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山西吧 关注:145贴子:11,876
  • 9回复贴,共1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大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4-26 21:22回复
      龙城太原城的龙头和龙尾
      “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此后的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但仅为地理上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地,其实际处所不尽相同。战国末年,秦国在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此乃太原作为行政区划取名之缘起。秦汉及以后各代,均于汾河中游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区遂有“太原”之专名。晋阳(太原)古城979年被宋太宗烧毁,后就搬到唐明镇(就是现在的旧城街到庙前街附近),后来逐渐扩大为今天的市区规模。太原出过很多皇帝,按风水学说,太原北面的系舟山是“龙角(龙头)”,南面的龙山、天龙山是“龙尾”,太原是“龙身”,宋太宗怕太原再出皇帝,所以就切掉龙头龙尾---派士兵铲去上述山的山头,并在太原城中建丁字街就是为了“钉”住龙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4-26 21:23
    回复
        太原阳曲县搬家的过程
        ①东汉末,由今定襄县移于太原县北45里阳曲湾,即今太原市阳曲镇。
        ②北魏时,移于木井城南四里,即今阳曲县洛阴村。隋开皇三年改为阳直县。
        ③隋开皇十年,移于木井城东北40里,即今阳曲县古城村。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
        ④隋炀帝时,改汾阳县为阳直县,移于木井城。
        ⑤唐武德三年,于木井城西15里置汾阳县,即今阳曲县黄寨镇。
        ⑥宋太平兴国四年,移于三交口,即今太原市十里铺。
        ⑦金天会六年,移于太原府城,即今太原市区。
        ⑧1948年11月阳曲县人民政府迁驻黄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4-26 21:24
      回复
        太原村落街道地名的由来
          尖草坪原来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据说叫菅草,既草菅人命的的那个菅草,由于是生僻字,人们误传成尖草,所以就管这一带为尖草坪,太钢70年前开发此地建设工厂,宿舍,渐渐繁荣起来,
          万柏林得名于阎锡山的坟墓,他在太原时就想死后埋在那里,他小名万喜子,所以有个万字,他字柏川,所以有柏字,因为帝王坟墓叫陵,圣人的叫林,官员的叫墓,百姓的叫坟,而他自认为是山西在关公之后的又一个圣人,所以有个林字,合起来就是万柏林,基本跟柏树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坟地肯定有松柏的,
          因为他1949年后去了台湾,实际坟地就没有建
          亲贤 乡、村名。古称凤凰村,道光《阳曲县志》记名“亲贤村”,取《四书》“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之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4-26 21:30
        回复
          大、小王村 村东有明颖国公傅友德墓,俗称王墓,故名王村。傅墓丘大于小王村的坟墓,称大王村,后出现小王村。
            后王村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原名沟子里村。民国初年,由于该村与小王村均属大王村管辖,而且该村建于大、小王村之后,故名后王村。
            前、后北屯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前北屯村。据传:明朱元璋在位时,在此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部分,称南北两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名分前、后北屯。
            瓦窑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修惠明寺塔,取其地之土作瓦,而工匠用以烧制砖瓦,渐定居成两村,按方位称北瓦窑、南瓦窑。
            千峰路 原系农田耕地。一九五六年,随着太原工学院的兴建而开拓成路。因驻有太原工学院,群众习称工学院路。一九八二年太原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厅60号文件以石千峰(是西山的顶峰)命名为千峰北路。
            漪汾街 很好解释的,漪就是水波纹,漪汾就是汾河的水波,
            “下元” 雍正年间,古交的磨石村和北石村的刘、王两人来柳圪垛的下处定居,种菜成园,故名下园,后来俗称为下元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4-26 21:30
          回复
             狄村 以姓氏而名。唐宰相狄仁杰故里。道光《阳曲县志》载,狄梁公故里碑,“在狄村官道西,康熙年知县戴梦熊立,道光六年邑人张廷铨重修”。碑北,原唐梁国公祠旁有一古槐,传为狄母手植。道光六年(1826年)邑人张廷铨撰记立石,题曰“唐槐”。
              呼延村 元称呼延社,道光《阳曲县志》作呼延村。相传此地为宋将呼延赞的养马场。村建于呼延氏宅院地址,以呼延为名,明清时,山西省按察使,掌管司法,简称察院。这里地处察院之后,故名。呼延村是宋朝南征猛将(梁山好汉双鞭呼延灼),的故居,
              兰村因为附近长有兰花,所以得名兰村,由于有两个兰村,所以北面的一个就叫上兰村,南面的是下兰村
              神堂沟村:村址在土沟内,因距沟一里处有“龙泉寺”,寺内设有神堂,故名。
              开化村:处开化峪口,故名。清《太原县志》:“开化峪在县西北十里余,造砂锅,出石炭、石灰。”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在此建佛寺,敕名开化。隋仁寿初(601年)改名净明,唐武德三年(620年)复改为开化,清称法华寺。
              箱子村:村中几乎全部姓张,其远祖是南堰村的读书人,屡次乡试均不中,自觉羞赧无颜见人,遂携妻躲进西山隐居。其后生子孙逐渐形成村落,名为“羞子村”,后讹传为“箱子村”。
              花塔村:以寺而名。唐贞观八年(634年)村中建寺及无垢净光佛舍利塔。佛塔又称华严塔。花、华古均作华。寺以塔名,而村以寺名。
              木厂头村:因汾水伐木放排聚集而名。
              港道村:属于郝庄镇,无资料。
              淖马村:相传隋末李渊巡山至此遇雨将马淖住,只得从坡前返回;宋呼家将路过亦遇雨将兵
              马淖住,夜宿烧窑洞中(俗称呼呼洞),故名。道光《阳曲县志》记载,淖马村神清观,“地艰于水,左山下甘泉夜涌”云云;又曰“旌德怀安王墓,在县北二十里淖马村”。
              耙儿沟村:属于杨家峪乡,无资料。
              伞儿树村:处古百里黑松林丘陵地,俗称黑松坡。松坡有株千年古槐,树冠如伞,故名。道光《阳曲县志》或作伞儿树村,曰:“伞儿树,距城三里。”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4-26 21:32
            回复
               窊流村:因该村地势低洼,村边有条常流小溪,由此得名。
                移村:相传明代建村,因村址多次迁移,故名。
                沙沟村:因原村址在九院沙河沟壑中,故名。
                南上庄村:因地势高于附近的南屯村,取名上庄。为与东社的上庄区别,故名南上庄。
                西铭 乡、村名。原名西明村。相传古时村有观音堂庙,建有钟楼,庙前有“莲花池”。农历每月初三后的几天,当日落时,登钟楼可赏月映莲花,人称此景为“西明古月”,故以为名。后钟楼塌,莲池淤,古景无存。村民为铭记古景,改村名为西铭。
                寺底村:因位于蒙山开化寺之底下而得名。
                罗城村:以城为名。《五代史》:“周师攻北汉,栅木为城,谓之罗城。”《读史方舆纪要》载:龙山城,宋毁,“西南外有罗城,以御西山之水,俗呼为长龙城,今有罗城镇”。清《太原县志》记作:罗城村,在县西北。
                城北村:因处于晋阳古城西城之北而得名。
                董茹村:无资料。
                金胜村:乡、村名。十六国前赵帝刘渊在此筑城名金城。后城废,用为村名。《中州集》载:“金王万钟,住于平晋金城里。金城,刘渊筑。”元称金盛,明始称金胜。清《太原县志》记载:“大云寺在县西北十二里金胜村。”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4-26 21:33
              回复
                  古城村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记载:“春秋时为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后名三交寨,又称三交村,三交城、三交口”。《宋史?太宗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命潘美屯兵河东三交口”。即此。又传,宋灭北汉后,于太平兴国七年(928年)派任三交督署因系旧城。故改称古城。 相传古城村原有古寺庙三座,古城东街113号为其武阁,七宿舍南有老爷庙,号称一间坊,古城西街新建3号为福圣寺,以福圣寺最为宏伟,北有正殿,中有过殿,南有山门,山门东侧有火神庙,占地二千七百平方米。民国二十五年(1936)以前,村民每年二月二日都要在此过庙会,十分热闹,一九三七年以后逐渐倒塌,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全部拆除。解放初期,古城村东、北两侧均有旧城遗迹,后群众取土挖平,遗迹消失。
                  文化里,这里原是一片空地。一九三○年始逐渐盖起房屋,最初住有八户人家。其中六户是留日学生。因有文化的人居多,又因阎锡山的文职官员在此居住。故取名文化里。
                  柳溪街 此街原为旱西三巷。解放前,此地为旱西门外的一片荒地,乱坟滩,一九五四年十三冶金公司修建职工宿舍,形成街道。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五日,经太原市人民委员会284号文件命名为旱西三巷。据传,宋天圣三年(1025年),陈尧佐做并州知州。为防汾水之患,在东岸筑了长堤。又引水围成湖泊。并在堤旁湖畔,修建亭、台、楼、榭。栽种了柳树,取名“柳溪”,因名柳溪街。
                  东膳所 得名于典膳所,典者,管理也,膳者,食也。原是明“晋王府”管理膳食的地方。后沿用为街名。原统称典膳所,后来居民渐多形成不规则的小巷道,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按方位分别为东、西、南、北典膳所。
                  同成路 相传一九二五年蒋介石和阎锡山协商,修大同至成都的铁路,因宽窄之争,没达成协议而搁浅,材料一直堆放于此。后来于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934-1936)同成铁路中同蒲路建成(即大同至永济“清蒲州府治”风陵渡一段称同蒲铁路)。此处因曾堆入过修筑同成铁路的器材,而名同成路。
                  大二府巷,小二府巷 在东后小河附近,原为明代新化王朱表槏王府遗址。新化王排行第二,故名二府。后出现派生巷,故名大二府巷和小二府巷。小二府巷已并如东后小河,大二府巷在美特好超市后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4-26 21:40
                回复
                   精营街,是明晋王朱棡的宫城所在地。这座豪华的宫殿,在清顺治三年(1646)焚于大火。雍正、乾隆间在废墟上修建房舍,驻扎“绿营兵”,在太原的叫“精骑营”,久之,简称为“精营”。 清中叶后,始建民宅,形成街道。 有精营中正街(并入五一路),精营西边街,精营东边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中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4-26 21:42
                  回复


                    15楼2014-05-05 2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