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吧 关注:451,077贴子:2,973,402

关于手磨(略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熊


IP属地:辽宁1楼2014-09-14 06:59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09-14 07:00
    收起回复
      PEDE&DEVE和Zassenhaus
      PEDE和Zassenhaus 是二战时期德国手磨最大的两个制造商,它们的磨结构稳定,磨芯质量也好,而且各种经典造型层出不穷,代表了德国当时手磨制造的巅峰。DEVE是PEDE的创始人Dienes的女婿在荷兰创立的,采用了德国生产的磨盘,同时PEDE也有在荷兰组装生产的磨,他们可以算是一家,就放在一起了。
      这两家大厂同时作为当时手磨工业的代表,能写的东西是非常多的。但是关于它们的资料也非常多,楼主这里无需重复了。楼主在这里简单写写它们结构,以及出粉优秀的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是PEDE&DEVE。

      PEDE拥有被认为当时最好的固定结构Solida,但同时也使用另一种U型顶件作为底端支点的结构(好像有人把这种顶件成为nipple/汗)。二战时期PEDE手磨结构基本只有这两种,它们也代表了不同的设计思路,相互是无法替代的。

      左边U型顶件(nipple)右边Solida滚珠
      先说Solida。当时的制造者对Solida是怎么评价的呢,是Solida结构更稳固并会减少摩擦,磨粉声音更小,就是说Solida是一个以润滑为主要目的地设计,它并不会提高磨盘配合的精度。
      PEDE的Solida是一个限位结构十分严格的系统,下端突出的套筒尺寸跟内磨盘下方的洞配合比较紧密,不考虑磨损的话这个套筒就可以完全支撑住内磨盘和中轴了。PEDE的正牌Solida结构中中间的小滚珠是卡在轴下面的凹槽里面的,这就保证了下方支点和中轴同心度,这样内磨盘转起来不会偏心,而对下面的套筒造成摩擦。这样看来只要顶端轴承能够也和底端套筒同心,那么中轴就会在非常小摩擦情况下转动。

      但是Solida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的手磨的结构没法保证顶盖上的轴承和下端支点轴承的轴心是重合的。因为顶盖和下面的套轴分别固定在豆仓的两边,但是豆仓的两面却不一定是严格平行的,一旦有了角度那上下两轴的中心线也会有一个角度。这样轴被不同轴的轴承一卡反而会加大磨损。这就是为什么稳固减少了摩擦的Solida手磨用久了发现中轴、上下轴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当然PEDE也有减小轴长度、扩大上轴承的口径已经将顶盖与豆仓焊成一体等种种手段去尽量提高精度,但是它们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从Solida这种结构可以看出,上下轴承一体化对于高精度的限位是十分重要的,不能保证轴承的同轴度而单纯去增加轴与轴承之间的配合精度效果反而不好。本文下面也能看到一些其他牌子的手磨结构有类似的问题,它们在很多细节上是值得借鉴的,但是如果设计一个手磨则要从整体结构上去把握。
      相对来说底端是U型顶件的结构在限位上就要宽松的多。因为这个顶件是活动的,在内磨盘转动的时候只有支点位置是固定的,轴的角度则是可调的,这就不存在上轴承下轴承不同轴的问题,下面只是个支点根本不是轴承。这样一来只要把支点放在外磨盘的中心,外磨盘歪一点,上轴承歪一点都没关系,下方的支点自动就把轴对到合适的位置上了。所以这种结构内外磨盘的贴合要比Solida好,调节也容易,更能体现M1这种磨盘的优势。这就是虽然顶件的结构摩擦大,声音大,但仍然没有被淘汰的原因。

      PEDE的磨盘齿牙不同时期形状略有不同,但楼主发现大多数都是斜着刻的,正三角形的外齿比较少但确实有。虽然二战时期PEDE的外磨盘齿牙都细小,但是带钩的齿牙总是不利于内外磨盘的贴合的。总体感觉相对Zas的磨,PEDE能磨Esp粉的概率要小一些。由于PEDE玩的太少楼主没有总结出不同时期齿牙变化的规律,这项工作就放在以后了。
      ========================分割线======================================
      下面是Zassenhaus。

      虽然Zassenhaus开始生产手磨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是早期的Zas手磨很少有值得称道的产品。在二十世纪初标致一统天下的年代缺少独特结构专利的Zas还默默无闻。但是到了二战前后Zas无论是结构还是外观都来了一个大跃进,一跃成为德国手磨的一线品牌。
      Zas手磨的磨芯固定结构花样比较多,下面这几个结构基本就是Zas固定结构的进化史(从左到右):

      最早的Zas采用一个平板托着内磨盘的底部,这相当于限制了中轴的角度变化。对于粗粉来说还是可以用的,但是内外磨盘是不是贴合的好要依赖上轴承的位置。但是在同一时期的PEDE就已经采用U型顶件(nipple)的结构了。
      很快Zas就抛弃了平板模式而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下端固定模式,主要的结构有两个,一个和PEDE的U型顶件是一样的,鼎盛时期的Zassenhaus Zenzi 500采用了这种结构。还有一种是靠两根长螺丝吊着一条型铁片作为底梁,底梁中间安一个螺丝作为内磨盘支点。两根长螺丝一根固定一根可以调节。说起来比较麻烦我就上个图。

      虽然这个专利十九世纪就已经有了,但是在二十世纪中期用这个结构的手磨主要就是Zas。Zas瘦长形状的磨如49X或57X 58X多采用这种顶端调节粗细的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不但比较复杂,而且由于两根长螺栓只是靠弹簧固定所以并不稳定,底梁经常会动,算不上是非常稳的结构。
      后期的Zas在PEDE破产后也采用过Solida滚珠结构,不过相对PEDE来说Zas是山寨的Solida,中轴下方一般没有那个卡小球的凹槽。山寨Solida的问题后面还会再提,这里不说了,总之是效果不好。当然这时候手磨产业已经走了下坡路,该时期Zas的选材做工都比以前差了不少。
      对于这些固定结构的评价,毫不夸张的说,除了类似PEDE的nipple以外,其他几种都不能保证下端支点的位置固定,是有设计结构的缺陷的。虽然能磨多细的粉主要是看磨盘的齿牙,但是结构不合理会对磨盘造成很大的磨损。比如两根长螺栓吊着底梁的结构,楼主有好几这样结构的磨,光498就有3台,但是总共能磨到Esp细度的只有一台498,还只能磨深烘的软豆。所以选这些结构如果为了出粉效果是非常看运气的。
      Zas的磨盘相对PEDE来说外磨盘齿牙的间距是差不多的,但是齿的形状靠近正三角形情况的稍多一些,也就是转动的时候内外磨盘贴合的要比PeDe好一点。所以一般同时采用了U型顶件结构的PEDE和Zas,Zas也许能磨的更细一些。

      所以Zas的磨一旦结合了U型顶件的结构和正三角形的齿牙,效果就会比较好,典型的例子就是Zassenhaus Zenzi 500,好像拥有者都认为出粉可以达到esp细度。这是磨盘和固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结一下PEDE和Zas的手磨,它们采用U型顶件作为底端固定的结构磨细粉效果是很好的;PEDE的另一种Solida结构稍差,但是用户体验感更好;Zas其他的各种固定方式比上面这两种都要差不少。至于能不能磨到esp还要看刀盘的齿型。大概就是这样。


      IP属地:辽宁6楼2014-09-14 07:13
      回复
        KYM和Leinbrock
        二十世纪中期的KYM和Leinbrock是两款磨粉磨到的非常细的手磨,状态正常的时候出的粉可以用来煮土耳其咖啡。虽然这两个牌子的磨的结构和磨盘形状都不太一样,出粉效果差不多设计上必然有相似的地方。所以我把这两个牌子的磨放在了一起。
        先说KYM。

        KYM开始生产磨豆机已经差不多是希特勒时代了,比大多数老牌磨豆机厂家要晚半个世纪。除了最早期的古典型号,KYM的磨大多数结构在后面的几十年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变化的只是磨盘的齿牙距以及磨盘材料。

        这是一个常见的KYM的内部结构,和大多数的底端固定的德国手磨结构是差不多的。但是追求超细粉的手磨设计必然要有过人之处。和其他手磨相比,KYM的内磨盘支点并不在内磨盘的下端面或者内磨盘内部,而是在内磨盘的更下方,而同时上轴承的内径比一般手磨还要大一些,中轴在里面会有明显的晃动,这就是说实际上内磨盘在转动的时候位置和角度都不是很固定,上下两个固定端只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而没有限制中轴的位置。这种设计期望的是磨盘在磨粉的时候靠粉去填充空隙并起到矫正磨盘咬合的作用,而完全不依赖外部的固定。

        另一方面呢,为了配合这一设计,KYM特意把外磨盘做的又大又圆,齿又小,齿形也很接近正三角,内磨盘放进去随意转,有时候调节螺丝顶到到最细竟然发现内磨盘还能流畅转动。这种东西由于磨细粉的时候内外磨盘结合的好,能保证粉只能从外磨盘的齿牙中通过而不会从内外磨盘的缝隙中通过,所以齿牙够细那出粉也足够细。这也是一个成功的磨盘自校准的设计,和前面的DEVE 500的活动外磨盘的情况差不多,只不过KYM固定的是外磨盘而靠粉去调节内磨盘的位置。
        对于希望用手磨做ESP的玩家来说,KYM是个很好的选择。ESP不但要求粉够细,而且能够在一定范围连续可调粗细以应对不同的豆子。正好这两条KYM都满足,而且磨芯结构固定不用挑,还便宜…
        来一张金黄土耳其KYM做出无底的照片(流速正常,喷的那一缕无视好了,咱就意思一下,豆子也挺贵的…)

        下面说说Leinbrock

        Leinbrock磨豆机是个叫LeinbrockKretzschmar的小厨具公司生产的,产品花样很多,大多还具有法式风格。中期Leinbrock的高端木头磨很少采用常见的樱桃木,而较多采用了橡木枫木这样条纹很淡的木种。
        二十世纪中期Leinbrock手磨标志性代表是它们调节止推片(飞镖)上面的弹簧,这样调节起来比标致磨的卡片要轻松一些。

        Leinbrock的磨盘与同一时期大部分德国磨的磨盘有一点不一样,内外磨盘重合的时候几乎是看不到外磨盘的齿牙的。这意味着如果在磨盘几乎重合的时候进行磨粉,最后只有极细粉可以通过。所以即使Leinbrock的刀盘齿牙比较大,由于筛粉限制严格,出粉还是很会细。只不过由于出粉处缺乏细齿支持,刀盘也没有现代磨那样的有存粉挤压的结构,Leinbrock磨超细粉会比较没效率。

        Leinbrock的结构基本与标致的结构一样,轴向受力点在止推片上,不同的只是下部的限位装置放在了内磨盘下面。由于承力点远离了磨盘,所以内磨盘在磨粉时总是保持一个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状态。这样在磨细粉的时候就可以靠细粉的填压去自动校正内磨盘的位置,这一点和KYM的设计是差不多的,再加上Leinbrock的磨盘的设计,所以在状态比较好的时候Leinbrock也是属于能磨出面粉的磨。

        但是相对于KYM来说,Leinbrock出粉的粗细调节要靠飞镖的格子,所以它不是一个连续调节的磨,如果打算用Leinbrock去做ESP在细调上可能会有点问题。
        KYM和Leinbrock手磨拥有特殊的磨盘以及与磨盘相对应的宽松固定结构,依靠磨粉时产生的细粉矫正内磨盘位置,所以在磨细粉时表现优秀。当然问题也是有的,太宽松的结构导致中轴与轴承之间摩擦会很严重,磨久了也有可能发现磨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中轴上有个大坑。所以说它们比较优秀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的,在当代人眼里这两个牌子的磨跟Solida根本没得比,算是低端结构,相对来说是比较便宜的。现在有朋友需要能磨细粉的老磨的时候就可以在地摊上淘一下这两款性价比比较高的货。


        IP属地:辽宁8楼2014-09-14 07:21
        回复
          GESTO
          GESTO的磨我决定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这个牌子的磨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从外观上来看感觉就是一个方盒子上插了一个摇把。

          和当时流行的固定方式不同,GESTO只在靠近把手的位置有一个轴承用于中轴固定,其他位置都没有限位装置。但是这样一个只有一端固定中轴的结构却把中轴固定的非常稳,原因当然是使用了一个滚珠轴承的结构。
          先说说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1. 和传统手磨形状不太一样,很帅(酷)
          轴套和固定螺母一起组成了一个滚珠轴承结构,滚珠轴承当然会减少磨豆时候的摩擦力。但是这并不是重点,轴套的槽是一个半圆形托着滚珠,说明这是一个轴向能受力的结构,或者说这个轴承是一个推力轴承,采用这种结构完全不用担心类似法式磨那样轴承与止推片之间的滑动摩擦,所以这种结构更耐磨。推力轴承常常也是刚性的,由于每个球在槽中均匀的占有空间,轴完全不能在径向有移动或者倾角。所以虽然这个磨只有一端固定,但是这个固定非常严格,完全不晃。所以在固定方面这是个成功的设计。

          那这个磨的结构是不是只有以上的好处呢?还不够,实际上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
          滚珠轴承的结构发明的时间要远远早于手磨出现的时间。二十年代PEDE就发明了Solida的球轴承用于底端固定。但是除了GESTO还没有其他手磨将滚珠轴承放在手磨顶端。原因当然不是滚珠轴承不好,而是我们的滚珠轴承和采用升降中轴调节粗细的结构是矛盾的。
          对于滚珠轴承来说,为了让滚珠作为转动时缓冲或者摩擦的载体,转动轴和轴承内环是要紧密结合的,如果轴与轴承内环之间还有相对运动那就失去了采用滚珠轴承的意义。并且这时由于轴与轴承内环之间有一定空隙,轴承内外环之间也有一定空隙,这三部分之间都不是同轴的,轴在内环里面晃荡就很容易卡死。但是如果轴与内环结合紧密呢,这时候轴在轴向就没法动了,也就是不能靠移动内轴去调节粗细。现代的高级手磨比如lido rosco都采用固定内磨盘而用升降外磨盘调节粗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GESTO的结构还有点有第三条
          GESTO实现了上轴承采用滚珠轴承的工艺。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轴承内环上攻一个螺纹然后和轴上的螺纹配合就可以了,然后再用一个螺母或者弹簧限位(固定位置)。这种结构对于又需要滚珠轴承减小摩擦又需要轴能在轴向移动的结构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说了这么多GESTO的好处,那么GESTO的磨粉效果如何呢?当然是不太好,不然被推荐的就不是PEDE和Zas了
          除了滚珠轴承自身的结构复杂啊转动时候声音大啊保养困难啊这些问题以外,和Solida结构一样,这个磨不是一个有整体结构的磨,内外磨盘的基准分别是木板的两个面,而且外磨盘是粘在豆仓上的,这样同轴性更难保证了。在工艺上不能确定外磨盘轴心的情况下偏偏内轴用了一个严格限位的固定方式,这和Leinbrock’s还不一样,能够靠粉去修正磨盘的位置。所以说如果运气好买到一个同心磨盘的还好,如果不幸歪了,那就完全没办法再矫正。
          从这个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到,对轴采用严格限位结构的同时,还必须要有精确调节外磨盘的办法。只确定内磨盘或者外磨盘的位置只怕效果反而更差。像GESTO的滚珠或者PEDE的Solida限位严格出粉却赶不上磨芯晃晃荡荡的KYM和Leinbrock’s,可见晃荡的磨对结构理解还是到位的。

          最后说说GESTO的磨芯。GESTO的外磨盘齿不算粗大,但是齿牙形状看起来斜的非常厉害,这时一个典型的带钩的磨盘,这样内外磨盘重合度不算好,一旦贴近了肯定内外磨盘要打架。而且外磨盘要比内磨盘大一圈,再加上内外磨盘往往不同轴,磨粗粉也比较一般。当然再一般比现代的低端磨还是好多了。
          总体来看,GESTO的磨出品比较一般,Esp基本胜任不了,但是胜在造型独特,木质也不错,作为摆设顺便磨两下粗粉还是不错的。


          IP属地:辽宁9楼2014-09-14 07:23
          回复
            Moulux
            Moulux是法国著名厨房小家电品牌——法国万能牌(Moulinex)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生产的一批手磨。这款磨外壳是铝制,磨芯用的钢材,只有手握把手是木质的,造型十分销魂,花纹很像首饰盒。

            Moulux市面上比较少见,对它的评论也不多,OE老头说这个磨粗粉很好,也有玩家说自己的Moulux磨esp无压力。这个磨的设计者当初打算拿这个磨磨出粗粉还是细粉呢,看看磨盘就能猜个大概。

            这个磨盘并不是传统的锥形,而是碗型的,做成这样目的可能是为了允许轴有小幅度晃动而磨盘仍然能贴合。内外磨盘靠近出粉的位置磨齿又细又密,磨齿间距大概都是1个毫米,也就是说这个磨出粉的目标粒度大概五百微米,磨土耳其咖啡不太够格,磨Esp应该是差不多,给摩卡壶肯定是绰绰有余。而且这个磨盘是冲压件,球形度很好(或者说很光滑),所以正常情况下磨盘贴合的时候也能磨粉,还是比较均匀的,这一点跟大铸铁刀盘功能很像。所以说从磨盘设计来说肯定是个磨细粉的。
            在固定结构上,这个磨又采用了一个双轴固定,

            外磨盘中心的孔就是一个中轴,这种设计和标致的中轴固定结构一样,外磨盘和下轴是一体结构,不但能承力,而且加工起来也比较容易让中轴精确经过外磨盘的中心。这种中轴固定方式在生产工艺上算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同时内磨盘外沿要比外磨盘外沿大

            从前文可以知道内磨盘大可以有效减少片粉产生。虽然跟标致或者鬼齿比这种刀盘不能通过减少粉碎次数从而减少细粉量,但是跟德国的大外盘小内磨盘比粗粉的质量肯定是要好一些。
            总的来说,moulux是个细粉磨,细粉质量很不错,同时粗粉也能来,粗粉质量要比同期德国的摩卡磨磨粗粉要好。
            但是,凡是都有个但是,Moulux外形又好磨粉又好怎么会没人要?Moulux也有自己的问题。
            不太主要的问题是Moulux进豆太慢(这都是碾子式磨盘的通病),初次破碎的齿太细使得磨盘咬不住豆,全靠那个三星的刀片往外磨盘的窟窿里挤压,所以这个磨效率很低。

            主要的问题实际上和Solida结构的问题一样,两个轴的基准是分别是豆仓的两个面,Solida的豆仓基本都是木头,木头两面不平行很有可能,但Moulux豆仓是铝做的总该靠谱吧?关键就是Moulux这个是个铸造件,早期的铸造件表面是有很多毛刺的,精度也差得多,所以实际效果跟木头没什么区别,还是不靠谱…

            Moulux的两个轴承又采用套筒式结构(参见本楼第三幅图),套筒当轴承大家都知道,放的正会支撑轴防止轴摇摆,放的不正轴就会阻力很大甚至卡死。所以Moulux的固定结构非常害怕上下轴承之间有角度,但是偏偏两个轴的基准面却没有工艺能保证平行,所以总体设计很难保证产品的出品质量。
            当然加工出来以后可以靠人工再磨平,虽然作为玩家这是可以的,但是这就不能算是一个能保证质量生产工艺,所以Moulux出粉质量上也很看运气,搞不好自己还要再校准一下…
            这种情况下楼主一般都会在上轴承那里加个垫片,顶不轴承失去作用,增大一点内磨盘的活动空间,让内外磨盘贴合的更好。

            但是即使贴合的好能磨出足够细的粉了,磨粉速度却实在太慢,所以这个牌子的磨最好还是摆着看…


            IP属地:辽宁11楼2014-09-14 07:31
            收起回复
              O.G.J.和Spong
              这两个牌子的磨磨盘都是碾子式的,和中国的石磨很像,原理也差不太多。决定出粉粒度的主要就是最后一级的沟槽的深度。
              由于这种磨盘需要在完全贴合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效果,所以磨起来是比较费力的。虽然它们都有调粗细的设计,但是一旦内外磨盘之间有空隙,那粉就很难被压进沟槽中,出粉效果就会变得比较差。所以这种磨磨合好了以后一般是不调粗细的。当然内外磨盘自身就充当了矫正位置的角色,所以它们也不太需要严格的固定方式来辅助磨盘的贴合。
              当然石磨式的手磨还有一些东欧国家在做,碰到了这些新磨,一般还要先把刀盘空磨一阵子。就像现在农家使用的石磨一样,刚凿好的石磨还要先磨些糠之类的让磨盘自己把里面的磨齿磨平,便于紧密结合,不然磨出来的粉就很粗。这种磨盘不怕使劲磨,但是相对于正常的M1磨盘碾子磨寿命就要差一些。
              由于磨起来比较费力又不好调节粗细,现代基本不采用类似的原理做手磨了,所以我就不多评论他们的功能了,发几张图就是了。
              首先是O.G.J.



              O.G.J.的磨盘设计比较像M1的刀盘,内磨盘有进豆槽,它磨粉速度也相对还可以。
              下面是Spong,一个英国的品牌,生产的都是铸铁磨。



              Spong的调节在底端,磨齿基本是伞形的,进豆效率比较低,相对来说还是立式的大磨盘Spong比较好用。


              IP属地:辽宁12楼2014-09-14 07:32
              回复
                几个现代的手磨

                楼主手上几个现代手磨包括HG-one、ROSCO(mini)、LDIO2和银貂。当然还有一个前面出镜过的Porlex,已经用来磨胡椒了…
                HG-one和ROSCO用的都是用的M2磨盘,都是固定中轴通过调节外磨盘的位置来调节粗细,都是将固定中轴的轴承放在内磨盘的上方使磨盘下方没有阻碍减少残粉。

                HG-one看起来内外磨盘的固定点离得很远,好像确定精度比较难,实际上中轴和外磨盘的位置都是以侧面的那块板面作为基准的。把一个面做平的难度要远远小于把一个木板两面做平行,所以相对与那些以木头豆仓的两面作为上下轴承基准的老磨,HG-one的设计要科学的多。因为有了基准,HG-one的结构可以认为是一个内外磨盘一体的结构。
                ROSCO的结构相对来说更紧凑一些,内磨盘和中轴固定在套筒的中心,外磨盘是靠螺纹与套筒连接的。由于车床相对其他机床是比较容易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加工精度的,所以外磨盘与套筒可以认为是一体的。所以ROSCO也可以认为是一个一体结构,套筒外壳就是内外磨盘的基准。

                总体来看HG-one和ROSCO设计上是比较像的,区别一个是效率,一个是HG-one的微调做的要好一些,再一个HG-one看起来比较霸气。
                Lido2很多童鞋都有在用,而且测评很多,大家理解都很深刻了,这里我只说说Lido2为什么被定义成一个单品磨。

                这个图是Lido2和Rosco的内磨盘的比较。左边是Lido2,右边是ROSCO。你会发现Lido2的内磨盘的沟槽底部,也就是最后用来作为出粉口的小三角形的尖儿没有顶到内磨盘的最低端,而ROSCO是达到了最低端的。Lido2磨盘的小三角的尖端离底面大概有半个到一个毫米的样子。
                但是在磨ESP粉的时候,小三角形露出的是非常少的,也就是目标粉粒径才半个毫米左右,上面HG-one的磨盘的位置一般就是楼主做esp的时候的位置,能看到小三角只露出了一点点。(也许有细心的童鞋看到HG-one的刀盘底端离小三角的尖端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HG-one的内刀盘要比外刀盘稍稍的大那么一丁点,恰好是小三角完全被外刀盘盖住的时候是它的零点,所以实际HG-one和ROSCO的刀盘结构上也是差不多的。)但是Lido2要露出同样大小的出粉口,那内外磨盘之间的距离要比ROSCO更大。因为都是从零点向下半个毫米,Lido2的出粉口还没露出来呢…

                磨盘的差异导致什么呢,同样的目标粉粒度,Lido2的从两磨盘之间出的极细粉量要比ROSCO多很多,这放到意式机上很可能就不出咖啡了。但是再调粗呢,由于这时候磨盘之间的缝隙已经很大了,量级已经快赶上出粉口大小了,从这里面出来的很可能已经不是极细粉了,所以出来的粉的分布楼主已经说不清了,细粉太多,目标粉又太粗,流速正常很可能也不好喝。

                这是OE老头给出的磨细粉时候的分布,虽然是拿筛子筛的不一定特别准确,但是可以反应一个趋势,看的出来在缝隙特别小的时候应该有峰的地方却很平。对比2楼的图标可以看到做Esp的双峰一个在0.5毫米左右一个在0.05毫米左右,而Lido2在0.5前后竟然有好几个峰,通过出粉口的小三角筛选目标粉的功能完全没了。这样的出粉粒度结构肯定是不能做esp的。所以以前国外homebarista论坛有人测试过Lido1、rosco和Pharos的出品,Lido基本不合格。
                楼主还记得有人问过Lido2能不能磨土耳其粉,由于土耳其粉需要粒度更小的粉,好像是小于0.3毫米,Lido2出粉口是0.3毫米的时候缝隙可能要比0.3还大… 这时候需要出粉口非常小才行,接近于粉只从缝隙中出,这时候已经违背了M2磨盘的设计思路。所以如果从磨盘设计的角度那土耳其粉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不能磨的。
                那Lido2的磨盘为什么不能做成像ROSCO那样的呢?
                一个原因是磨粗粉的时候,如果是ROSCO目标是1毫米粒径,作为出粉口的小三角筛出了1毫米的粉,那磨盘之间的缝隙可能要筛出0.5毫米的粉,这样看来粒径分布就有点问题。Lido2把这个缝隙放大了,出粉口1毫米缝隙也1毫米,它们筛粉的区间就有点重合了,粗粉效果就要好一点。OE老头说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减少非目标粉而不是极细粉,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另一个原因是Lido2的结构。Lido2与ROSCO不同,并不是一个内外磨盘一体的结构。Lido2的上下轴承之间的位置并不是严格固定的。Lido2能够保证精确度的原因是比较容易的利用内磨盘去调整外磨盘的位置。内外磨盘一重合,内磨盘一转动就把外磨盘顶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了,然后固定外磨盘,这就能用了。如果内磨盘齿牙顶到内磨盘底面,那内外磨盘重合的时候一旦位置不好一转就把齿牙弄坏了。所以Lido2的内磨盘把最下方做成了光板去做校准用了。
                Lido2就写到这里了,最后一个是银貂。
                银貂用的是M1的磨盘,前面也有出镜,它的目标粉是固定的,外磨盘粗大齿应该是给粗粉设计的,所以银貂不能磨细粉。银貂的内磨盘要比外磨盘大一点,前面也说过这样的设计会减少细粉。但是和磨细粉的M1磨盘不同,银貂的磨盘缺乏中轴限位的装置,内外磨盘会摩擦而且只磨到外磨盘的下边缘,磨着磨着出粉口就变小了,效果也会变差。但是M1刀盘一般来说是要摩擦的,所以我们只能期待这种刀盘做出来更耐磨…

                由于用料很差,银貂的固定结构无论好坏都没有实际意义。不过要说的一点是,虽然中间那个弹簧看起来没什么用还卡豆,但是对于一个止推片作为支点的磨来说,一边止推片一边弹簧才是一个完整的结构。

                以说银貂的结构设计还是对路的,只是定位太低端,很多设计上的东西没有体现出来。当然对于一个本来就设计成用用就扔掉的磨来说,出粉合格已经很不容易了,其他楼主不再过多评价了。


                IP属地:辽宁13楼2014-09-14 07:36
                回复
                  原来手磨这么讲究,羡慕楼主居然有那么多藏品。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9-14 07:45
                  回复
                    原创?
                    必需加精了!


                    IP属地:上海16楼2014-09-14 08:12
                    回复
                      科普?
                      ——来自 Windows Phone 客户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9-14 08:14
                      回复
                        好长,看完觉得手里的Porlex mini 实在应该拿去磨胡椒T_T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9-14 08:30
                        收起回复
                          太长了,我直接翻到最后什么也没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9-14 08:37
                          收起回复
                            从7点半抢了楼主的沙发一直看到现在。都认真看完了。太有营养了。现代的加工工艺使得手磨的结果简单也可以有好出品。现在我明白好磨贵在哪里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4-09-14 08:39
                            回复

                              标记再看,太吊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09-14 09:36
                              回复