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
从哪儿落地
□ 余 方
近两年“可穿戴”一直是个新锐概念,各种冠以“可穿戴”名头的新产品经常是每年国际消费电子展的抢镜主角。名声很响,但其实可穿戴设备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大的发展瓶颈,尽管分析家对可穿戴设备未来的整体市值一直有着乐观估计,尽管很多知名企业都在持续研发可穿戴技术并陆续推出产品,但从目前看来,距离可穿戴产品成为市场主流的时间点仍很遥远,没人知道可穿戴设备的终点到底在哪里。事实上,可穿戴设备仍在等待一个可以证明自身价值的代表性产品。
耐克已经放弃研发可穿戴硬件。据报道,耐克解雇了腕带FuelBand团队大部分成员,并计划停止生产可穿戴硬件产品,包括计划在秋季推出的一个Nike+FuelBand精简版本。这个决定传递出怎样的信息呢?这活儿确实不好干,是挑战性很强的竞争性业务,进来掺和搅和的很多,一方面大家都很惧怕苹果、三星、谷歌这样的高端强劲对手,另一方面“可穿戴”听着很新潮但其实进入的门槛并不高,深圳华强北那儿有人用10元、20元就能给你弄个“可穿戴”。
从市场情况看,“可穿戴”的接受度并不高,我们这儿冷清,发达国家也不红火。美国一家市场研究公司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美国消费者会在购买可穿戴设备6个月内停止使用这种产品。这家公司的数据还显示了健身追踪器的用户黏性也在下降。尽管苹果之类的“大佬”公司仍在研制可穿戴技术,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产品的市场规模仍很小,与这些公司的主战场(例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总量相比甚至无足轻重。耐克的情况也类似,它轻轻松松地每年卖出1.2亿双鞋子,相比于鞋,维持他们并不擅长的且业务高度复杂的健身追踪器恐怕代价过于高昂。
“可穿戴”走入瓶颈,也与其自身硬伤有关。例如,可穿戴设备依然缺乏既切合实际又能完全被认可,并且能够吸引普通用户的理念,而不仅仅是吸引“追潮人”和“技术控”;数据管理和利用也很糟糕。美国的一些应用开发商认为,可穿戴设备的追踪功能已死。上一拨可穿戴设备收集了很多个人数据,但也仅此而已,不能很好地对其加以利用,无法转化成对个人生活有意义的结论或指导,也就是说,目前可穿戴设备利用数据进行深度解析的能力非常不足,没有情境知识的支撑,这些数据更像是处于孤岛之上。
由此可以想见,下一代的可穿戴设备应该是和数据平台结合起来的,这个平台系统将传感器上传的数据汇总、计算、寻找关联,通过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也许还可以提供建议、指导。某一天,当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已经离不开这些结论、建议了,应该就是可穿戴设备已奠定市场基础之时。只有当普通人感兴趣的产品出现时,真正的市场机遇才会到来。
从哪儿落地
□ 余 方
近两年“可穿戴”一直是个新锐概念,各种冠以“可穿戴”名头的新产品经常是每年国际消费电子展的抢镜主角。名声很响,但其实可穿戴设备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大的发展瓶颈,尽管分析家对可穿戴设备未来的整体市值一直有着乐观估计,尽管很多知名企业都在持续研发可穿戴技术并陆续推出产品,但从目前看来,距离可穿戴产品成为市场主流的时间点仍很遥远,没人知道可穿戴设备的终点到底在哪里。事实上,可穿戴设备仍在等待一个可以证明自身价值的代表性产品。
耐克已经放弃研发可穿戴硬件。据报道,耐克解雇了腕带FuelBand团队大部分成员,并计划停止生产可穿戴硬件产品,包括计划在秋季推出的一个Nike+FuelBand精简版本。这个决定传递出怎样的信息呢?这活儿确实不好干,是挑战性很强的竞争性业务,进来掺和搅和的很多,一方面大家都很惧怕苹果、三星、谷歌这样的高端强劲对手,另一方面“可穿戴”听着很新潮但其实进入的门槛并不高,深圳华强北那儿有人用10元、20元就能给你弄个“可穿戴”。
从市场情况看,“可穿戴”的接受度并不高,我们这儿冷清,发达国家也不红火。美国一家市场研究公司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美国消费者会在购买可穿戴设备6个月内停止使用这种产品。这家公司的数据还显示了健身追踪器的用户黏性也在下降。尽管苹果之类的“大佬”公司仍在研制可穿戴技术,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产品的市场规模仍很小,与这些公司的主战场(例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总量相比甚至无足轻重。耐克的情况也类似,它轻轻松松地每年卖出1.2亿双鞋子,相比于鞋,维持他们并不擅长的且业务高度复杂的健身追踪器恐怕代价过于高昂。
“可穿戴”走入瓶颈,也与其自身硬伤有关。例如,可穿戴设备依然缺乏既切合实际又能完全被认可,并且能够吸引普通用户的理念,而不仅仅是吸引“追潮人”和“技术控”;数据管理和利用也很糟糕。美国的一些应用开发商认为,可穿戴设备的追踪功能已死。上一拨可穿戴设备收集了很多个人数据,但也仅此而已,不能很好地对其加以利用,无法转化成对个人生活有意义的结论或指导,也就是说,目前可穿戴设备利用数据进行深度解析的能力非常不足,没有情境知识的支撑,这些数据更像是处于孤岛之上。
由此可以想见,下一代的可穿戴设备应该是和数据平台结合起来的,这个平台系统将传感器上传的数据汇总、计算、寻找关联,通过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也许还可以提供建议、指导。某一天,当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已经离不开这些结论、建议了,应该就是可穿戴设备已奠定市场基础之时。只有当普通人感兴趣的产品出现时,真正的市场机遇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