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吧 关注:8,424贴子:96,298
  • 20回复贴,共1

【随想】《诸葛亮集》读书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过一遍,心中诸多感悟,却不知如何下笔。
曾经零星表达过一些想法,不如在第二遍阅读时,将这些不知所言记录下来,也许旧日不解者依然不解、也许旧日之感悟有所改变,自娱自乐:)


1楼2014-05-17 11:59回复
    以末尾一感开篇。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观地理与民性的关联】
    东夷者,有言大约为现今日本、朝鲜之位;南蛮,大约包括部分云南、广西与东南亚地区;西戎,在先秦两汉时期大概主要指代回维藏羌之部;北狄,自古以来浪迹于近蒙古区域的游牧民族。
    东夷近海,以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与内陆相比作为比拟,靠海者眼界开阔、交流通畅、经济发达,对“实际利益”的重视,似乎要高于内陆,是以【薄礼少义】。而南蛮、西戎两处,各以奇珍异宝著称,资源丰富、特产不菲,【人贪而俗负】。将苑中对于东夷、南蛮、西戎的态度,多为【伺其内乱而破之】,因为这些民众出于“贪、利”而尤为好斗,以及“凭地势之险”,我军无法正面取胜;然而民性决定了其有可败之处,故而我军得以借机而图。
    但对于北狄,却有不同的意味。北方生存条件艰辛、物资匮乏,民众在长期与自然相斗的过程中,所作所为几乎以“温饱”等基础求生欲望为目标,无所贪求;因之而磨砺出坚定的意志与团结互助的集体观,相比而言,缺少“内乱”的契机。且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惯于奔波辗转、行动敏捷迅速,我军无论是开疆扩土、或是吞并人口,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是以【不可战,莫若守边】。


    3楼2014-05-17 12:33
    收起回复
      2025-08-11 06:42: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D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05-19 10:07
      回复
        关于【适可而止】
        “决裂”是否只在一瞬间?有句歌词为【一个人要看过几次爱凋谢,才甘心在孤独里冬眠】。
        谁在得寸进尺至颠倒乃尔,谁在几度宽容到忍无可忍,【苟利其身】终于变为【侠情狂志,若无天地】、【安身求名】也成了【横造无端,危耻不辨】、【用性深刻】演变为【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
        当他膨胀的私欲化为虚幻时,心中一定有过一万个“假如”,少了哪件事,可以让你不至于如此极刑废黜?因为在有些人的心里,从来没有真正胸怀过国家与人民,在自私的支配下行事,又在自私的心情里自解,到死都不会明白自己犯过多大的错误、只是在痛哭流涕的叹息“我再也没有机会继续自私了”!?
        善意度人,惜其才而圆其愿,对自私之人,最大的恩惠莫过于宽容与就范。【难可狎,李鳞甲】虽为乡人之言,却并非道听途说,若不是亲身经历,怎可成表?!那时候,你就预见到他是个误国误民之人,还要以大局为重而欲以情动之;在你最终决定将他削土免官之际,可曾后悔过旧日的宽容?也许应该没有吧?否则他心心念念盼望你的原谅、你却到死都没有再记起他——决裂虽然不在一瞬间形成,却在一瞬间决定了一切。
        【适可而止】也许只是一种幻想。本心不同之人,只能越走越远,谁肯屈尊向对方靠近一步时,大约不是“一步难解百步之远”、便是“曲意逢迎别有用心”。不过,你没有感动他,真是他天大的错。


        6楼2014-05-26 23:3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5-27 00:16
          回复
            继续【适可而止】
            孔明替孝直解围这句话,有所受非议——【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北畏曹魏、东惮孙吴,是法正死前死后都相同的情境,从未停止过,其一人怎么会有天大的功劳;且法正睚眦必报滥用私权,绝非孔明可以忍受,在因私杀人这件事情上,法正与李严的【腹有鳞甲】大约有所相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演变为【鳞甲毕露】。
            因为孝直有【智术才华】,你都会【常奇之】、【公义相取】,所以,只要他犯的错误不致祸国殃民,你都不会到达痛恨的境地。甚至,这或许是蜀中旧臣的惯有风气问题,你在答法正书中所言【德政不举】时,难道有些人不应该对号入座一下?在【适可而止】的角度,法正比李严要明智很多,没有无法满足的私欲、没有得寸进尺的索求,因此当你回忆起法正时,总要痛心他离去太早。


            8楼2014-06-01 10:44
            收起回复
              【斟酌】
              朋友与朋友的矛盾,永远是令人纠结之事。【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耶?】无端联想起多年前收到的纸条,“你应该知道谁对你好,你怎么能以为她们那样的人是真正的朋友呢?”,后不知何故,倾城终究还是与“她们”那一群人站在一起,导致在小学毕业那个忧伤的季节,有个人受到了伤害。
              后来愈发觉得,很多矛盾本就无法化解,除非矛盾双方幡然悔悟尽释前嫌,否则,要么你死我活、要么形同陌路。倘若矛盾双方都是自己无法割舍的人,也许确实需要一些处世技巧,才能让自己不会太痛苦。要如何面对两侧声泪俱下,怎样为两个人设身处地,总是难免费心。
              有些矛盾,是一方“自作多情”,另一方毫不介意——所以,需要费心去劝的,也就只有“自作多情”的一方,要为其斟酌场合、语气、态度,仿佛【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哄来哄去。还有一些矛盾,注定了不共戴天,于是在你的安排下成全了“你死我活”。在这点上,丞相不大像理性的人,倒是更像“善良的人”,真让人担心,如果你写给云长的信落在孟起手里,你又要如何苦口婆心的劝慰孟起。大约被如此安慰习惯,众人纷纷在心中将你“据为己有”,所以你才会如此辛苦;倒不如直接对别人说明“你不对,我不支持你”。当然,那样的作法,总有当时当下的必要性,思索许久,想不出周全的解释,只能心疼你太多为别人考虑。


              9楼2014-06-13 22:11
              收起回复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
                以至醉,无致于乱】
                倾城从来都不相信存在“酒后失忆”这件事。
                所谓酒后乱性者,当然可以定义,大哭,大笑,大骂,甚至做出什么违背道德之事,概括起来,所有诸如失言、失礼、失态等,皆可成为乱。
                但是,一个人的举动,是绝对可以在意识的掌控下的;酒的作用,不过是刺激了神经系统,将所有活动的剧烈程度增加、或者提高了神经兴奋性,导致很多行为不符合常态的礼仪规范,因此,酒后的失态之举,多让人在清醒后后悔莫及;然而,付诸行动的人,一定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所有“记不清楚”的托词,都是胡言乱语,或是无法面对自己的举止、或是造成了无法弥补的过错,索性假言为失忆。


                10楼2014-06-15 23:06
                回复
                  2025-08-11 06:36: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减叶】
                  有所希冀,则有所驱动。所谓志同道合,便是建立在相似相通的目标与追求之上,结交双方地位平等,付出与回报,都是真情流露,而不是另怀企图。在这种解释下,“势利之交”便是不平等的结交,一方因为另一方的权势钱财等身外之物而主动巴结攀附,一旦自身获得了回报、或对方再无可利用,则能够毫不犹豫的放弃这段友情。
                  寒不减叶是一种容易理解的状态,对于一时失意的朋友,无论真心相助、或是出于同情、甚至为了自己的慷慨美名,都不难使友情维持下去;而温不增华,却有些奇特,无论是自己步步飞升时如何既能周旋于势利之交、又能执着于士人之交,或是面对友人显赫黄达时既真心流露出祝福而无所顾忌、又能一如既往坦诚劝谏无所疑惧,似乎都是费心之事。
                  “公正无私”的品性当为基本,人来人去,情深情浅,只有自己所行无差才好。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06-22 11:30
                  收起回复
                    凡事成者,必兼“能”与“为”;而事不成者,“不能”或“不为”。由此观之,【任长之术者】,长短有因。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与【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之间,所延伸的情感大约有所不同。养性者,万物自在,泰山崩于前而不改于色,【不可以临危难】,在于没有孤注一掷的魄力,更愿听天由命随遇而安;而驰辞者,蛊惑人心煽风点火,更甚者天花乱坠江河逆流,【不可以结盟誓】,在于不具备盟誓的真心,一诺出口如逢场作戏。
                    不与驰辞者轻易结盟誓,永远是理性的行为;而不以养性者临危难,倒显得有些条件性。【养性】的状态,是一种本质、自然的状态,仿佛一种平静与平衡——不妨在科学推导下进行大胆的断言,假以时日,所有人终究都会到达这样的状态——那么对于危难的反应,则不可以只凭借表面的举动。【危难】的情境多有相似,是否已是穷途末路枉然挣扎、或是水深火热坚持原则;是否孤注一掷只是更多的伤害、或是终可拨云见日重见光明;是否一江混水沆瀣狰狞、或是世人皆醉而临独醒;是否一己之力只会同流合污苦惑不堪、或是能够力挽狂澜撼动乾坤——所以,匿者当匿,现者当现,不在一时之魄力或无为。


                    12楼2014-06-23 23: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