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世界的光明
那年,牛顿说光是粒子。
那年,胡克吐了个槽,惠更斯力挺波。
那年,爆发了一场论战。
第一回合:反射
粒方:粒子碰到镜面,视为无摩擦,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弹性碰撞)。
波方:惠更斯原理:“波前的每一点可以认为是产生球面次波的点波源,而以后任何时刻的波前则可看作是这些次波的包络。”——《光论》
波面AB、A*B*,由于由于波从B传播到B*所用的时间与波从A传播到A*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波面定义),B*B=AA*
AB、A*B*分别与入射波线、反射波线垂直(平行光)
Rt△AB*B≌Rt△B*AA*,所以∠A*AB*=∠BB*A
平。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cedb4b1d243ad4ba62e46c8b2035a89/45ad3cdbb6fd526645c87500a818972bd50736ad.jpg)
第二回合:折射
粒方:
两种不同介质密度不同,则其对粒子的引力不同,交界处合力指向密度大的一方,垂直于交界面,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5e4bad67ae4bd11304cdb73a6aaea488/fdbdb3fd5266d0169ffad73c942bd40734fa35ad.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69dd16fd21373f0f53f6f97940e4b8b/729b5766d01609243cc6eb0fd70735fae7cd34ad.jpg)
折射得以解释
波方:
直线AC是折射前的波阵面,A*C*是折射后的波阵面,CC*垂直于AC,AA*垂直于A*C*,因此角CAC*等于入射角i1,角AC*A*等于折射角i2,所以AA*=AC*sin i2, CC*=AC*sin i1
在同一段时间里,A点的光走到A*,C点的光走到C*,所以这两段路程的比等于光速的比,即CC*/AA*=v1/v2。又因为AA*=AC*sini2, CC*=AC*sini1,所以sin i1/sin i2=v1/v2是常数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595ad3770f082022d9291377bfafb8a/9600d5160924ab180ff5a82336fae6cd7a890bad.jpg)
粒子方:等等,我们不是反了吗?你想想啊,密度大的介质中引力大,当然光速更快。
当时还没有测量光速的有效方法,一些原始的努力只不过是测量反应时间罢了。
平。
第三回合:衍射
“光不仅会沿直线传播、折射和反射,还能够以第四种方式传播,即通过衍射的形式传播。”——格里马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