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书院为南宋中国著名书院之一,位于贵溪上清镇天应山,创始人为南宋著名教育家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
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陆九渊的门徒彭世昌到贵溪找老友登山游览,忽见天应山林茂泉清,犹如人间仙境,便与朋友商量,在此搭建院子,请陆九渊上山讲学。当时,陆九渊正以祠禄官闲居故里,加上宋代书院制度盛行,白鹿洞书院经朱熹、湖南岳麓书院经刘琪重修,白鹿洞书院由朱熹聚众讲学,名闻遐迩,此情此景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办学念头。在彭世昌的恳请下,陆九渊在天应山开学讲课,办起学校。然而,陆九渊开办书院并非易事。他和弟子们在天应山找到一座破庙,因为彭世昌囊中羞涩,陆九渊家无积蓄,好在有妻子资助,书院倒也日见雏形。第二年春,陆九渊带着两个儿子在山上建了一居所,学子们环绕其居所各自结舍,便成了象山书院。
李科友说,陆九渊在居室前看见天应山如一头巨象,就把天应山改为“象山”,把自己称作“象山翁”,书院取名“象山书院”。在书院,当学子们有问题时,陆九渊的儿子陆持之也会当一回“助教”。陆九渊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颇似禅宗“机锋”的谈话教学。如一临川学子初见陆九渊,陆便问:“每日如何观书?”学者答:“守规矩。”陆再问:“如何守规矩?”学者说:“伊川《易经》、胡氏《春秋》……”陆忽然呵斥:“陋说!”过了一会陆说:“何者为规,何者为矩?”学者无言以对。第二天,陆为这个学者解开了答案。
虽然陆九渊和朱熹都深受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公元1017年至1073年)的影响,但两人在理论上可谓水火不相容,由此在理学发展史上导致了一场重大事件———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双峰并峙的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在吕祖谦的邀请下,赶到铅山的鹅湖寺会晤,“相与讲其所闻”。朱、陆二人一直因“道问学”、“尊德性”的学说上各执一端,成为中国理学两大派系。吕祖谦邀两人到鹅湖,希望双方能够调和学说,到场的还有吕祖谦邀的一些浙江学者。没想到,陆、朱二人在鹅湖呆了10天,就争辩了3天,所争论的问题非常多,中心问题为“论及教人”。朱、陆的主张分别是“先致之而存之”和“先存之而以易简自高”。当时正是春末夏初,山雨初霁,泉声丁冬。在场各位衣冠楚楚,静听双方辩论,难得盛况,让人感受甚深。
虽然,辛弃疾和陈亮也有过“鹅湖之会”,但“鹅湖之会”是中国书院史上最早也是最大的一次辩论会,理学门徒们为纪念朱、陆二人的峰会,便立了“鹅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