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打脸,不是跟三五个人在那嬉笑自认的,现在不欲多说,先说些题前话。
其一,韵律一事,我一向觉得肯静心研究这东西的,是值得佩服的人,单纯针对汉字古音深入了解就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虽有切韵遗稿、平水、词韵等可做参考,但真正要了解古音还是基本不可能,更多的只能是从各地方言去筛选比对了。而对韵律本身进行研究还需要良好的音乐素养。李易安评欧阳修等人句读不茸,即是从语言的音乐性质出发。白雨斋词话所云沉郁顿挫,顿挫一说亦指此也。韵律应是在文字尚不通行、识字的人很少的时候,为了文字作品的易记产生的,像各地所流传儿歌,基本上平仄押韵都无懈可击。而随着音乐的发展,歌词的韵律又产生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一句话配合起曲子唱起来要有节奏感,既能体现乐曲本身的情调,又能体现文字本身要表达的意义方可称之为词(韵律是一开始就是用来配合乐曲还是两者伊始是各自发展到后面才逐渐融合我并无仔细考核,上面一说,只是对韵律的起源跟作用做个简单的猜测)。而填词根据词韵,就是为了从语言发音的角度给诗余创作做出规范和提供方便。
本人平生好读诗文,却只取其意而对韵律不求甚解。一是因为自知没那音乐天赋,二是对此兴趣不大。相信对此有真正了解的人是有,但绝不是填词的时候懂得对词韵、平水就叫懂,相信更不是动不动拿会不会入声字来取笑人的人能了解的了。个人之见,韵律一事,既然现在曲子也失传了,更多的只是依据长短句这种格式来表达我们要表达的意思,那参照新韵即可,甚至在新韵之外自己读起来觉得顺口易记亦可。当然,我并不反对以古韵作词,并且对那些在这方面专研到一定程度的人深怀敬意,因此我不能为也。而我本人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我也一向强调,按词谱来写词是基本要素之一,我个人比较随性,才不能至或兴所尽后,有一些出律出韵的词,我并不介意别人贬之不为词,只是我自己愿不愿意改还得看我自己那时的心态。只是有些词句有的人按古韵写的,用现在的语音读起来却如同嚼腊也就无甚意思了。
在乐曲还未失传之时,是乐曲重要还是词文重要已经有很大的纠纷,以乐曲为重的当以柳永、周邦彦、姜夔为代表,柳永号称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就很能体现韵律对词传播的重要性。重词文者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苏轼讽刺徒弟秦观语: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即是对秦观虽重曲乐却仍把词做成艳科的不满。有趣的是,清人撰写四库全书云秦观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