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怎么更忙了。。。。
好吧正文开始
今天先写第一部分
一、
该怎么说呢,确实高中生对专业的认识、对大学的认识、对自己兴趣的认识实在是太少了。至少对于正常做出报志愿的决定来说不太够。
一直觉得竞赛生/保送生对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的认识相对清楚、明确一点点,至少是对大学的事情知道的比其他人多一点点。但真的也只是一点点吧。
以前一直觉得我自己是很了解自己兴趣和长处的,可是,这对于报志愿或者说选专业来说帮助也并不大。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我喜欢** **** ****** *** ***** 等各种专业,但最终我也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真让我换一个,也不是绝对不行。
多亏我上的是浙大,我喜欢的每个专业都不错,至少是都有。多亏我们是大一下分专业,我还可以再坚定一会儿,再犹豫一会儿。
但是呢,就算什么都不知道,志愿总是要报的。那该依据什么报志愿呢?
前途?什么是前途?好不好学,好不好找工作,收入高不高,出国容易不容易等等。。
当然啦,对于一部分想搞科研的人来说,前途还有机会,学校实验室,导师之类的。
很多人都说啊,应该以兴趣来选专业,那些钻进钱眼里的人都是傻叉!“你知道经管是什么啊你就报经管”
确实啊,我看得到那些前几年明明不喜欢计算机就跟风报计院的学长学姐人靠着数学好进来,但对编程一窍不通,最终被虐的快要退学。还有周围本届一些有同样趋势的人们紧张又不知所措的眼神。学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专业的人真是傻叉。
我也能看到好多明明自己有梦想有喜欢的专业,却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放弃的人。或者无奈,或者痛苦,或者后悔。
但是,那些真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人怎么办呢?你不能怪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现在回想高中的那种学习生活状态,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对专业的理解只有数理化,对很多专业完全无法想象,也不难理解“XX专业是什么啊?”这种问题多到让你再也懒得回答。。中国现有的高中教育体制下,高中毕业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他们究竟怎么办啊?抓阄?听别人意见?还是换一种评价专业的方法?
不同的人可能想法不一样。
但我觉得,在这样情况下去规避风险是一种很正常,也是相对较优的想法。计算机人才需求量大,可以被应用到所有行业中去,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计算机思维;学了数学想转啥转啥,很多企业都需要有数学建模能力的人才,只不过对于智商达不到门槛的人来说不如不选;设计是经久不衰的领域,无论是虚拟产品还是真实产品,美感和人机关系永远都会存在,但审美水平并不是每个人都够用。
经管类就相对好一些。每个企业总有相关岗位,文理科生都能学,智商和特殊能力要求不高。这样一个需求量大,门槛低的专业,如果报名人数少了,那才是怪事。
干嘛非要去选个同样是不清楚不了解不知有没有兴趣,但毕业等于失业的专业去啊。
市场上明明有很大缺口却没人去填坑,那这个方向会变得稀缺、珍贵。市场上有很大缺口,于是很多人跑去填坑,这是市场熵增的正常过程。市场饱和,一个专业变得冷门,说明这个专业当前确实很难创造出独一无二/很高的价值。比如高精尖的科研很难,做出成果更难,但确实你没做出成果,为啥要给你很高的收入?
不过,这专业冷门了你就不学了么?喜欢的专业很困难你就远离么?
可是,家里明明穷,生计只靠我了,我非要学个找不到工作的专业么?看着学长学姐们毕业都困难,学霸都挂科,我这智商低的非要往枪口上撞么?
所以,我越来越庆幸自己喜欢的专业恰好是个“前景好”的专业,让我不用陷入痛苦的抉择。
如果我同时喜欢两个专业,一个好就业,另一个不好就业我该怎么选?如果我同事喜欢两个专业,我所在的学校里一个专业好,另一个水平低我该怎么选?
话不多说,还是让那个将来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人做出选择吧。别人的选择,没有太多可以评判的。
不对,应该说,别人经过深思熟虑、深入了解之后做出的选择,没有太多可以评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