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吧 关注:3,866,702贴子:116,949,940

06-21【核心向】护甲穿透机制之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预警:一大波枯燥的数据和文本来袭】
近一年前,我和我的搭档在开发装甲密档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所有车辆的履带在碰撞模型上都被建模为一个封闭的盒子。想象你拿着一个纸箱和一把匕首,如果要扎穿这个纸箱,匕首势必要穿透纸箱的两个面。这就意味着如果一发炮弹要穿过履带然后击穿车体造成伤害,履带的厚度要计算两次。


1楼2014-06-21 15:15回复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我们做了一些实验。实验的数据没有留存下来,实验的方式也比较粗糙:选择一辆黄鼠狼II作为靶车,用25mm穿深的AP弹近距离垂直射击其侧面被履带覆盖的地方。黄鼠狼II的侧面车身护甲是15mm,履带厚度10mm。那么,如果履带厚度只计算一次,侧面等效护甲为25mm,那么25mm穿深的炮弹将会有50%的击穿率;如果计算两次,等效护甲将上升为35mm,击穿率为0%。


    2楼2014-06-21 15:15
    收起回复
      2025-08-10 14:27: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实验结果,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接近10%的击穿率。这本是一个非常可疑的数据,但当时我们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定性地认为履带在这里提供了额外的护甲,于是得出了履带的厚度要计算两次的结论。


      3楼2014-06-21 15:15
      收起回复
        然而就在前不久,一位德国朋友BirgerNeick,以其德国工程师著名的机智、敏感和严谨性,重新做了这个测试,然后告知了我他的测试结果。Birger是在WoT理论界很有名望的一个人,之前WG将伤害分布由2σ调整为3σ,就是由他的研究结果推动的(简而言之,在此之前,炮弹的伤害分布更加分散,且有很高几率出现最高或最低伤;修改后炮弹的伤害分布更加集中在平均值附近)。


        4楼2014-06-21 15:15
        收起回复
          Birger做了若干组测试。首先,他使用38nA射击黑豹的侧面。炮弹穿深为62mm;黑豹侧面的护甲,如果履带只计算一层,就是65mm,此时的理论击穿率为28%(=1-NORM.S.DIST(((65-62)/(62*1.25-62))*3,TRUE));计算两层,厚度为90mm,击穿率为0%。测试一共射击了256发炮弹,穿透44发,击穿率为17.2%。从这个击穿率逆推,相当于侧面护甲为66.75mm——显然,履带的厚度只计算了一层。实际击穿率和28%的理论击穿率有一些差距,但是可以初步认为是误差所致。


          5楼2014-06-21 15:15
          收起回复
            第二次测试的靶车是VK3002M。这辆车的侧面护甲是40mm,履带20mm,也就是总厚度60mm(现在我们已经默认履带厚度只算一层)。炮弹依然是62mm穿深,那么理论穿透率为65%。256次射击之后,穿透了142发,穿透率53.6%。逆推出来的实际护甲值是61.55mm,依然比实际值要高一点。


            6楼2014-06-21 15:15
            收起回复
              第三次测试靶车E-25,侧面护甲30+25=55mm;62mm炮弹的理论穿透率是91%。实际测试284穿251;穿透率88.4%;测试护甲又比实际值高了1.12。


              7楼2014-06-21 15:15
              收起回复
                我们的『履带厚度应该计算两次』的理论不必多言,显然被证明是错的了。但其实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由于测试的射击次数已经足够多,数据的置信度已然不低,然而诸多测试都显示实际护甲高于标称值,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些额外的护甲是由履带提供的吗?


                8楼2014-06-21 15:15
                收起回复
                  2025-08-10 14:21: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Birger进行了另外几组测试。这次他只射击侧面装甲,不碰履带。首先他用VK3601H作为靶车,侧面护甲60mm,炮弹依然是62穿,理论击穿率65%。结果是310穿82,穿透率居然只有26.5%!这也就意味着,侧甲的测试厚度可以达到64.98mm。


                  9楼2014-06-21 15:16
                  收起回复
                    为了排除炮弹的影响,Birger将射击者换成了一型突击炮,穿深依然是62mm。结果是442穿112,穿透率25.3%,侧甲测试厚度65.15mm——与上一组测试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10楼2014-06-21 15:16
                    收起回复
                      靶车换成虎式,同样是60mm的侧甲,这次208射103穿,穿透率达到了49.5%,但仍然低于理论上的65%。侧甲测试厚度为62.06mm。


                      11楼2014-06-21 15:16
                      收起回复
                        除此之外,Birger还做了一些其他的小规模测试,射击次数都不超过100发,因此置信度较低。但这些测试全部都指向了一个结果,就是实际穿透率要(远)低于理论穿透率。这些测试里唯一正常的是Pz.Sfl.Ivc(194穿)攻击鼠式侧甲(185mm),理论击穿率82%,实际为71.6%,尽管实际值仍然低于理论值,但属于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


                        12楼2014-06-21 15:16
                        收起回复
                          这些测试的结果,其实也包括一年前我们做的那些测试,无不指向一个神秘的问题:是否车辆的实际护甲值比标称的要高?在与Birger的交流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假设:


                          13楼2014-06-21 15:16
                          收起回复
                            1) 测试存在错误?由于Birger是在很近的距离(20m)垂直射击目标装甲的,因此我们很快地排除了这种可能;


                            14楼2014-06-21 15:16
                            收起回复
                              2025-08-10 14:15: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 服务器和客户端使用的碰撞模型不同?作为一个游戏开发者,我不喜欢这种假设,因为这意味着无意义的额外工作量;


                              15楼2014-06-21 15: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