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总有七八年吧,小学不好再蹲下去。农,士,商 ,三条路,受了长兄毕业于师范学校的影响,走熟路 ,考入官费的通县师范学校。成文规定,六年毕业; 不成文规定,毕业后到肯聘用的小学当孩子王。不知 为什么,那时候就且行善事,莫问前程。课程门类不 少,但考试及格不难,可以临阵磨枪,所以还是常常 感到无事可做。学校多年传统,两种权力或自由下放 给学生,一种是操办肉体食粮,即用每人每月四元五 角的官饭费办伙食;一种是操办精神食粮,即每月用 固定数目的图书费办图书馆。专说所谓图书馆,房间 小,书籍少,两者都贫乏得可怜。但毕竟比小学时期 好多了,一是化无为有,二是每月有新的本本走进来 。其时是20年代后期,五四之后十年左右,新文学作 品(包括翻译和少数新才子佳人)大量上市的时期,又 不知道以何因缘,我竟得较长时期占据管理图书馆的 位置。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选购、编目、上架、借 收等事务之余,就翻看。由于好奇加兴趣,几年时光 ,把这间所谓馆的旧存和新购,绝大部分是新文学作 品,小部分是介绍新思想的,中的,由绍兴周氏弟兄 到张资平、徐枕亚,外的,帝俄、日本、英、法、德 ,还有西班牙(因为生产了唐·吉诃德),凡是能找到 的,几乎都看了。
与小学时期相比,这是由温故而走向维新。有什 么获得呢?现在回想,半瓶醋,有时闭门自喜,不知天 高地厚。但究竟是睁开眼,瞥了一下新的中外,当时 自信为有所见。就算是狂妄吧,比如,总的说,搜索 内心,似乎怀疑和偏见已经萌了芽。这表现在很多方 面,如许多传统信为真且正的,上大人的冠冕堂皇的 大言,以至自己的美妙遐想,昔日赞而叹之的,变为 半信半疑,或干脆疑之了。这是怀疑的一类。还有偏 见的一类,专就文学作品说,比如对比之下,总觉得 ,散文,某某的不很高明,因为造作,费力;小说, 某某的,远远比不上某些翻译名著,因为是适应主顾 需求,或逗笑,或喊受压,缺少触动灵魂的内容。这 类的胡思乱想,对也罢,错也罢,总而言之,都是由 读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