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与侍御(即周学浓)及唐君(即唐仁寿) , 议以新刊史文及注, 皆不主一本。恐滋读者疑, 请于刊竣之后, 附记各本同异及所以去取意。文正领之。七年冬, 公将移任钱辅, 命凡已刻之卷中
有宜改者, 随时剜补, 以是至九年夏始克印行, 乃属汇为札记。[13]
张文虎做《校刊札记》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说明自己在校定《史记》过程中进行更改的出处和原因, 为读者排难释疑, 同时也可以详列各版本之间的得失殊异, 使读者能够间接地看到其他版本的本来面目, 以便凭各人学力深浅进行择取。
张文虎为《史记》一书所做的校勘记, 刊刻于同治十一年(1 8 7 2 年), 另本单行。该书全称为《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 书名页前半页题有书名“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 十二字,后半页题有“ 同治壬申嘉平月金陵书局刊印” 图记。黑口, 四周双栏, 双鱼尾,版心鱼尾下题“ 札记一” , 下鱼尾上记各卷页数。每半页十一行, 行二十二字, 小字双行同。《校刊札记》遵循《史记》一书固有体例, 依据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别为五卷, 共两册, 一函。《校刊札记》摘取所校原文(大字单行), 其下即说明用以互校的各本异文及取舍之意(小字双行), 眉目清晰, 表述简明。仅举一例: 如《史记》第十四卷《十二诸侯年表》鲁文公十四年栏记“ 宋、齐、晋君死”, 张氏以此设条, 在《校刊札记》中称: “凌脱‘宋’ 字、‘死’ 字, 北宋、中统、游、王、柯、毛脱‘宋’ 字, 而‘齐’ 下并衍‘ 君’ 字。旧刻不误, 与官本合。”[l4] 是知此条在经九种版本互:校之后, 其异文之长短便可一目了然。全书诸条, 率皆类此。既知众本衍、讹、误、倒、脱、混之处, 则详加考校之余, 自可择善而从, 刊为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