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学院吧 关注:128贴子:967
  • 0回复贴,共1

白鹭洲推动吉安学风 王守仁顿悟朱学破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坐落在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是江西古代三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南宋淳元年(公元1241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废,1905年改为吉安府学堂,历经600年的历史兴衰。 

    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是大家江万里。他任吉州知州时,见赣江中心有一绿洲,环境优雅,景色迷人,是读书的好地方,便在此建了白鹭洲书院。虽然当时条件很差,但在名师欧阳守道的指导和管理下仍旧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推动了吉安文化教育的发展,如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邓光荐、爱国诗人刘辰翁“皆出其门”。1257年,白鹭洲书院学生文天祥考中进士第一时,与其同年考中进士的吉安学生达47人,且大多为白鹭洲书院学生,几乎占全国录取人数的九分之一,为全国之最。宋理宗闻知后,欣然题“白鹭洲书院”额匾以赐。 

    李科友说,“自欧阳修崛起于宋”,吉安便文化昌明,人才鼎盛,“名儒巨哲代有闻人”,宋代的3个宰相文天祥、周必大、刘沆,以及“宋代吉州进士及第者亦达700余名”,以致吉安文风盛行。 

    明代初年因朝廷重视科举,罢了荐士的旧制,致使书院讲学之风几乎消失,因此白鹿洞书院一度衰落。大教育家王守仁是书院制度的热心倡导者,所到之处,广收门徒,遍建书院。赣州的濂溪书院,便是王守仁巡抚赣南时所建。当时,白鹿洞书院洞主蔡宗衮是浙江山阴人,与阳明先生王守仁同乡,当他得知王守仁在庐山游玩时,便盛情邀请王守仁到白鹿洞书院讲学,以提高书院的知名度。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五月,集门人于白鹿洞。是月,先生有志归……”王守仁年轻时,曾一度崇拜朱熹,他21岁中举人,开始对朱熹的“格物穷理”的哲学思想下功夫研究。朱熹说,一草一木都涵有“至理”,必须一件件地“格”尽天下之物,才能豁然贯通,体会到完美的“天理”,成为圣贤。于是,王守仁立在亭前,从秋风中抖动的一丛翠竹开始“格”起,七天七夜结果一无所得地病倒。失败的王守仁忽然明白竹子的自然生长与朱熹的“天理”并有相适之处,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相较是毫无根据的。王守仁找出偶像破绽进而对做圣贤的道路产生怀疑。苦苦思索的王守仁在白鹿洞修道问禅,为他后来的心学创立奠定了基础。 

    一贯强调“知行合一”的王守仁“复南昌,擒宁王”后,由于朝中有人弹劾他曾在宁王府中讲学,致使王守仁躲在庐山待朝命。在其戎马倥偬之际,设讲坛、收门徒、修书院,兴办教育,大倡其学。同时,王守仁还与名流切磋学问,突破了朱熹、陆九渊的学说,活跃了学术气氛,为统治者找到统治依据。他的学说东传日本,江西的众多弟子被历史上称为“江右学派”。如今,赣州仍有王守仁讲学的濂溪书院和阳明书院。 




IP属地:江西1楼2008-02-16 22: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