琬偕同赵士程沈园游春,与报国无门、婚姻亦不美满的陆游相遇了。赵士程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倾谈的机会。决意不谈往事的唐琬没有料到往事并不如烟。愧恨交加的陆游在三杯黄滕酒后,写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这首句句浸透爱的血泪的断肠词,只有唐琬一人能够充分解读。她惊觉诗人仍然对她一往情深,而她自己八年来努力营造的温馨与幸福,不过是“咽泪妆欢梦一场”。她的内心深处,依旧是对陆游的爱,无怨无悔。只有从今增添了对赵士程的负疚,也使她终生难安……“无此绝等伤心事,亦无此绝等伤心诗。就百年论,谁愿为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从某种意义上看,《钗头凤》是一“双刃剑”,“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唐琬因读了此词,不久忧郁而香消玉殒。但也因此词,陆唐故事千秋传唱,唐琬亦随之留名矣。

              40白玉娘,南宋末年人,她是死守嘉定的统制自忠的女儿。当时南宋执掌政权的是权臣贾似道,他相继在理宗、度宗两朝专权十五年。当时礼部尚书程文业的幼子十九岁的程万里,向朝廷献战守和三策,戳破了贾似道“讳和为胜”的秘密,使他颜面无光,恼羞成怒。程万里担心大祸就要临头,连夜逃出临安,一路北行,被元将张万户所掳。张万户非常欣赏程万里的才干和胆识。在生活和行动上都加以优待,其中一项就是随程万里在众多俘获的女子中挑一个做妻子。他选中了高挑身材、脸庞红润、媚中有威、柔里带刚的白玉娘为妻。婚后,程万里经多方试探彻底认识了白玉娘那爱国的赤子之心,高贵品质。因为这张万户把白玉娘卖给他人为奴。后来程万里终于找到个机会逃离了张万户,回到南宋。很快南宗灭亡,程万里失去效忠的对象,于是接受元朝廷的安排,担任陕西行省的参知政事。社会局面稍安定,他就开始了寻找白玉娘,但白玉娘却在昙花庵出了家。


              IP属地:广东21楼2014-04-05 22:16
              回复
                43张红桥生活于明朝初年。因家居红桥西侧,故自号红桥。红桥自幼聪敏,文才过人,享有盛名。当地豪绅争着与之结亲,但红桥都不答应,说:“要嫁给像李白那样有才华的人。”于是知名文人纷纷寄诗为媒。号称才子的王恭和长乐的王筜,都未能得到红桥的芳心。福清才子林鸿路过福州,看见红桥在庭前焚香,亦托邻居老妇带诗给红桥,诗云:“桂殿焚香酒半醒,露华如水点银屏。含情欲诉心中事,羞见牵牛织女星。”张红桥见诗心喜,亦写诗答道:“梨花寂寂斗婵娟,银汉斜临绣户前。自爱焚香消永夜,从来无事诉青天。”老妇将诗交给林鸿,并贺道:“张娘子从未与人和诗,今写诗和你,大有希望。”林鸿大喜过望,遂由老妇作媒,娶红桥为外室。一年后,林鸿有事去金陵,红桥思念成疾,数月而卒。林鸿回来后,得知红桥去世,悲痛欲绝

                44刘翠翠生于淮河岸上的一户乡村人家,早时与淮安人金定相恋,后元末天下大乱,被淮南张士诚属下李虎山掳走,后死于湖州。


                IP属地:广东23楼2014-04-05 22:24
                回复
                  2025-09-08 06:28: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明朝有八位佳丽
                  45冯小青 百结回肠写泪痕,重来惟有旧朱门。
                  夕阳一片桃花影,知是亭亭倩女魂。
                  ----------题记
                  今夜雨静风清,我忙完琐碎抬头看表已临近四点,天之将晓,睡意全无,合衣躺在床上,展转反侧,随手翻看于保定买来的诗词读物,见一句:“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不禁有所遐思,于是起身打开电脑,想记述一下看过这位早慧命薄才女的诗后的心情。
                  应该说对小青的认识是从初中起,那时青春躁动,正压抑于一段情感,于是偏好读书,也便是从那时起对这句“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有了深刻的印象。读小青的诗词,会领悟到一种性格。或者可以说她的文字太过于自我,于是后世所谓学者云云竟以小青为“影恋”“性抑郁”之症,林颇觉有些不人道,但也无力辩解,就如同诗人做不了医生,你狠得下心来去解剖一具美女的尸体吗?
                  这并不是小青的错,而是当时的封建社会势力相逐的结果。就其“病态”而言,林到是感觉非常正常,如果“病”之不病,人们已麻木于这种“病态”之中而无所觉,无所语,无所思,才真是世之大病,人心之大祸呢。
                  人之“病”是社会遗祸根源的直接反应,所以林可以当机立断的肯定小青的病是一种“对封建社会压迫人,女性地位低下的不屈的反抗”,那么林就可以用“贞烈”一词来形容小青,小青不是秋瑾,不是贞德,但同样也是一位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 应氏劝小青另择佳偶,莫负锦样年华,则答曰:“宁作霜中兰,不作风中絮。”从此可以看出,小青的的确确是有些性格的。又从“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可以看出小青更是一名至情至性的女子。我们说何谓“红颜”?娇柔造作者不谓红颜,刚毅无会体贴者不谓红颜,唯如小青般刚柔相济,至情至性者方可得红颜的坯子。
                  红颜者难存于世也,性过刚则薄命,过柔则失气节,最终也不能算作是红颜。唯有慧心,以智存于世者,方为“至尊红颜”。武则天绝对不是红颜,就算生前曾是,而她日后所做的一切也已经足已泯灭这个称号了。我想除“黄蓉”以外,很难再找到一个幸福的“红颜”了。
                  小青者虽薄命却不为“红颜”,十五出嫁,十八夭折的她还未“红”起来。虽然与冯生曾“烧雪、品茶、谈诗,情融意恰”,但那也只是“初恋的感觉”,小青的死因应归于抑郁,而非“抑欲”。人连死都不怕,还怕“抑欲”吗?所以林对那些称小青“性压抑”的学者们感到不齿。是什么让小青意志消沉?是什么让小青最终绝望?是冯生没有给她带来应有的欢娱吗?导致小青至死的根本原因不是“自闭”,而是“他闭”是冯大妇眼中不容沙,是冯生软弱无能,是冯父冯母对正室的纵容,归要结底是封建政策的人与人不平等而导致这位一位有才有貌有气节的女子最终夭折。悲呼!
                  46王润贞,明神宗万历年间人,是沈必贵的女儿。王润贞的母亲是有“常山美人”之称的童婉秀,嫁人了书香门第的王家,本是夫妻恩爱和乐,谁知天降横祸,在女儿王润贞两岁时,夫婿便抱病而死,留下孤儿寡母,无所依靠,只好改嫁到沈家做了填房。后夫沈必贵是个厚道的商人,家境富庶,前妻早逝,膝下无子。续娶童氏后,童氏也未生育,家中便只有一个童氏带来的孩子王润贞,沈必贵把她看成是亲生女儿一样,呵护备至。母亲是大美人,女儿长成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十四岁刚过,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光鲜照人。后父关心女儿,自幼就请高师为王润贞授教,四书五经,诗词音律,般般通晓。后来为徐苕郎纵身跃入了塘中。一对挚情恋人,生前饱尝离别之苦,死后终于能够长相厮守了。


                  IP属地:广东24楼2014-04-05 22:30
                  回复
                    秦淮八艳
                    台柳隐编辑——风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隐,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杨爱,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尺牍》。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1664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柳如是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诗人,传世之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诗》《尺续》等。


                    IP属地:广东25楼2014-04-05 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