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阁吧 关注:690贴子:4,319
  • 4回复贴,共1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之辨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为而无不为”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用一种接近于道的状态来描述,那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但此状态并不是道,而是接近于道的一种状态。本来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用文字来描述道已经落於下乘,偏离本意,但无文字就无法传承大道,故上古的大德用假立言说的文字来表述,实属无奈中的唯一选择,后来的一些道家之人,又怕后人落於文字上依文解义的槽臼,故而又用一系列的论著来阐述《道德经》原文的意思,这就让后来学者更加摸不著头脑,这里面的大多数解释都有大问题,只有关尹子的《文史真经》最接近于老子的原意。以至於道家出现了四个派别,分别为无为派、有为派,无为而无不为派、无不为派。而从这四派又衍生出的支派就更加多如牛毛,不可胜数,这就是后人依文解义产生的后果。   《道德经》之所以能够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就是在於它把道的状态最好的描述了出来,虽不能言尽其道,但已经足够了!读经的重点是既不依於文字,又不离於文字,方可明白文字假立言说的真义!道不从文字里来,也不假外求,天地万物只是一像,同文字一样,文字的像落於纸上,天地万物之像落於浩瀚宇宙为背景的幕布上,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7-10 07:50回复
    老子通过对天地万物的感受,把此感受落於文字,此感受皆为心念所感,但此感不是执念所感,是一种无为之感,是一种无思之感,是一种游走於天地之间,对於自然的一种心念感应,犹如一面镜子,“来而不住,去而不留”,镜子只是一个比喻,镜子是死物,而心是活泼的,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皆在一心之间,皆在一念之间。此心所感所应皆是无不为的状态,此“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先天无染污的状态,就犹如新出生的婴儿对於世界的感知一样,皆是先天。当人的心念受到外界景象的影响产生判断时,婴儿般的心就被外景染污,此后所有的行为皆为有为的状态,也是一种我思我执的状态。以这种状态来思考“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皆为妄念。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从后天的思辨当中返回到先天的无分辨无我执当中,才能够豁然领悟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试问 “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7-10 07:51
    回复
      老子所传之道皆在《道德经》当中,老子用婴儿的状态来描述先天,已经接近于先天大道,但还不全是。婴儿的一切行为是一种生存本能,是一种无知浑沌,并不清明纯净,而先天是一种灵台清明纯净,是万物运转的核心。在生活中通过个人的行为,也能够慢慢体会到先天 的境界,无机巧之心,体会上苍的一切安排皆为合理,无怨无悔,顺其自然是最好的途径,绝圣弃智就是这个道理,你做每一件事都清晰明白,但这类人少之又少。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比登天还难,但又易如反掌,难易只在一念之间,没有任何方法技巧和门径,有的只是一步登天!
        先天是天地要生未生之前的一种状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明白了先天的境界,才会明白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不要妄猜圣义,更不要认为修个法,炼个金丹,就可以明白大道,修法与炼丹,还是在有为的境界里打转,况且现代真能炼出金丹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很多人都是炼的幻丹,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有人说在《道德经》里发现了所谓的炼丹炼气之法,甚至加以修炼,效果颇好,这些都是后天的意识妄想,只要你还停留在意识里做文章,无论你炼出什麼,都是后天的虚妄意识所现,而且这种意识妄想会越来越强烈,这样的你离先天还差的远,离精神分裂却不远了。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4-07-10 07:52
      回复
        世俗的善恶、美丑、好坏,都是人心思辨的产物,只要你内心里还装著这些我执分别,永远不可能踏入先天之境界,更别说悟到先天大道,更何况你内心里还有种种的欲望,金钱、美色、权利等等,鱼与熊掌你都要兼得,天下哪里有这麼美的事情呢?   太素先生於2014年7月9日晚写於家中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7-10 07:53
        回复
          看来得在文始真人处也下些功夫,呵呵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7-28 21: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