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吧 关注:4,157贴子:22,562
老朽本是一个粗人,以搬砖浇砼为业。闲暇时间爱喝个小酒,听工友谈古论今。酒酣耳热之时,自不量力也想做渔樵之论。是为序。


1楼2014-04-14 15:28回复
    其四、由都教授谈起---《左传·郑伯伐许》
    今年春季,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成为最火的电视剧,造就了大批都教授的粉丝。不能不佩服韩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一盘剩菜的边角余料居然烩制成饕餮大餐。
    都教授这个姓来自子都。
      公孙子都,周朝末年,春秋时期郑国人,原名公孙阏(yān)本姓为姬,与周王同宗,字子都,是郑国的宗族子弟(郑国贵族)。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相貌英俊。公孙阏后人以王父字为氏,称为都(dū)姓。
      《诗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意思是说,一个女孩子本来跟某帅哥有个约会,可是她等啊等等啊等,心上人帅哥哥没有见到,却见到了一个愚驽蠢笨的傻瓜。在这首诗里,“子都”被用作了帅哥的代名词,或者也可以说,子都是众多郑国少女——不排除某些少男——梦中的白马王子和假想的约会对象,少女们都以能见到那位帅名满全国的子都为荣,为了能见他一眼,甚至不惜呆呆的苦等几个小时,由此便可以想象出,当子都未见而见到蠢夫的时候,少女会有多么的悲伤,哀怨和惆怅了。
      《孟子·告子上》:“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意思是全天下没有不知道子都的英俊美丽,不知道子都的人是不长眼睛的人(瞎子)。
    公孙子都这个人虽然是个美男子,但却是心胸狭隘,嫉贤妒能。
    在郑庄公发动的伐许战争中,首先因为选拔先锋,子都败给颖考叔,就是那个看门的孝子,战斗中,颖考叔又是第一个攻上城头,子都嫉妒心总爆发,暗箭伤人射死颖考叔。
    战后郑庄公怒不可遏,发誓要找出暗害颖考叔的贼子,然而当他知道是子都时却犹豫了。子都可是“大老虎”,自己人,你懂的,颖考叔虽然是个忠臣孝子,可毕竟亲疏有别。于是郑庄公自作聪明地装模作样发动士兵
    每一百个士兵出一头猪,每二十五个士兵出一只狗和一只鸡,招巫师来念咒,诅咒那个放暗箭的人。
    这样一来,君子不高兴了,说道“失刑政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说白了,没有造福百姓,法律成了张白纸,那就是走到邪路上了。


    5楼2014-04-14 15:32
    回复
      其五、明恕而行,要之以礼---------《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一文很残酷地揭开了春秋时代温文尔雅的面纱,将最见不得人的一面真实展现了出来。
      文章一开始,交待了周郑交恶的起因:老大不喜欢鞍前马后的小弟了,宠信了新人,小弟羽翼丰满,老大外强中干,但在真正撕破脸皮前都还忌惮江湖规矩,于是假惺惺地谈判互换人质,山盟海誓。但谁也没把这当回事,老大还是把事务交给了新人,小弟开始公然欺凌老大,老大气愤不过,压不住火想教训一下小弟,不想丢了大面子,反被小弟狠狠收拾了一把,就像裘千丈一样彻底在江湖上显露了原形,成为笑谈。
      君子为此又发开了感慨:“信不由衷,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诚意不是发自内心的,即使交换了人质也是没有用的。能够懂得将心比心地办事,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虽然没有人质,任何人也无法离间他们。在这里,君子提出来几项原则:诚信、公开、宽容、遵礼。这些原则,既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也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现代社会,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交往的基石就是上面君子所提出的的几项原则。离开了这些原则,那就只能依靠丛林法则,重回野蛮时代了。


      6楼2014-04-14 15:34
      收起回复
        然而历史是残酷的。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姬忽的品格固然高尚,但在春秋时代那个背景下,作为储君,首先要考虑的政治。姬忽的悲剧就在于他过于孤高。他的父亲郑庄公有11个儿子,他的弟弟姬突更是深得父亲喜爱。郑国又处在四战之地,大国环伺。于是就在姬忽即位不久,他的弟弟姬突的岳父宋庄公就胁迫郑国国卿祭仲拥立姬突为历公,因为没有强大的后族可借助,姬忽只有黯然离国。虽然后来因为祭仲和姬突有矛盾又迎回了姬忽,可很快就被大将高渠弥射死。高渠弥是郑国大将屡立战功,郑庄公有意提拔为国卿,姬忽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强烈反对,被高渠弥知道后结下了梁子,因而丢了性命。本想自立图强,结果却是转蓬一般的人生。可叹!


        8楼2014-04-14 15:37
        回复
          七、民本思想的起源——读《楚武王伐随》有感
          后人常常夸奖《左传》善长战争描写,却诟病其中有太多鬼神之事。(左传艳而富,其失也巫。)其实他们不明白古代战争和祭祀是同等重要之事,况且祭祀代表的意义也并非后人以为的那样。《楚武王伐随》一文就很详尽地解释了祭祀的真实含义。
          这一段文字比较长,主要论述夫“民,神之主也。”明白告诉人们,人民才是神灵的主体,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神的佑护。(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絮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祭祀的所有意义都和民众有关,这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已经有很强的民本意识,《左传》里这样的思想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曹刿论战》、《有神降于莘》、《晏子如晋》等篇,都有类似的论述,这才为以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思想留下了火种。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现在人们的求神拜佛,也越来越流于形式,陷入追求什么头柱香、高香,富丽堂皇的供品,却忘记了拜佛的本意。无乃于缘木求鱼也。


          9楼2014-04-14 15:38
          收起回复
            八、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臧哀伯谏纳郜鼎》读后
            本篇讲的是宋国权臣华督弑君废立,为求得周围各国的支持而向用郜鼎贿赂鲁恒公。鲁恒公沾沾自喜,将鼎送入太庙炫耀,被大夫臧哀伯劝谏的一段话。书中暗表,这臧哀伯是臧僖伯的儿子,世代忠良,鲁恒公是鲁隐公的儿子,父子俩一样不听劝谏,白白给臧家父子做了陪衬。
            臧哀伯的劝谏很有气势,他没有单说纳鼎这件事的对错,而是高屋建瓴地上升到君主的职责这一视野。“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接着从礼制的角度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社会责任;然后,话锋一转,才落到桓公“纳郜鼎”这件“灭德立违”的事情上来。并在指出这一事件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以后,还用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的历史教训,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其中“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更成为千古传诵的吏治警句。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腐败的根源,三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想有所作为的统治者的思想,使其时刻惕惜,收敛自己的私欲。即使在今天,这句话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10楼2014-04-14 15:39
            收起回复
              鲁桓公是鲁隐公的儿子?


              11楼2014-04-14 19:04
              收起回复
                九、卓越的政治家楚武王
                随着央视《楚国800年》的开播,坊间兴起一股楚国热。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势力,和秦国一样,都是从周朝附庸经过几代君王的努力一跃成为强国,战国时期有“纵成则楚帝,横成则秦王”之说。可惜后代楚王没有抓住历史机遇,白白葬送了几代先辈的努力。其中就包括楚武王。
                楚武王(?-前690年),芈姓,熊氏,名彻,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熊仪之孙,楚霄敖之子,蚡冒之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上名为熊彻,因避汉武帝讳而改称熊通。
                熊通杀兄鼢冒(一说鼢冒子)成为楚国国君(史记记载有误,武王之前并非鼢冒,而是霄敖)。熊通娶邓侯女邓曼为妻,以鬬伯比为令尹,屈瑕为莫敖,国力日增,认为楚国子爵地位低微,谋求进爵。
                熊通在当时的楚国诸公子中是一位铁腕人物,做出事来往往惊蛮夷而动华夏。他杀其侄自立为楚君后,与邓国相亲(邓国故址在今湖北襄樊市),娶其公族女子为夫人,史称“邓曼”。即位不足三年就挥师渡汉,远征南阳盆地,攻击周朝设在汉北的重镇,但没有得手。于是,他专力于底定江汉平原的西部,灭掉了权国。
                权国(故址今湖北当阳县东南)国土不广,但国力却不弱。楚国从熊渠(西周时楚君)至熊坎(春秋早期楚君)都未能把它灭掉,熊通实现了先君夙愿。熊通灭权后,以权国故地设权县,命斗缗(权国国君)为权尹。
                公元前706年,熊通张其三军渡汉伐随,这在若敖、蚡冒时都不敢有这样的奢望,熊通伐随,是在充分准备这后开始的。伐随前,他组建了一支能在随枣走廊驰骋的车兵,以及为兵车平整道路、架设桥梁的工兵,伐随的时间,选在随国农业歉收、随入缺衣少食之年。
                熊通伐随的目的,不是要摧毁随国,而是要使随国做楚国的附庸,因而,熊通率三军行近随都时,他采取“伐谋”代“伐兵”。命其侄儿熊章入随都见随侯,迫随侯求和,随侯无奈,命少师随熊章到楚师驻地和谈。
                和谈中,熊通强求随国替楚国去要挟周天子,熊通说:“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观中国之政”即介入中原的政局。随侯慑于楚国的兵威,照办不误,派侯使者向周天子进言。
                公元前704年(熊通伐随后的第二年)随侯通报楚国,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熊通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周天子、诸夏和群蛮都莫之何。
                楚武王四十一年(前700年)楚师大败绞人,订立城下之盟。楚武王四十二年(前699年)用屈瑕伐罗国,屈瑕轻敌,秩序混乱,至罗境,遭到罗人与卢戎两军夹击,楚军大败,屈瑕率残部逃到荒谷(今江陵县境),最后自缢。
                武王承担此战败之责,下罪责已,余军皆予以赦免,楚武王曾命人刖卞和之右足。前689年伐随国,行迳汉水东岸,心疾猝发,坐在一棵树下病逝。楚令尹鬬祁(鬬丹之子)与莫敖屈重,秘不发丧,率楚师仍按原计划东进,楚军兵临随国城下,随国臣服,楚师撤还,济汉水而后发丧,而后子楚文王继位。
                熊通是继熊渠之后第二位自称为王的楚国国君。在位51年实行铁血政策,对外强硬,从不妥协;对内创县制,设令尹,置陈兵之法,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三次攻随,威震东周王室;多次出兵,慑服汉东诸国,开拓江汉,扩大楚国疆域,为楚国的兴起立下不朽的功劳,不愧是楚国的奠基人之一。


                12楼2014-04-15 09:03
                回复
                  十、屈瑕考(转载)
                  屈暇,楚武王的大臣。他不仅官阶最高,俸禄最多,而且所担负的官职居然能够世代传袭,荫及子孙。自屈暇担任“莫敖”起,这一官职所掌职能虽然后来多次发生改变,但长期由屈氏子孙世袭,概无例外。这在楚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许在熊通谋划宫庭政变,与列国争霸时,他出力最多,功劳最大?总之,这是楚国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王逸是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以研究“楚辞”闻名于世,有专著《楚辞章句》传世,其观点对后世楚辞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王逸在《离骚•章句》中说:“其(指若敖)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为客卿。因以为氏。 长久以来,人们受王逸观点影响,一直认为屈暇是熊通的儿子。受此影响,就连屈氏族谱的几乎所有版本也认为,屈暇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曾官居“莫敖”,受封屈邑,故称屈暇。在姓氏研究领域具有权威姓的《元和姓纂》也认为:“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
                  屈暇与熊通是否真的是有着亲密血缘关系的父子?综合相关史料,再进行逻辑推理,王逸的观点其实漏洞百出。
                  第一,王逸的观点本身自相矛盾,既然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又何来“客卿”之说?
                  第二,根据《左传》记载,屈瑕始终称熊通(楚武王)为“王”,而熊通夫人邓曼总是以“莫敖”这一官职称呼屈暇。从彼此间的称谓看,根本就体现不出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三,公元前699年,屈暇统兵伐随,惨败而归。熊通夫人邓曼建议熊通应该“威莫敖以刑”。“虎毒不食子”!况人乎?如果屈暇是熊通的亲生儿子,邓曼无能如何都不可能建议熊通去杀儿子。既然要“威莫敖以刑”,他们之间就不会是血浓于水的父子和母子关系。
                  第四,如果屈瑕真的是熊通的儿子,以其所担负的职责,以其跟随熊通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效命的时间看,他应该就是熊通的长子,即王位继承人。以储君地位言,纵使战败得只剩一人,也不可能自杀身亡。否则,国王百年后,谁来接班?
                  第五,几乎所有的国家,没有哪一任储君会在正式继位前,已官至本国最高行政长官。这样做会给内乱的滋生埋下隐患。
                  第六,王逸的观点中,还有一个致命硬伤。熊通僭位称王发生在公元前706年,王逸说,“是时生子瑕”,可这一年离屈瑕自杀身亡的公元前699年,只有7年的时差。7岁的婴孩如何能够担负起带兵打仗的重任?这明显与屈暇的人生阅历和生活轨迹不附。
                  综上所述,屈瑕根本就不是熊通的儿子,他只是熊通手下一个权倾满朝的重臣!


                  13楼2014-04-15 09:06
                  收起回复
                    屈瑕还开创了楚国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败战的主将,引咎自杀。之后五百多年,一脉传承下来。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的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战中战败,子玉自杀了;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时期,楚与晋发生鄢陵之战,大将子反阵前酗酒,国君临阵退缩,楚军退回方城以内,子反自杀谢国;
                    公元前519年,楚平王时期,吴国骚扰楚国,令尹子暇抱病携司马蒍越出征,子暇死在军中,楚军士气不振,惨遭失败,被废的太子建的母亲乘机携宝器,逃离楚国,蒍越带兵没有追上,失了国夫人,打了败战,司马蒍越引咎自杀。
                    ……
                    公元前223年,项燕自杀。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乌江。
                    古楚王国划上了血性而悲壮的句号。
                    楚人的自杀正如楚文化一样,成为那个瑰丽民族的一道绚丽色彩——敢于担当,勇于慷慨赴死。用生命和鲜血为君主和国人负责。壮烈,如山崩地摧;慨然,如荼糜花开;迅疾,如电闪雷鸣,如此决绝!如此豪迈!
                    项羽在乌江,像前辈楚人一样——饮剑而亡。项羽死的时候留下一句让中国人感叹,唏嘘了2000多年——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与当年的屈瑕、子玉等何等相似,这一句话一下子穿越了楚国几百年不屈不挠的历史,久久回荡在千千万万后人的心中。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4楼2014-04-15 09:08
                    收起回复
                      十一、流氓熊赀
                      楚文王熊赀就是一流氓。
                      这小子自打登基以来,成天就是四处田猎和沉迷美女,不理朝政。后来在大臣的强谏下有所收敛,却展现了作为流氓的另一面。伐邓和灭息就是其典型表现。
                      邓国的国君祁侯是熊赀的舅舅,熊赀要求借道邓国攻打申国。楚国是大国,何况国君还是自己的外甥,邓祁侯本来就是好客之主,于是乐呵呵答应了,还张罗了丰盛的酒席招待。邓祁侯的另外三个外甥反对舅舅的行为,并要求邓祁侯摆鸿门宴趁机杀掉熊赀,理由是熊赀这小子不地道,早晚要灭了邓国。邓祁侯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怎么也不相信他亲爱的外甥会成为白眼狼,义正言辞地拒绝了。结果不出所料,熊赀根本没把舅舅发在眼里,灭申后就赖在邓国不走了,回过头干脆灭了邓国,留下了一个历史典故“噬脐莫及”。自己的肚脐怎么能咬得到呢?由此比喻做了某些糗事,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一幕和假虞灭虢何其相似!)
                      说到灭息,就更加充分展现了熊赀的好色本性。灭息是因为息夫人。息夫人名妫,是陈宣公的二女儿,嫁于息侯。息夫人是春秋时有名的美女,倾覆了两个国家,标准的倾国倾城貌。先是她姐夫蔡哀侯为她着迷,不惜冒着挑起战争的风险公然调戏她,引得息侯醋性大发,可是息国太小不是蔡国对手,于是铤而走险引狼入室,借楚国之兵报仇,不料蔡哀侯被俘后心生一计,在熊赀面前极力吹嘘息夫人之美,逗得好色的熊赀欲火三丈,急匆匆地灭了息国,抢回息夫人做压寨夫人。后来生了二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楚成王。
                      最后还要吐槽一下,就这么一个货色,居然谥号为文王,这小子最爱的是攻伐之事,楚国北进与齐桓公争霸就是拜他所赐。就是武王谥号被他爹占走了,也不该谥“文”呀,真是驴唇不对马嘴。


                      15楼2014-04-15 09:09
                      收起回复
                        十二、不称职的父亲齐僖公
                        读《左传》时齐僖公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且不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单说他的儿女就纠结了整部《春秋》。世子吕诸儿继位为齐襄公,次子公子纠,老三公子小白(就是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女儿就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姊妹花宣姜和文姜。
                        宣姜本是预备嫁于卫宣公世子伋,可惜公公是个老色鬼,垂涎于宣姜之美,强行霸之为妻,生了公子寿和朔。更荒唐的是卫宣公死后,齐僖公又强迫她嫁于继子卫昭伯,又生了五个子女。文姜就更惊世骇俗了。先是被郑公子忽二次辞婚,后来嫁于邻国国君鲁恒公,又与其兄齐襄公,也就是诸儿私通,害死了亲夫,绯闻传了二千多年,《诗经》里有诸多诗篇讽喻姊妹俩此事。
                        齐僖公虽然有亲生儿子,可他却偏偏喜欢他的侄儿公孙无知,对他当亲儿子养。“僖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结果等他死后,齐襄公当然不喜欢无知,绌其秩服,引发了强劲反弹,无知杀了诸儿自立为君。他的另两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大打出手,小白胜出,逼死哥哥纠。
                        但从这些史料看,齐僖公是个糟糕的父亲。


                        16楼2014-04-15 09:10
                        回复
                          诸儿是齐僖公世子,应该是不怎么招老爹喜爱,否则齐僖公也不会那么宠爱他堂弟无知。虽然如此,最后还是传位于诸儿了。
                          诸儿确实不着调。先不说与其妹文姜私通干掉了妹夫鲁恒公,酿成外交事件,单说他派遣军队驻扎葵丘,明明和将领说好了“及瓜而代”,时间到了却赖起帐。所谓“君无戏言”,这样忽悠人那还了得!大兵们不吃这一套,于是谋反,和正生闷气的无知一拍即合。就这样,稀里糊涂就丢了性命还被《左传》嘲为“无常”的代表。
                          诸儿之死,客观上为小白登基提供了机会。


                          17楼2014-04-15 09:11
                          收起回复
                            楼主看的是大事选读本,参加【读左传大事 】呗,现在才到二--隐4年 大义灭亲


                            IP属地:重庆18楼2014-04-16 11:14
                            收起回复
                              十三、剪不断的齐鲁往事
                              齐国始封君王是兴周第一功臣太公吕望,鲁国第一代君主是周武王的亲弟弟周公旦,都是周王朝的左膀右臂。只因为周族来自西方,虽然推翻商朝,但对东方部落鞭长莫及,所以就分封最得力的亲信到东方镇守。
                              齐鲁作为好兄弟,又是邻邦,应该同心协力。


                              19楼2014-04-28 10: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