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影片的预热足够充分,各种访谈的主旨都在于人性与战争,并且导演们强调不要注意战争的双方而要注意战争中的人性。
一、视觉、听觉的强大冲击
《投名状》的战争场景以三百步冲击最为典型,实现了导演真实、震撼的追求。
《集结号》充分体现了战斗从宁静到瞬间死亡的快速转换。
应该说在视觉、听觉的场面制造上实现了战场真实。
近代战争无论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人们可以选择和清醒的是战前和战后,而在战斗中则无从选择,完全陷入一种几近本能的群体搏杀中,不知被哪个敌军杀死,也不知将要杀死哪个敌军。
只有那些平时训练有素,战斗技能被训练到几近本能的优秀战士才会在搏杀中存活下来。
相比过去的电影,无论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战争场面任由人自由呼吸、自由出入、从容选择的窠臼是一种新举。在这方面两部电影是很好的作品。
从大片热以来,中国电影已经完全学会了“形式”。
二、两片的错误倾向
除了形式上的成功之外,该两部影片的思想、意韵堪称垃圾之作。
《投名状》影片描写的是非正统清军攻陷江苏、南京。
历史上,攻陷江苏的是李鸿章的淮军,在1863年。此时的李鸿章早已经被曾国藩推举为江苏巡抚。李鸿章淮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是在上海。曾李二人是师徒关系。
攻陷南京是曾国藩的湘军,在1864年。此时是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的第二年。
发生在历史上的刺马案时在1870年,无一兵一卒的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被刺原因据说是奉密旨清查湘军私吞财物。
完全不是战功煊赫的李鸿章、曾国藩遭到刺杀。恰恰相反,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投名状》错误地把马新贻的结局送给曾国藩,把曾国藩的煊赫战功安了一个马新贻结局。这是在暗示人们——英勇杀敌是个人野心,为国立功死有余辜。这是严重的错误倾向。
《集结号》群体如果说是战争中的小群体,那么这个连长错误地理解了上级命令而给他的九连带来了灾难。
团长的命令是明天中午12点前固守战地,并随时在听到集结号的情况下撤出战斗,否则就是剩一个人也要固守到12点。
对于这个命令,连长的理解是错误的,而他的战士理解的正确,必须确定什么时候是12点,所以才有两个战士冒死寻找手表。
因此,只要到第二天中午12点,九连就可以撤出战斗。而不必给集结号,因为撤退命令并没有提前。
但是该片却把不给集结号说成一种故意,一种不负责的故意。并用庸长的篇幅描绘连长寻求九连的尸体和向上级讨回公道。
在该片中,连长个人的错误被转换成了军队的错误,牺牲的战士得不到合理对待,透露出一种伤痕文学的基调——错误的不是我,而是上级、社会、国家。
三、人性、历史、国家和民族
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历史意义始终存在于人的生活中,人性也同样出现在战争与和平中。在文化作品中如何表现则体现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功力。
美国战争大片在极力渲染战争的激烈、残酷的同时,也在渲染美国士兵不是杀人机器,而是充满仁爱,具有人性的鲜活生命,他们是为了和平的理念,为了国家和价值而走上战场。美国士兵是可爱的,能战斗的,能应付高烈度战争和极其艰苦的场面,同时暗示美国是强大的,是一个仁慈的国家。
可以说美国电影作品的编导制作极其成熟,在强悍的形式下灌输一种有利的价值观念,影视作品的编导制作人员恰当地处理了人性、历史、价值和国家民族的关系。
而中国的某些影视制作者则在用人性反对国家、反对历史、反对核心价值。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处于一种偏执中。
这些编导者学会了形式而丢弃了内容,学会一种观念而丢弃另外一种观念,因此,中国影视文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崛起。
顺便说一下,《士兵突击》是很好的影视片,但形式仍有待于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